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她出生在贫困的农村,父母舍辛茹苦供养她上学,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考上了一家医学院。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做了一名护士。正当她为自己可以挣钱来报答父母而感到高兴时,积劳成疾的父亲却患了肺癌。子欲养而亲不待,她欲哭无泪。她刚刚上班,还没有挣到钱,而家里早已为她的读书而负债累累,哪有钱给父亲治病呀?  相似文献   

2.
罗淑年表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2月19日,(农历冬月初一),罗淑生于成都,原名罗世弥。 父亲罗树屏,原籍直隶,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早年在绵竹给某县令当过幕僚(为钱粮“师爷”)。后定居成都。原配夫人去世后,续弦杨氏,生三男一女:1899年生长子世安,四年后生世弥(罗淑),之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世仪、世泽。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一岁。 父亲喜爱女儿,出生后不久即专门雇一女佣刘嫂照料,和罗淑朝夕相处多年,给她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后来曾以《刘嫂》为题创作过一个短篇。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四岁。  相似文献   

3.
我母亲与本世纪同龄,今年3月25日全家为她做了驱岁寿辰。她没有文化,没有名字,至今户口簿上仍写著“杨陶氏”3个字。她一辈子勤劳、善良,而又恪守封建礼教,是传统的中国农家女性。母亲11岁那年嫁到杨家做童养媳,17岁与父亲结婚。祖父母相继过世後,父亲成了家中唯一的“壮丁”,他以种田为生养活全家。但“天有不测风云”,母亲叩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给全家带来无限的悲伤和痛苦,也给我这颗幼小的心灵深深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哀思。那是1卯0年春节过後,刚刚扎岁的父亲,偶尔患了重感冒,复来越来越严重,连日高烧不退,咳嗽不止,浑…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使赛珍珠扬名于世界文坛的首先当然是她的中国题材小说,但她一一生也留下了包括传记在内的其他文类方面的珍品。她获奖,乃是“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所作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从这一获奖评语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出赛珍珠在传记写作方面的功力和成就。具体而言,获奖评语中提及的赛珍珠创作的传记杰作指她为母亲写的《流放》(TheE。门e,1936)和为父亲写的《战斗的天使》(n吵tEngAngel,1936)。这两部作品是所谓的脸传。此外,赛珍珠还曾分别于1954年和及规年推出自…  相似文献   

5.
爱的轮回     
入选第三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的央视《夕阳红》节目主持人黄薇,总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一对“老宝宝”。从父亲中风偏瘫的那灭开始,她11年坚守在父亲身边尽孝。她像教孩子学步一样鼓励父亲下床走路:“老爸,你真是好样的,我数一你迈左腿,我说二你迈右腿。”她从一个“医盲”练出了专业水平,下手就能找准穴位给父亲按摩。  相似文献   

6.
出身书香门第,刚刚脱下红领巾就尝到了“上山下乡”的滋味陈耘,圆圆的睑,甜美而诚挚的笑容,令人信任的目光,一个极普通的中国女子。幸福的童年给陈耘一生创造了良好的开端。那时,她在学业之外,还从名师习钢琴,跟专家练舞蹈,凡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能给女孩儿的,她都不缺。她的父亲是广州五六十年代一个著名的诗人,曾为共和国的诞生,“在山顶上呼唤日出。”父亲寄望於女儿:“有独特的个性才有瑰丽的诗篇,”嘱咐孩子“到大海去看看海鸥的飞翔!”“陈家有女初长成,耘耕辛勤立婷婷”。刚刚脱下了红领巾,带着一脸的稚气,一腔…  相似文献   

7.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  相似文献   

8.
《老友》2003,(3)
她叫古白玉,是一位年已87岁高龄的农妇。她从63岁那年造下第一座桥起,到1999年的20年间,先后建造大小桥20座,平均每年一座,总投资60余万元,其中她个人投资10余万元。她早就有造桥梦古白玉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果源村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那年,父亲病重,为换钱给父亲治病,母亲把她卖到本镇高寨村林家做童养媳,可这并没有挽回父亲的生命。高寨村地处丘陵地带,山丘多,河叉也多,林家就被两条山河环绕,  相似文献   

9.
一朵永远的玫瑰花──论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于冬云《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  相似文献   

10.
看图说话     
《阅读与作文》2009,(4):31-31
华盛顿州的约翰·B·多德夫人于1909年首次提出了“父亲节”这一想法。多德夫人想用一个特别的日子对她的父亲威廉·斯马特表示敬意,他是一名美国内战老兵,因妻子(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第六个孩子时去世而成了鳏夫。妻子死后,斯马特先生独自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农场上养育那个新生儿以及其他5个孩子。成年后,多德夫人才意识到父亲一人把几个孩子养大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11.
大山的女儿     
她,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区,也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山区,但她生下来就是个哑巴。她从小就特别喜欢山里的动物。她的父亲是一位猎人,她家就靠着她父亲打猎来勉强维持着生活。她,渐渐长大了。8岁的时候,平生第一次跟随父亲出去打  相似文献   

12.
为父亲修脚     
那天,我送女儿姗姗上幼儿园后,便趁休息骑着摩托车回老家去看望年迈的父亲。车到家门口,见到笑容满面的母亲,忙跟她打招呼,母亲喜形于色转头向屋里的父亲传话:“水儿来了。”父亲撩开竹帘先探头再跨出门槛来,我喊了一声“爹”,父亲微笑着应了一声。眼前的父亲,已老态龙钟,油润饱满的两颊已见凹陷,颧骨明显突出;以前能背300来斤粮食的虎背熊腰如今已略显佝偻,手脚发达的肌肉全然不见,而皮下的青筋却十分突出。老人家惟一给我安慰的是眼睛仍然有神,谈吐依旧清晰。是啊。年逾七十的父亲确实是老了。父亲近期经常闹胃病,这是…  相似文献   

13.
1876年8月,杨振德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一户富商之家。在其祖父去世以后,家业逐渐败光。杨振德的父亲只好带着妻子和女儿辗转到广西南宁某生。在杨振德14岁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杨振德从此成了孤儿,漂泊异乡。 幸运的是,振德小时就学习过中医,这还得归功于她的父亲。因为父亲从小喜爱读书,思想开明。他没有儿子,就振德这么一个女儿。所以父亲更加疼爱女儿,从小就教她读书识字,还让其学习中医,说是既可防身、又可助人。对于流浪他乡的振德来讲,防身没派上用场,谋生也只得靠它了。从此,她发奋钻研中医医书,渐渐地她能给人治病,并能糊口了。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条通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耿付友就是这样,30年如一日,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难怪家长们都说:“耿老师爱生若子,不是父亲胜过父亲……”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风云中成长 1947年1月23日,梅加瓦蒂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呱呱坠地,成为印尼建国之父──苏加诺的长女。苏加诺在给爱女取名时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女儿日后将大有作为,给她取名梅加瓦蒂。“梅加”在印尼文中是“云彩”或“巨大”的意思,“瓦蒂”则是“女子”的意思。这个名字正好应和了中国的一句古语:云起龙骧,化为候王。果真,当“铁腕”总统苏哈托迫于政治和经济双重压力于1998年5月下台时,梅加瓦蒂立即集合政治力量,向总统宝座发起了冲击。 梅加瓦蒂是在父亲的熏陶下长大的。她回忆说,当年父亲会见要员结束…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缺憾孙秉生张爱玲,于1995年9月8日上午被发现在其寓所内逝世。她是在美国洛杉矾的一栋公寓内,与中国以及海内外千万读者诀别的。她走了,走得那样悄然离奇,给我们留下了“张爱玲的缺憾”。张爱玲是在1943年,“几乎是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上海沦...  相似文献   

17.
正朋友禾是我们读书时公认的最幸福的公主。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是一家公司老总,我们还在读研时,她的父亲就出50万元在北京给她买了一套单身公寓。禾是好客的女子,周末经常把我们这帮朋友召到房子里去,开一个热闹的Party。那  相似文献   

18.
阿谁 《北京纪事》2009,(10):95-96
画作背后的家国情怀 幼时的王志鸿是个冰雪聪明、多才多艺的孩子,但她最爱的还是站在桌旁仰着下巴颏看父亲作画。父亲画工笔画时,“勾、填、晕染下多彩多姿的画面”,给她插上了奇幻旅行的翅膀。父亲画写意画时,“工笔、没骨的功力又使那一点、一画、一皴、一擦,仿佛是跳跃的音符”,  相似文献   

19.
张娅 《今日南国》2008,(13):12-13
杨敏德1952年出生于纺织世家。外祖父1933年在上海创立的美亚织绸厂曾经让中国丝织品夺回了被日本绸缎挤出的南洋市场,在香港有“纺织大王”之称的父亲杨元龙1977年一手创办了现在的溢达集团。杨敏德先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于1976年到纽约市的第一波士顿公司(First Boston)工作。1978年由于父亲患病,她回港参与家业管理,1995年正式接下集团主席的权力棒。她还是迪生集团主席、香港“珠宝大王”潘迪生的第一任妻子,女儿潘楚颖同样毕业于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20.
与自己沟通     
谢胜瑜 《可乐》2008,(1):26-26
在广州工作时,有幸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辈手下谋生。她官至厅级,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事情多得一年四季也忙不完。每年清明节前夜,她却闭门不出,给死去的父亲写一封长信,回忆过去一年吃过的苦头、得到的褒奖、受过的责怨,也写写来年的打算。这样的信,在她父亲死去十余年后,从未间断。我不理解,一个如此精明能干的女中豪杰,为何如此迷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