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合肥经济圈资源要素结构、工业投资结构、企业与产业结构特点,并进行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非农化率比较,研究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心城市带动力对经济圈发育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速经济圈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测算可以明确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发展。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测度,定量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其经济联系隶属度,总结合肥经济圈经济联系存在以合肥为中心距离衰减的规律。综合分析合肥经济圈空间特征、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工协作、交通网络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撤销了地级市巢湖,扩大了合肥市辖区的范围,势必会影响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基于组合评级构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以合肥及其周边8个城市近几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一主成分组合评价法得出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然后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算出合肥经济圈的实际范围。结果表明,合肥经济圈应进一步扩容,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定远和全椒。最后针对合肥经济圈内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大城市经济圈是提高安徽区域竞争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由于建设历史短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失误,"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滞后,表现在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劳动力吸引力不足、与周边城市融合度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等。在推进"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好经济圈高质量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良好的吸引投资的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体制、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培育"大合肥"经济圈创新合作机制等,以发挥省会经济圈在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省会经济圈的课题调研通过深入合肥、六安、巢湖等地企业,以考察的实证材料为基础,从"华星化工"两头在外的经营发展模式的经验中,得出了重要启示:省会合肥在"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的服务上具有集聚优势,能够提供现代服务经济的,整合和辐射人才的,捕捉、开发市场信息的,催生总部经济和同时享用相关经济区有益辐射的门户作用.而这种门户作用的体现,正是省会合肥已具备、并能够发挥集聚优势作用的最好诠释.只要充分利用、发挥好这种门户效应,将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为经济圈中的企业服务,为省会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可向全省延伸和辐射的.  相似文献   

6.
以中部地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三大城市圈发展过程为背景资料,通过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从人口、资源、产业集聚角度研究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分析合肥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化的原因,以及经济圈发育阶段性特征、合肥经济圈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合肥经济圈的典型城市——安徽省淮南市的租房市场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学区房、一般性住房和门面房三类不同使用目的的房源的130份问卷,分析发现总体上房屋地理位置对二手房租金影响最大,但房源不同,该影响程度会各具特点。进一步调研当地3家大型房屋租赁中介公司,分析了中介市场的特点和前景、当前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推动租房市场规范化、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合肥经济圈城市政府规范租房市场、调控二手房房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在此基础上构筑城市经济圈,统筹区域发展。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应打破行政界限,顺其自然地构建城市经济圈,因市制宜地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经济圈的扩容一方面给安徽省沿江城市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合肥市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升,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经济地位日益增强,而芜湖作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和合肥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合芜关系是推动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合肥和芜湖具有非典型性双核型结构特征,两城市的资源特点 、产业结构以及空间关系各有利弊,这对于优化合肥和芜湖竞争与合作关系 、构建安徽省双核心经济增长引擎 、促进安徽省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发展合肥都市圈是推动合肥经济圈不断壮大、提升安徽国际国内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路径。都市圈的良性成长离不开核心城市和内部市县的协同发展。文章在对合肥都市圈各市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圈内各市县经济发展特征和存在不足,提出促进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重点阐述合肥中心城区与周边市县的联动发展、圈内各市县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并提出交通完善、产业协同、生态保护、土地集约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就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固已达成共识,但经济圈范围内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暴露出来,需通过区域生态补偿加以解决。文章通过安徽省会经济圈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目前生态补偿研究内容,提出了针对省会经济圈的流域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领域的具体生态补偿设计内容。并对建立与完善安徽省会经济圈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为区域性生态补偿方式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济功能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发挥作用的形式是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打造中心商业区可以提高城市的内部聚集效应;融入区域经济的城市圈,将提高城市的外部聚集功能,同时有助于城市的扩散功能的发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决定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定位及提升,应大力发展决定着城市功能发展方向的产业。在分析了连云港主导产业与城市功能定位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连云港港口应合理分布功能区,增强城市内部聚集功能,融入区域经济,提升城市外部聚集功能、合作中求专业化,发展特色港口。  相似文献   

13.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核的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互动效应。高校经济圈的形成,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经济圈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为推动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政府应做好发展规划,实现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无缝隙对接;构建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京津翼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共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菱形地理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向的新形势下,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内部合力有待提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面临挑战,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有待加强。为了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以新兴动能的培育共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际门户枢纽的打造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城市主体行为出发,结合城市生产率、城市居民税负等构建城市人口解释模型.基于2008-2011年全国101个代表性城市数据,利用残差分离、门槛回归技术展开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生产率、城市便利度呈正向关系,与居民税负、征地成本呈负向关系;城市内部因素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路径为“影响因素—城市房租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生产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城市生产率、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越过人口规模门槛后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沿海三大都市圈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迥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城市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构建了城市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并在此结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就合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从城市现状出发,培育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创力经济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要素以促动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形态。城市经济连续发展需要有不断的动力源做基础。创力经济以其经济要素的恒久不竭性及其经济链的自协调性 ,成为城市经济的永续性动力源  相似文献   

18.
黔中经济区初步形成以大中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已进入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镇体系,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仍未形成,不符合位序-规模律,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将逐渐形成"内聚"和"外吸"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优化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一群一圈一区三轴"的山地集约型城镇体系;围绕这一空间布局,需要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做好相应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