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闳是中国留学美国第一人,在留学美国期间深深感受到交通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归国后容闳顺应时代的转变,竭力向清政府统治阶层提倡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筹组华商轮船公司,修建津镇铁路,逐渐形成一个发展近代交通运输的思想认识体系,对维新派和孙中山等人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容闳对于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做出的贡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下,清政府选定盛宣怀提出的先官款、次洋债、后商股的筹款方案,并由盛宣怀全权负责实施。由于官款不足,商股难集,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经过漫长、复杂、艰难、曲折的谈判,最终与比利时公司达成筑路借款合同。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建设进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3.
容闳是我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者和教育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把他的教育理想付诸于实践,从而达到他救国救民的报负。但是容闳的理想却在实践中步履维艰,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论丁日昌在近代首批幼童留学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洋务运动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丁日昌热心于对外派遣留学生,并积极参与留学一事的酝酿,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精心谋划.没有丁日昌的理解、支持和促成,容闳的"留学教育计划"不可能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采纳,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可以说,留学这一惊世之举在1872年最终成行,丁日昌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盛宣怀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骨干,创办并经营了众多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洋务企业,培养了大量中国近代化必需的技术人才,表现出克艰历难奋勇求实的无畏精神和把握机遇理智图强的理性民族主义。在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铁路修筑方面,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思想也是富有远见历经考验的。  相似文献   

6.
江浙沪是近代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是铁路最先动议和兴建之地,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密切.其间,先后有吴淞铁路、津镇铁路、津浦铁路、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陇海铁路江苏段、青三铁路、浙赣铁路、江南铁路和苏嘉铁路等工程的筹划、修筑,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学界曾认为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是被张之洞胁迫的。本文经考证以为,甲午战后,盛宣怀被查办与张之洞根本无关,系王文韶独力保全。盛宣怀对铁厂的接办从酝酿、策划到实施有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不仅对接办铁厂早已胸有成竹,并欲图将铁路和铁厂"综于一手"。在接办铁厂的过程中,盛宣怀主动争取到南北洋和中枢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得到翁同龢先接办铁厂的授意,并非张之洞一人所为。铁厂的商办使盛宣怀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盛氏也实现了一次从困境中突围而确立强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国际铁路提单目前主要在中欧班列试行,在其商业运作实践中存在缔约成本增加、提单与运单并用冲突、法律纠纷风险增大等问题,既不利于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推广适用,也无法真正有效解决陆上国际贸易的交易安全和融资担保问题.国际铁路提单亟待从国内法和国际法角度加以规范,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从法律上强调铁路提单的提货权属性并确立其优先性、无因性,并围绕提货权这一核心权利设置特定的附属权利和附属义务,以及解决国际铁路提单提货权与相关国内法及国际法相互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与津镇铁路借款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翻案式”的观点反正之沦落,颇形萧瑟。因此,重建史实至为关键。以津镇铁路为例,作为督办大臣的袁世凯,一方面努力协调与同为督办大臣的张之洞的认知、立场,同时,在国人争取路权情绪高涨情形下,在各方请愿要求废约自办的强烈呼声中,坚持主张借款筑路,在谈判中逐渐形成了借债筑路分为两事的思想,并最终与英、德两国达成借款合约,且使之成为了清末民初铁路借款合同的摹本,影响深远。袁世凯的借债筑路、铁路国有思想,渐次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盛宣怀是清末著名的官僚、实业家,观其投身洋务,力行新政,经世致用,不可谓无功;但因其多钱善贾,积累巨资,及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又屡招清议抨击。其身后声誉,更是褒贬不一。在其评价上,史学界与时浮沉,无所建树,委实折射出历史学的流弊。  相似文献   

11.
艰难创办的背后是清王朝内部统治集团倾轧争吵以及英、俄、美、法、奥等国家的觊觎,一家银行的命运与盛宣怀的作用紧密相连在中国通商银行艰难创办及经营的身后,一个特殊而重要人物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就是时任清朝督办铁路事务大臣、掌管多家洋务企业的盛宣怀。回顾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祁敬宇用了两个词:矛盾、艰辛。"它是在清王朝内部统治集团倾轧争吵、极端守旧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和英、俄、美、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近代以来的新疆危机,修筑内地联系新疆的铁路成为客观需要,自晚清迄新中国成立前,包括孙中山在内仁人志士们提出了种种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近代政府在修建新疆铁路问题上也有所努力,但由于国势衰微和热衷于内战,最终使这一重要的边疆交通近代化措施未能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铁路在内的新疆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1881-1937年,安徽区域的铁路规划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在这期间,由于中央政府在铁路发展政策上面的变化,导致铁路规划的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安徽区域的路线选择上矛盾与冲突不断。总体上说,近代安徽区域的铁路规划呈现"在国家大区网中边缘化"、"在区域网内中心化"、"在路线走向上畸形化"及"实施落后规划"四个特点,这给后来的安徽铁路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与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李鸿章对促成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辨析史学界在此问题上对李鸿章的误解。一、留学海外的拓荒者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是由容闳首先提出的。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1855年学成归国后,为实现其报国情愫,容闳先投奔太平军,未被采纳,后倾心曾国藩,引起重视。与曾国藩有“半师半友”之交的李鸿章闻讯后,对此深表赞同。因为容闳的提议正同李鸿章痛恨中国旧式教育制度的落后,唉叹新式人才的匮乏相衔接。19世纪60—70年  相似文献   

15.
从1893年11月金达上书李鸿章请设立铁路学堂,到1896年5月金达再次上书,再到同年11月终于获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的创设几经延宕,历经波折。学堂招生后,又经历了被谋求并入北洋大学堂到摆脱合并独立办学的曲折。在这背后,有英、俄争夺中国路权的斗争,有李鸿章、王文韶、盛宣怀等晚清大员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同认知与官场纠葛,堪称那个大变动时代政治的一个缩影,为今人审视晚清近代化的艰辛历程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1898年,英国根据既定的"长江流域铁路系统"的计划,对总理衙门提出苏杭甬铁路必须向英国借款的要求,盛宣怀与怡和洋行订立了<苏杭甬铁路草约>.到1905年,江浙两省自办苏杭甬铁路的要求得到商部的支持,开始筹款筑路.至1908年,商办铁路却多无起色,清政府逐渐认同借款官办的方式.在英国公使的不断施压下,外务部、邮传部与英商订立了<沪杭甬铁路借款合同>.  相似文献   

17.
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是中东的一个焦点问题,是能否彻底解决巴以冲突以及最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对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历史溯源、发展进程以及各方态度作一全面论述,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巴以冲突及巴以和平进程的发展,从而认清巴以冲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四个不同法律适用领域,它们之间的法律冲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区际法律冲突。根据这四个地区民商事法律冲突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区际法律冲突十分必要。只有结合四地区立法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情况,在法学理论上有所突破,并参考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理论和经验,才能最终解决这种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1844年——1910年]江苏武进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他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的幕僚后,经办了轮船招商局、汉冶萍炼铁厂矿有限公司企业,并且担任了这些企业的督办、总办、董事长和铁路总公司督办。辛亥革命前夕官至清政府邮传部大臣。 盛宣怀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而进行斗争的时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渐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方面转化。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合法化,继承李鸿章衣钵的盛宣怀便迅速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初期,是以向清政府提供财政借款、铁路借款和矿产投资为主的。自1895年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借洋债约十亿元以上,其中由盛宣怀经手和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亦存在着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价值观上的矛盾和冲突。造成这些冲突的最终根源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此外,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认识的差异也是导致价值冲突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