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利·波特》存在着多“三”现象,其叙事的“三事话语”、“三极建构”、“三复情节”生发了作品的哲学意蕴、人物行动位及由行动位与叙事功能项建构的深层叙事结构、英雄成长意旨等。老子的“三生万物”可谓是数字“三”建构作用的精炼概括。尽管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术语从名称的提炼、规范到界定还有雕琢的空间,但其方法与术语的独到性与便利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2.
<哈利·波特>系列通过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描绘了一个托尔金式的"第二世界".但与经典奇幻不同,作者罗琳将<哈利·波特>中的"第二世界"与"第一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并置,使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相互渗透,古老神秘的魔法世界中充满了对现代真实社会的戏仿.并置与戏仿的叙事策略将读者置身于虚幻与现实之间,在脱离现实逃入幻想世界的同时又必须直面自己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探索数字"三"在《哈利.波特》中的文化意义及其建构功能。作者罗琳借助数字"三"的文化意义,设置了完美的人物组合、稳定而多变的情节结构、构建了亦真亦幻的魔法世界。似乎巫术思维里神秘而幸运的数字"三"给罗琳带来了空前的成功,实际上,数字"三"的成数、稳数、满数、概数性质决定了三段式哲学观、三叠式结构的完美与稳定,而一分为三、一唱三叹的哲学与文学方法成就了罗琳今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5.
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女性主义特点:第一,理想社会的象征——魔法世界是阴性的母系社会,女性特质在这里得到彰显,这些特质是魔法世界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第二,女主人公赫敏的有自我意识独立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巫形象。塑造了一个罗琳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第三,男主人公...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理论是当今世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新概念,也是当今文学评论界对作家小说批评阐释的重要手段.英国女作家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互文性手法,使故事的叙述具有开放性、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通过文本细读,从小说的英雄成长历险主题和作品以戏拟的形式影射现实世界的缺陷两个方面分析该系列小说的互文手法,揭示小说的互文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原型批评理论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也不例外。书中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魔法世界,哈利、邓布利多、伏地魔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在原型理论中有其相对应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8.
1990年,J·K·罗琳开始写一个11岁孤儿浑浑噩噩被带进魔法世界的故事,1997年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到2007年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出版,其间相隔10年。2001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到此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划下句点,又是10年。  相似文献   

9.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角度分析《哈利·波特》系列文本中权力的空间机制,揭示其隐匿的后现代空同叙事解构.文本中权力空间机制有两种方式——对群体的隔离和对个体的监视.权力通过空间隔离排斥魔法社会的弱势群体,保护优势群体,并强化自我群体意识;权力也通过空间监视个体,控制并规训未成年巫师的身体.该机制分析揭示了魔幻文本空间实际上充满了权力控制,权力与空间是《哈利·波特》中隐藏的后现代特性.  相似文献   

11.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最杰出的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批评的解剖》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开启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先河。本文试图以弗莱《批评的解剖》中的"模仿观"作为契入点,艺术、文学和诗歌创作三个维面作为探源,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弗莱的著作《批评的解剖》中的相关理论,做全面的了解和梳理。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笔者有幸与魔术大师吴苏雄的入室弟子、世界最年轻的5岁魔术师叶益彰一家共进晚餐。看完小彰彰的表演,采访了小益彰的父母、姨妈和外婆之后,笔者不禁感慨:既为吴苏雄先生的慧眼金睛,更为小益彰的聪慧伶俐。自从美国作家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风靡全世界后,很多人都知道了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学校。魔法是小说里的东西,而魔术却在我们身边。魔术是那样神奇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魔术大师吴苏雄却说:"魔术世界处处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吴苏雄先生,艺名"奇乐"是奇幻无穷,乐在其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8,(8):22-23
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斥着巫师、幽灵和魔法的世界。但那个故事毕竟只发生在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可是以下介绍的几个诡秘现象,却是真实的事件,发生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哈利·波特》和《格萨尔王全传》中灵魂外寄的现象,解读了灵魂外寄的形式、制作目的及其意义。在《哈利·波特》中,黑巫师为了长生不老,通过谋杀他人制作寄魂器,这被认为是最邪恶的魔法而遭到魔法部的严禁。《格萨尔王全传》中的灵魂外寄现象源于藏族的民间信仰,正义与非正义双方的任何人、任何部落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寄魂器,其多少与寄魂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6.
晚明戏曲小说评点之风盛行,在明刊《西厢记》中,有三种署名汤显祖批评,它们是师俭堂刊刻的《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汇锦堂刊刻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署汤若士、李卓吾、徐文长合评)、《西厢会真传》(署"汤若士批评、沈伯英批订")。通过对这些"汤评"的真伪、思想等问题详加考析,可以发现明刊《西厢记》中的"汤显祖评"与李贽、徐渭、陈继儒等名人评点一样,其真实性虽不高,但它们在《西厢记》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则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长小说是英美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小说类型。以成长小说为理论视域,哈尼夫·库雷西在《郊区佛爷》中继承了成长小说的传统并纯熟地使用了成长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通过主人公克里姆的成长焦虑、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出路等方面的描写,出色地表现了当代英国亚裔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种种窘境,同时也提出了要勇敢地跨越各种人为设置的藩篱,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对《格萨尔》史诗典型性文本中所沉潜的文学原型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原型具有原始性、英雄崇拜、部族意识等独特内涵。这一独特内涵的深刻开掘凸显了史诗的本真价值。  相似文献   

19.
《拉米亚》与诗化的非洲伏都教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济慈通过对非洲伏都教这一信仰的理解和演绎,创作了长诗《拉米亚》,对经蛇类信仰为核心的伏都文化的文学和政治意义进行了阐释。通过《拉米亚》诗人暗示:英国对于非洲传统魔法的理解和占有,可能对于两种文化都是毁灭性的,而诗歌的演化与文化差异互动而不毁灭它。  相似文献   

20.
也许,哈利·波特不是改变世界电影的作品,但它悄然影响着这10年电影如火箭般迅速的变化格局。2001年魔法小子为9·11疗伤《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美国遭遇9·11恐怖事件后,首部企图恢复大众娱乐状态的一线商业片——灾难,让当时的美国观众瞬间忘记了暑期档的热闹,转而把更多的愿望投向了疗伤。10月的《今日美国》曾大肆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