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疑问句焦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非问句都存在焦点,但有的焦点透明度较低,需要借助语境确定。特指问句只有一个疑问词时,只有一个焦点;含有多个疑问词时,则有多个焦点;多个焦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正反问句的焦点总落在“X不X”上。选择问句的焦点可以是选择肢中的某一成分,也可以是整个选择肢。特殊疑问词进入特殊构式后,疑问焦点被消解,产生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2.
制图理论是从功能范畴上对短语的结构构型进行研究。在汉语特指问句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话题和焦点。左缘结构上的话题包括整体—部分话题、悬挂话题以及左移位话题。其中整体—部分话题和悬挂话题属于基础生成的话题,左移位话题属于非基础生成话题。汉语特指疑问句中焦点分为两种形式,即,“‘是’+原位疑问词”、“‘是’+前置的疑问词”。其中,“‘是’+原位疑问词”类型属于基础生成焦点,“‘是’+前置的疑问词”类型属于非基础生成焦点。从话题与焦点在特指问句中的分布来看,话题位置高于焦点位置,基础生成的话题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话题,基础生成的焦点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英语附加问句的难点综述李辉英语中的附加问句,是指附加在陈述句(有时在祈使句)后面的一个简短问句。当说话人对陈述句的内容怀疑或没有把握,想进一步得到证实,要求听话人用“Yes”或“No”来回答,就用此问句。这种问句用“陈述句+疑问句(省略型)”的基本结...  相似文献   

4.
除了表示疑问,汉语疑问词还可以用作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都/也”投射为功能语类DistP,疑问词在推导过程中经过[Spec, DistP]获得逐指解。疑问词处于是非问句、正反问句、祈使句中或受否定词或情态副词成分统领时为存在量词。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是非问句作从句时可以不表示疑问,说明疑问句都有非疑问用法。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反问、设问和祈使等非疑问用法主要由语用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5.
《张协状元》中“甚”系疑问词语均是近代汉语产生的,形式多样。“甚”系疑问词语主要用于询问,“甚、甚么、甚底”主要是询问事物或人,“做甚么、则甚、则甚底”主要是询问动作行为或其目的,“因甚”用于询问原因。“甚底”询问句有的属于陈述句与询问句糅合而成的疑问句。“甚”系疑问词语还可以用于反诘或虚指。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语原位疑问词的允准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移位说”认为疑问词本身是算符,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原位说”认为疑问词是变量,由处于辖域位置的疑问算符约束并赋予其疑问性质。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对韩语、德语等语言的研究表明,量词或焦点阻隔原位疑问词的逻辑式移位。本研究探讨了汉语原位疑问词的阻隔效应现象,认为疑问词在向辖域位置逻辑式移位的过程中受到弱式量词或焦点的阻隔,弱式量词具有焦点的特征;阻隔效应是“移位说”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原位说”无法解释与阻隔效应相关的语言现象。跨语言的证据表明,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不能作为“原位说”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词以婉约称,其疑问句式也体现了李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清晰可见,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李清照词拟问,用于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李词疑问句,浸透了作的忧思,体现了情感与思维相融合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词人的理想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碰撞的结晶,浸染着一种悲剧性的美感。因此,李消照词的疑问句,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沉郁思想,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中的反意疑问句,又叫附加疑问句。它表示提问人的看法,没有把握,需要对方证实。它是由一个陈述句加一个简短的问句,中间用逗号隔开。也就是由两部分构成——陈述部分和疑问部分。前一部分是一个陈述句,后一部分是一个简短的疑问句,  相似文献   

9.
一、陈述句(一) 课文内容(略) (二) 教学参考1.关于陈述句①特点。陈述句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语调一般是平的,常用语气助词“的”和“了”,句终用句号。②类型。陈述句可分成三类。a、判断句。谓语用判断词“是”,组成判断合成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些非动作动词如“当、作、叫、算、成”等充当谓语,也有判断性质。如:  相似文献   

10.
汉语和印尼语主谓句、存现句等常式句的句首一般是话题的位置,其余部分是评述。汉、印强调句和倒装句等变式句的句首都可以表示评述,其余部分表示话题。汉语表示被动语义的"被"字句、受事前置句和印尼语的di-V被动句都将受事标记为话题。汉语"把"字句将受事标记为第二话题,印尼语没有这样的结构。汉、印特指问句非常相似,疑问词语在任何位置都是句子的焦点,但是印尼语一般将疑问词语置于句首,因而产生更多评述在前、话题在后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在分析自然语言命题时,只使用全称和存在两种量词,把自然语言中的非全称的量化命题都当作存在命题来处理,然而在自然语言中除了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外,还有复量词、百分比量词等。自然语言中许多根据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的逻辑意义而进行的直观上正确的推理在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中都是无效的。显然,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不能当作存在量词来处理,它们有着不同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四川西昌方言中的量词问题。第一部分对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二部分详细描写西昌方言量词的特殊表达方式。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可以归纳为(1)“A+M”、(2)“A+M+A+M”、(3)“n+M+n+M”、(4)“M+是+M”、(5)“M+打+M”、(6)“n+打+n+M”、(7)“M+把+M”、(8)“M+把”、(9)“M+把+两+M”等九种格式。  相似文献   

13.
“有”字存现句是最早产生的存在句类型,也是使用最普遍、通行时间最久的存在句。“有”字存现句又可分为体现静态存在关系的“有”字存在句和体现动态变化的“有”字隐现句。从历史来源上看,表存现的“有”来源于表领属关系的“有”。  相似文献   

14.
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义隔而通之",虽然有少数带"犹"的训诂是同义相训,但它本质上是一个为提示随文释义而设立的术语。而目前的一些字典辞书,却以这种训诂资料为主要的甚或是唯一的依据来确立义项,因而造成失误。文中举例分析了这类义项,指出,以带术语"犹"的训诂资料为主要依据来确立义项要慎重。  相似文献   

15.
广义量词理论是一阶逻辑的扩展。该理论已经成为逻辑学和语言学中重要的推理工具之一。广义量词是对来自于一阶逻辑中两个标准量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推广。对一阶逻辑进行扩展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解释亚氏三段论形式以外的大量的有效推理;其二是为了提升一阶逻辑的表达力,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文章阐述了广义量词理论来自于哪里,是如何得来的。现代谓词逻辑首先通过固定一阶逻辑中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真值定义,然后把它们的真值定义推广到〈1〉类型的广义量词,之后把〈1〉类型的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推广到任意的广义量词。这样就可以把任意的广义量词添加到一阶逻辑中,从而得到表达力更强的逻辑———广义量词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探讨英语存在(小)句的句法一语义分析。研究表明.在悉尼语法的及物性分析中,存在句可能是存在过程、(属性型或识别型)关系过程或物质过程小句;而在加的夫语法的及物性分析中,存在句可能是(地点型、属性型、方向型、属有型)关系过程或动作过程小句。在主位分析上,悉尼语法把句首的表示存在意义的There当作无标记的主位;而加的夫语法把There(和be)当作“主位引发语”,把动词后的名词词组当作“存在型强势主位”(可能由“简单载体”、过程和“目的地”、过程和“受事一载体”或过程和“受事”充当)。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在存在句的人际意义和句法分析方面则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对数量词的理解过程涉及数学领域的补集概念和单调性理论。人们在理解数量词的过程中会潜意识考虑其指称集合及其指称补集,然后推理其所指的对象。数量词的单调性可分为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数量词的取值极点是这句话的指称全集,对单调递减数量词的理解涉及它的指称补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点探究意大利著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sation)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异化”的最大缺陷来自于其武断的本质及其对“调停”(mediation)作用的拒斥。文章借助于国内学术界既往相关研究论文的调查,进而对中国读者眼中的韦努蒂及其“异化”理论进行了新的反思与质疑。研究表明,中国孔子的“中庸之道”,可以剔除韦努蒂理论中过于强势的因子,倡导一种中国式的“异化”,亦即“归化”后的“异化”,寻觅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归化”、“异化”共谋之途,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至上选择。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学形式,伪作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承接新古典主义的摹仿理念,同时以丰富的想象为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18世纪初,萨曼纳扎以假冒台湾人身份创作了《台湾历史地理见闻》一书,其中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述引起了极大争议。透过这部伪作,学界不仅可以勾勒出17一18世纪我国台湾形象在欧洲特剐是英国的形成历史,从一个侧面探讨启蒙时期英国对异域的想象和虚构,而且由于该伪作在所处时代的轰动效应,也可以分析《台湾历史地理见闻》对斯威夫特这位文学大家的影响,进一步考证《格列佛游记》等作品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