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北京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2.
上海,这个曾被誉为“东方的希望”的大都市,近年来步入了一条步履维艰的道路。它的发展走向,它的举手投足都受到了世界的注目。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希望,涌现了许多新的模式,象“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特区模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农村的初步市场化、城市化。可是,象上海这样都市化程度很高的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上却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有活力的“模式”。相反,在世界和全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举办的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这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充满着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并有望将上海推向世界明星都市的地位。从20世纪国际城市化经验和都市发展理论出发,指出上海需要走出城市偏好、以农村对照城市的传统思维定式,而是以全球化与社区之间的纽带来定位城市。作者强调全球化、移民文化、市场化是构成上海海派文化的基本要素,举办一个“海派”世博会将是全球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在做都市文化理论研究时,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文化城市。在我们看来,文化城市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既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化模式。在这个基础理论研究上,我们主要涉及到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城市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所蕴涵的时髦(或曰“现代”)、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正在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问题是城市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问题与资本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后大都市时代,我们应该在后现代的都市话语基础上形成重构未来都市发展的共识,追求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7.
商旅结合做大做强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天津在都市旅游业发展中实施“大都市、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业已成为天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天津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商埠。近年来天津商业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现代物流迅速升温,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势头强劲,商务活动接连不断,为天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应该看到,天津商业无论从规模档次,流通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等许多方面,离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呈现愈加多样化特点,满足这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亦非商业所能单独承受的,这就需要各相关产业或行业协作配合,相互借  相似文献   

8.
发展上海都市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富有特色的旅游吸引体系的建立,是发展大都市旅游的首要基础。上海旅游的特色吸引在于上海的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为此,在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中需要考虑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塑造都市形象,形成大都市的独特魅力;第二,建设一流设施,保证都市旅游吸引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上海自身的发展 ,国家和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都要求上海在建设国际大都市同时 ,同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海应当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轴心 ,构建新时代“自为与超越”的文化体系 ,通过营造更为广阔的获得文化、享受文化以及创造文化的公共空间 ,在意识形态重构上 ,在各种观念更新上 ,在多层次多类型文化发展上 ,走在全国前列。大都市先进文化创造的主体 ,是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的市民。上海必须在汇聚国内外一大批高水准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而上述各项目标的实现 ,则又都有待从体制上、机制上、法制上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城市文学中,上海的文化怀旧是一个独特的典型,体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种文化个性。上海怀旧情结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体现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背景下,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的缺失和迷茫。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世纪,北京和上海都将"世界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对于如何成为世界城市的讨论也逐渐从硬件设施和量化指标,转向对城市文明和软实力的关注。发源于西方的城市学主要以经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如果按照这条路线,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很难在众多经济发达城市中脱颖而出。因此,北京需要围绕首都的文明价值独辟蹊径,借鉴全球近200个首都城市的发展经验,回溯中国历史270余个都城的兴衰成败,用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综合卓越,开创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水准"。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都市,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机制上存在着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等多种模式。当前,由于传承人的递减现象非常严重,使得上海城市中许多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后继乏人,难以延续的状况。必须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民俗文化事业的认同程度,以有效改变目前这种民俗文化后继乏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经济基础,但仍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5.
公共艺术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文化和美学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文化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但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未来的公共艺术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应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这个文献所提出的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体现了我们党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崇高的文化追求;而"文化自觉",则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的特点、属性、本质和发展规律,按照这样的科学认识去实践、去部署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则要在全社会形成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自觉认识中国国情,能否自觉统筹中国城乡文化发展,已经是衡量"文化自觉"的重要尺度。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其他捷径,只能靠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刘呐鸥的都会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这一现代都会背景,置于都市文化与创作审美、作家创作与都市言说方式的研究层面,我们将会“发现”:性爱剥离,迷恋与逃逸,叙论合一,是刘呐鸥都会小说的主要特性。刘呐鸥都会小说所显现的都市文化理性,是刘呐鸥小说的新姿态,也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立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并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应发展文化产业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海具备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雄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有能力也有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业化运作是文化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过于强调"经济指标",使城市失去了"灵魂"与"记忆","文化贫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要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必须在发展中贯穿"权利保护"精神,城市交通发展以文化权利保护为目的,以文化权利谱系的拓展和保护作为度量基准。从权利本体视角看,文化权利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交通发展是一种"供给"形式,而实现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仰赖于市民有效参与城市交通发展决策。从"公民权利—政府义务"关系理论看,政府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履行对文化权利的尊重义务、保护义务与给付义务,是市民文化权利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