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唯物史观反对思想观念统治现实生活世界的神话学,乃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创立、捍卫、深化和传播方面有独特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第二小提琴手"。这种贡献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独立地走近唯物史观,影响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并与马克思共同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他在论战中捍卫、在捍卫中深化唯物史观,深入阐发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反对经济决定论和教条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误解;三是他在唯物史观方面的理论遗产深刻影响了苏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第二国际之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有不少人以存在论或生存论为坐标来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由此说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属于现代哲学。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广松涉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隐含着先验永恒的人性论,海德格尔的“整体性的因缘关联”实际上就是人因“所用”、“所向”、“所为”并通过“用具”所构建的“实践关联关系的场”,在此基础上,广松涉批判地改造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代之以实践关联关系的“场”的概念。这种批判性的改造使他的思想比较接近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然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与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论,而且还与广松涉的社会历史生成论存在明显的不同,不能把他们不加区分地混淆为同一种哲学世界观理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时代”的文化话语:马克思文化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他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针对性;二是他的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和内在线索,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相伴随。因此,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理解与阐释,一方面必须结合其历史语境,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的"经济时代"在技术与生产力状况、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状况、思想领域斗争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必须将其放置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框架之中,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的“积淀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回顾和反思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李泽厚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李泽厚的“积淀说”并不是他单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批判康德哲学的结果,而是他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理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使得他把康德思想的概念和框架带入了马克思的思想,由此构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倒转。但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误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是他把自己的先在视域与马克思原有的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视域的融合必然产生意义的增殖,从而构成新的理论建构的起点。就此而言,李泽厚创立“积淀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针对性地批判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他着重批判拉萨尔“劳动超自然创造力”的论断,科学剖析劳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揭穿拉萨尔“劳动所得平等分配”的幻想,探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社会历史条件;驳斥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为废除私有制而实现劳动解放指明方向。对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的批判内在地贯穿于马克思发展唯物史观的思想进程中,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内在价值在于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征的伟大概括。一方面通过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以及对其思维方式所展现的历史感的升华,马克思重新定义了世界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追溯和本质性批判,马克思将所处时代的特征准确把握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时代,并揭示出共产主义的完全的世界历史意义,从而将世界历史思想上升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层面。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思想不但增强了唯物史观的可理解性,而且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把唯物史观歪曲为一种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唯物论”与“决定论”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在一起,引起误解。如何辨证解决能动论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李大钊在接受唯物史现的过程中,由于辩证地解决了能动论与决定论的关系,因而得出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伴随“西学东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分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其中,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标志,是他关于经济现象与法律现象关系的学理命题的研究。当时,李大钊已经体认到,唯物史观与法律概念相结合,才会有对中国近代意义的法律科学的准确理解。而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的法律思想,则见于他关于改变制度和革命方法的思考。其他学者多将法律思想蕴藏于社会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进化观为载体,阐述了相关法律命题。所有这些思想,又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法学观的基本因子,皆成为中国的革命者乃至急进的改良者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性质、方法、意义所进行的探究,表明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解决中国面临的理论、实践问题中,所具有的思想上的独特性、创造性。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充满辩证性、实践性,而没有教条主义与机械主义的特征。李大钊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形态,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里格比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学》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性评估,通过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建构了一种"生产关系具有首要性"的替代性理论。从学术上看,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误读,主要是由于他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失足和在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上的缺失。里格比采用了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研究法和目的分析法对唯物史观进行解读;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亦存在明显的学术盲点。深入剖析里格比的学术上的错误和意识形态倾向性,利于消除其在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和维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衰败是由于腐败,而没有认识到比之更深层的原因是意识形态的落后。实际上,马克思在很少专门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却比较专门地探讨了这一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中国近代的衰败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落后上,腐败也是落后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唯物史观原则予以了重大突破,那就是,不能仅仅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附属的、次要的、被动的、至多也是反作用的力量,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社会实践的革命力量,就如在历次大革命中哲学都曾作了理论先导一样。因此,思想解放应该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写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其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人学思想并构建了其人学理论的基本雏形。当前的"中国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奥康纳从揭示劳动过程中文化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角度出发,纠正人们在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视域下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塑造一种将文化、自然和劳动三者联系起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他并没有全面的深层次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以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的错误思维方式为契机,内在地揭示了科学实践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唯物史观的一系列主要原理中得到了验证和运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当代通俗表达,也是推进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17.
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是全面理解其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途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包括纵的和横的两个维度,既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唯物主义地说明了这些因素的历史发展。以往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纵的维度重视不够,对其历史性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认识论断裂”的学说来说明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的差别,认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转换。他以“认识论断裂”为立论基础,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之间的承接性,但其理论努力和探讨也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解释方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