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伯元所作《庚子国变弹词》是近代反映义和团事件最为全面、详尽且偏见不强的曲艺类作品。《庚子国变弹词》以全景图方式再现了义和团事件的整个过程,还刻画出了一组性格特别的人物群雕图。其中端王、李来中、张德成三人皆具有异人特征,三人不仅是义和团集团的绝对首领,还寄托了李伯元所阐释出的鲜明个性。在《庚子国变弹词》的世界里,端王成了一代枭雄兼霸主类角色,李来中则是行踪飘忽、来去无踪的羽客类人物,而张德成就成了能掐会算的算命先生类主人公。三个团众首领分别担负起枭雄、羽客和怪杰的形象,延续的是戏曲角色定位的需求,而未曾严格遵守历史真实。三个特异型人物的登场,组成了一幅风云跌宕、诡异莫测的江湖世界图景。如此性格人物的集体亮相,迫使弹词为传统江湖世界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近代化的新素质。  相似文献   

2.
李伯元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与吴沃尧(趼人)齐名。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别署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因累举不第,赴上海创办《指南报》、《游戏报》、《繁华报》等小报,后应商务印书馆之约,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庚子后(1901)始致力于文学创作。生平著述甚多,据阿英《清末四大小说家》所记:“伯元著书,多不载,特就所藏所著,列目于次;其可疑者,暂不列入: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来看,李伯元《文明小史》中的异国形象包括洋人、洋物和异域,作家以洋人形象反思“柔远”文化,以洋物形象表现晚清大量输入西方器物时国人缺乏辨别的能力,以异域形象表现追寻真文明的理想。小说折射出晚清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和李伯元的“边沿”书写心态。  相似文献   

4.
直东时期的义和团众崇拜孙悟空等神怪,并以之为附体之神灵。孙悟空形象对义和团的影响主要是晚清猴戏普及性演出所致。猴戏的动感状态对儿童少年具有天然的诱惑力。猴戏的舞蹈化动作,同样鼓惑起了团众的动感本能。猴王崇拜的心理还重新锻造了少年团众的童贞气象。美猴王的神怪出身和非凡能耐,促动了团众中少年儿童的超人幻想。团众童子军一系列的打教抗洋事件,再现的恰是现世猴王的叛逆行径。孙猴子七十二变的超凡本领还激化了团众改变自身命运的冲动。孙悟空形象对团众的影响呈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类因素,其反叛特性激发了团民抗击外侮的志向;孙大圣大闹天宫、戏弄权威的举止,则启迪了团众戏弄官员、虐待教民的行为。孙猴子身上崇高与反崇高的特性皆反映在少年团中的行为之中。"悟空"的神圣性和"猴子"的戏耍性,拼合出了其高度对立的共同体,此类双面人格锻造了义和团童子军团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5.
南亭亭长李伯元的《中国现在记》,类似他的《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和《活地狱》,均属晚清谴责小说的力作。但因《中国现在记》在报上连载时没有作者署名,又没有写完,也未出过单行本,李伯元去世七个月后,另一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为亡友写传,虽曾说到李伯元尚有此作,可是长期以来,这部小说就不像李的另外三部谴责小说那样受读者注目。三十年代初,阿英写《晚清小说史》时,由于他“无法获得李伯元曾经作过这部小说的旁证,颇疑是吴趼人误记”,还不敢贸然写进史内。直至1938年冬,即上海的“孤岛”时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对《红楼梦》关于封建等级制度罪恶的描写十分熟悉。出于揭露隶卒罪行的需要,他的小说模仿《红楼梦》官场故事,运用对比、悬念、陡转、反讽等方式设置情节;借鉴《红楼梦》以底层姐妹作为反衬人物的方法,突出女性贱民惨遭官吏压迫的悲剧命运;沿用《红楼梦》贾府等级色彩鲜明的环境描写方式,体现官府的显赫地位及其带来的心理压抑。李伯元在借鉴《红楼梦》封建等级制度罪恶描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适应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启蒙需要,获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  相似文献   

7.
《庚子国变记》,排日记义和团运动始末。翦伯赞等同志曾当作一篇纲要性的资料,编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义和团》中。但《义和团书目解题》对作者李希圣的介绍不详。是书全文约万八千言,从义和团进入畿辅说起,叙至那拉氏母子由西安启程回京为止,惜自开封以后原文缺失。作者在叙事中夹以评论,对义和团肆意污蔑,对那拉氏亦多有讥讽。书中虽充满偏见,但仍不失为研究义和团之较好资料。这里,对李希圣的生平无一字叙述。《义和团书目解题》在《庚子国变记》的节本《庚子传信录》的两种版本下提到关于李希圣的点滴。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 ,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开始出现。由于受到特殊历史情境的制约 ,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倾向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然而 ,也有部分人由社会中心逐渐走向了社会的边缘 ,以独立的批判者形象显示着自身的价值 ,这些人可谓中国最初的自由主义者 ,李伯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李伯元思想意识的演进过程 ,呈现出旧思想的蜕变、新思想的萌生和主导思想的成型三个阶段。通过对他独特的心路历程的揭示 ,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位谴责小说大家的文学创作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9.
晚清前期(1840-1902)的女性弹词小说虽已呈衰落之势,但晚清女作家们在继承弹词小说叙事传统的同时,也于实际创作中自主地带上了求新求变的意识,这是对弹词小说文体本身所做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和努力。本文从晚清前期的代表性作品入手,探析女性弹词小说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明史·选举志二》关于崇祯四年武举史实的记载存在讹误,除了明史专家郭培贵教授指出的"武举殿试自此始"不确,其依然存在两处错误:其一,方逢年和倪元璐二人并未奏请武举殿试传胪、悉如文例;其二,崇祯帝并未赐王来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相似文献   

11.
清末 ,张之洞在海南面临外国列强威胁和黎族人民不停打击清政府统治的背景下 ,对海南进行了大规模的镇抚和开发 ,并取得一些成效 ,推动了海南黎族人民的进步。其全方位的开发政策为我们今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促进民族共同发展以及民族团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顾贞观是清初词坛的大家,曾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词家三绝",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名。他的《弹指词》因其"极情之至"、"以情胜"等自然本色的特点,被誉为清词前期的性灵派代表作。本文试从《弹指词》文本入手,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分析其"以情胜"等独抒性灵的一面,探索其崇尚个性真情、表达心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新发现毛彰《闇斋和杜诗》三卷,结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收录毛彰之诗,使我们对其生平及其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此认定毛彰是清代甬上的第一代诗人,其创作诗歌已入康熙朝,是清初甬上致力于学杜的代表诗人。毛彰的学杜诗歌,标志着甬上诗坛学杜趣尚的改变,同时也代表了唐风的延续,而与清初的宗宋派诗风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4.
民论是清末政治改革思潮中的重要内容。在清末这一变动剧烈的时代中,人们对于民的认识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当时及其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末的民论包括对民之地位与民之权利的论述等内容。清末民初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对民的地位、民的权利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民论的新的阐释。但对于民的能力却大多抱以悲观的态度,因此在是否给予民以充分的自由权利、提高普通民的政治地位问题上显现出迟疑和保守。  相似文献   

15.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谴责小说"概念在获得它特有的含义、被用于指称晚清社会讽刺小说之后,也渐渐获得一种整体性质,几乎成为晚清小说的代称.而实际上,这个概念难以承担对晚清小说的整体指称,时代赋予了鲁迅、胡适那一代新文化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使命,也决定了"谴责小说"一类概念的历史暂定性.五四对传统形式文学的批评,目的是创造新形式,并不负责为将来的批评提供固定的结论.因此,超越前人和历史,是当今文学研究能否有实质进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尤其是引导中国文学走向勇于表现自我、尊重个性之路的建安至唐代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镜花缘》是李汝珍在清乾嘉时期写下的作品。书中才女形象群的庞大是前代小说中所罕见的,亦由此集中而明确地反映了作者尚才主智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与当时的汉学学风和李汝珍师友的汉学思想影响以及因其自身的仕途坎坷经历而产生的理想自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清乾隆兵部尚书李世杰,从例捐小吏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政绩卓然,百姓拥戴,皇帝恩宠。本文就相关历史资料,对其事迹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考证澄清与水西彝族李氏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黎庶昌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晚清最早常驻欧洲的外交官之一。黎庶昌以东西方异质文化为主要文学书写对象的“使外文学”作品,为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散文鲜明的学者化写作风格,成为20世纪“文化散文”的近代滥觞。因此,黎庶昌的“使外文学”对于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