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本质“主体性”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争论,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以道德主体性为道德的本质,是呼声最烈、附者日隆的一种。而这种观点的提出,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限于对“道德本质”本身的理论探讨,它还必将波及对伦理学整个体系及其道德原则的重新构建和估定,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将在这种漂乎不定的道德主体性原则下作出承让,沦为道德主体性的陪衬。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主体理论被放在极重要的地位。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对主体理论的理解。在这方面又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主体是观察问题的一个方面,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要求从主体方面,也从客体形式上去理解现实”。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从主体方面理解现实,就会同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另一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这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以前全部旧哲学中,哲学基本问题不包括思维对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而这一方面,正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正是恩格斯,把突出强调主体性思想的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说:“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才是  相似文献   

3.
美学要从对人的研究出发,并且是研究人,研究现实的人,研究人的现实活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是一部研究人的著作,其主题就是:人。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示的,而《手稿》就是一部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以研究人的本质为主旨的哲学著作。 《手稿》虽然是以研究人的本质为主旨的哲学著作,但是,这部著作确确实实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乃至带根本性的美学原则问题。我们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有许多地方直接谈到美,这还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是在论证人的诸多属性时谈到  相似文献   

4.
游永恒 《天府新论》2004,(4):141-141
由李培湘教授主编、李佳孝副教授任副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是一部促进学生主体生成与发展的好书。这部著作是国家教育部下达的“九五”规划第二批重点课题“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的终结成果。《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读后,使人耳目一新,深感研究者思维慎密,著作特色显著,思想超前,观点新颖。我略举几点,以概其余。1 提出了主体性活动教育理念。“所谓主体性活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德智体美等各类素质教育寓于其中,促进学生各类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主体生成,培养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5.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在近代西方哲学早期,只有唯心主义者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才重视主体性原则,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中,已经表述了较为明朗的主体性思想。洛克集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之大成,对认识主体的本质、能动性和局限性以及认识活动的形式与阶段等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对洛克的认识主体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关于认识主体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的本质是什么?主体性是否排斥客观规律?这是主体性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按学术界对主体性内涵的一般理解,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不错。但若深思一步可发现,这些特性都是对主体区别于客体的现象性特点的概括,而如果从主体区别于客体的本质性特点来看,则主体之为主体的主体性,乃在于主体是自主、能动并富于创造性地认识和利用客体的客观规律。进而言之,主体性的发展也是以主体对有关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多寡深浅为基础的。用黄楠森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该是主体性越强,我们认识里的客体性也越强。”就我的理解,客观规律性应当是客体性中最基本的属性或内容,如此则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成立并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道德的主体性问题讨论已有数年之久,其本质何在依然众说纷纭。从它是“一切道德的原动力”到“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等都未能回答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历史变迁是何关系,因而使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仍然浮于表面。本文拟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重新加以界定,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道德的本质?这个既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近年来,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综而陈之,大致有“道德本质的主体性说”、“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说”、“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统一说”这三种。笔者以为,要深刻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自由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题目。马克思针对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就是“安逸”的观点,在《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卷112—113页)马克思的自由观有两个基本点:(1)自由不能仅仅是精神的自由,而必须表现在主体的物化过程即实践活动中;(2)自由的本质就是主体的自我实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讲人的发展。因而,人如何发展,个体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就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关注的焦点。就现实存在的个体而言,是接受伦理律令,在知情意整体中实现自己成为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对现实不是一味顺从,简单承认,而是要立足现实,又要超越现实。道德教育的问题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文把思考的中心放在人的道德发展,道德主体如何在道德教育影响下,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过程,并在实证科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道德教育对人格提升的运作机制,揭示道德主体心理发展过程和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戈德曼的名著《隐蔽的上帝》一书中 ,最著名的一个观点是赌共产主义在未来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从现实的实践变成内心道德律令式的打赌 ,这反映了资本世界历史全球化中的悲观情绪 ,但也生发出另一种不甘随波逐流的观念抗争。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恩格斯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从与动物揖别以来,人类就以主体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只有通过对于自然界的掌握才能现实地实现,而且  相似文献   

13.
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康德视为探究人全部规定的哲学。在康德理论中,道德被理解为自由主体对道德律令的践履,并指向了以人为目的这一终极命题。人在道德领域摆脱了感官世界的束缚,达到了既自由又自律的高度。康德突破了从认知层面把握主体的局限性,让价值主体在道德世界得以确立,在主体观念上实现了重大变革。康德道德理论不仅把对人的启蒙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在现代主体性道德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值得人们对其展开深入反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家不可避免地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成了“热点”,从理论上说,仍然是对人的本质问题探讨的继续。在我们看来,无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探,还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都不能忽略实践观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往往引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这段话来界定。这并没有错,然而承认它是一回事,真正理解和运用它又是一回事。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本身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只有从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点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劳动实践的观点,是理解《手稿》历史观及其理论实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正>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复杂,棘手且至今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到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及其它问题的解决.一.道德本质问题研究中的哲学方法论关于道德的本质,我国伦理学界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规范性和约束性说;(2)主体说;(3)主体性和规范性统一说;(4)实践——精神说;(5)利益关系说.这几种观点的商榷和论战,虽然彼此都已指出了对方的错误与偏失,但都未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也来能揭示出道德的真正本质,以至陷于“维  相似文献   

18.
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与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问题,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主体性。而要搞清楚什么是主体性,又必须搞清楚主体性与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的关系问题。 一、对象性活动与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有的同志说,主体性包含着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是主体存在物。这是主体性最重要、最本质的方面。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中主体的特性。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这是一种新观点,值得研究。此论说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或人是主体存在物,这是就人类与自然或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的。就此而言,可以这样说。但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主体作用的涵义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从人的能动活动上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马克思在研究主客体若干问题的著作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主体性理论的合理部分,从事物的本原性与对象性两个方面的关系上阐述了主体性理论。他多处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并认为人是“生产主体”。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或现实世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活动的对象。所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