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图片新闻     
悲泣加沙边境再起波澜。以色列军队4月28日打死至少3名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其中一位死者阿普杜拉哈拉马的葬礼上,他的亲戚们悲痛欲绝。  相似文献   

2.
自9月13日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就首先在加沙地带和西岸的杰里科实行自治达成协议以来,巴—以问题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问题。本刊自本期起将陆续刊载有关巴—以谈判及其有关问题内幕材料。材料主要来自以色列报刊,观点不尽全面、正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巴勒斯坦6月10日以来的兄弟相残悲剧进入高潮——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人员14日晚上冲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城的官邸,宣称占领了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加沙的最后一块"堡垒",抢光了官邸里的一切,枪杀法塔赫指挥官。  相似文献   

4.
埃及与哈马斯关系密切。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与哈马斯血脉相承、理念相同,为哈马斯提供了广泛的道义支持和理论来源,但两组织间也有差别。在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奉行的是抑制、打压政策。埃及军政府与穆尔西政府时期调整了对外政策,支持哈马斯及其政府,双方关系发展呈上升态势。埃及过渡政府和塞西政府为打击穆斯林兄弟会,对哈马斯态度冷漠。不论对哈马斯是支持还是抑制,埃及首要的目标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当政者的利益。埃及—哈马斯关系对双方来说含义不同。对哈马斯及其政府来说,与埃及关系事关生存。而对埃及来说,哈马斯只是其发挥地区作用的一个平台。从长远来看,埃及仍会继续与哈马斯打交道。  相似文献   

5.
哈马斯是一个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组织,其策略既受到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又与巴以和平进程密切相关。哈马斯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其斗争策略,特别是在大选获胜后哈马斯斗争策略的调整力度加强,在未来的中东和平进程中,哈马斯会结合其宗教理念在政治上继续调整其策略,以适应中东复杂的形势。  相似文献   

6.
老朱拍案     
《可乐》2006,(3)
巴立法委选举,哈马斯获胜2006年1月26日,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结果揭晓,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赢得了新一届立法委132个席位中的76席,随即,库赖宣布内阁辞职,阿巴斯将授权哈马斯组建新政府。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警方2月15日宣布,11名持有欧洲国家护照的神秘特工是刺杀哈马斯领导人的真凶,并且公布了这些特工的照片、姓名和护照号码。1月21日,哈马斯军事指挥官马巴胡赫在迪拜机场附近的豪华酒店房间内遇刺身亡。  相似文献   

8.
近东难民救济工程处是联合国在中东地区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救济的机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则以巴勒斯坦人的代表者自居。近东难民救济工程处在为难民服务时一直强调他们享有返回的权利,有时在国际讲坛上甚至成为难民的代言人,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它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巴解组织对于近东难民救济工程处的立场经历了一个由不置可否到为其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转变。巴勒斯坦国早已宣布建立,而近东难民救济工程处与巴解组织的前途依然不明朗。  相似文献   

9.
犹太—以色列问题是哈马斯与法塔赫的主要分歧点之一。法塔赫承认以色列,同意以政治谈判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哈马斯坚持反对犹太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强硬立场,拒绝承认以色列,号召长期圣战,但也同意与以色列实行有条件的临时停火。两派立场的差异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斗争理念有关。哈马斯强硬的反犹、反以立场,在巴勒斯坦人中树立了毫不妥协、舍身成仁的抵抗者形象,提高了其在巴勒斯坦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给自身和巴勒斯坦人带来严重损失。它还导致以色列人对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忧虑,对以色列政治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阻碍了巴以和平进程。两派的分歧反映了巴勒斯坦人实现民族权利道路上的两难困境。从长远来看,要使哈马斯改弦易辙,应当将其融入巴以和平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吕迎旭 《社区》2012,(14):36-36
巴勒斯坦虽仍处于被以色列占领状态。但这里上网倒还挺方便。据统计,每十个巴勒斯坦人中,就有约一个网民,卖菜的小贩都可能是资深的网民。这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名列前茅。巴勒斯坦人上网除了与外界保持联络外,最重要的就是交流一些生活趣事,当然很多段子都离不开他们被以色列围困下的生活。 比如前段时间。以色列士兵沙利特在巴以换俘中获释回到以色列的家中,巴勒斯坦网民就以他们特有的幽默方式向他告别。有段子这样写道:在交还沙利特后,哈马斯又给了以色列一个“惊喜”,那就是通知他们沙利特已在加沙结婚生子,他的儿子将被用来进行下一次交换。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单边撤离加沙后依然控制着加沙空域、海域和边境口岸,并不时利用无人机搜集情报,对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实施定点清除,严重影响着当地民众正常生活。这一现状引发了加沙是否为"被占领土"之争论。产生争论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法对军事占领状态的判断标准"有效控制"未予明确界定,深层原因则在于现有军事占领法律制度采取了对立化二元模式,或适用全部占领法规则,或完全不予适用,难以应对部分或间接占领造成的特殊情势。为防止加沙民众应享人道法保护的缺失,同时避免由以色列承担其无力履行的过度法律义务,应把握占领法精神实质,要求以色列承担与其对加沙"实际控制程度"相符的占领方法律义务,同时尊重国际人权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历史分析法,指出: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发生,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从中看到了壮大反以阵线的希望,而霍梅尼也从援助巴解组织看到可以对外"输出革命",双方关系急剧升温.但是,巴解与霍梅尼伊朗之间的友好是短暂的,1979年底双方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到1983年已经非常紧张.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一是二者在意识形态和终极目标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差异;二是在如何处理与阿拉伯国家间关系上二者立场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两伊战争;三是与伊朗国内外激进力量的关系往往也置二者关系于复杂多变之中.  相似文献   

13.
约旦黑九月事件是阿拉伯人之间的一场内战,也是一场多国介入并引起世界震动的局部战争,它对阿以冲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黑九月事件沉重地打击了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对以阵线,使巴勒斯坦人在巴以冲突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黑九月事件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疯狂的恐怖主义浪潮,巴勒斯坦人和巴解组织一度失去了国际社会的同情;黑九月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对阿以冲突的深度关注和介入,美国成为解决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的主要角色;黑九月事件提高了以色列的军事和外交地位,因而在和谈中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从而埋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种子。但是,黑九月事件的结局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最终促使一些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接受了政治解决阿以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4日,赢得立法委132席中76席的哈马斯请来阿巴斯商讨组阁事宜,而阿巴斯所在的法塔赫只赢得43席。1月26日揭晓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结果,震惊了全世界。巴以格局重新洗牌,以色列、美国、欧盟、联合国等各方,也都开始考虑重新制定巴勒斯坦政策,因为这一地区的“合法”领导者是所谓的“恐怖分子”。哈马斯在袭击以色列方面是个“行家”,但现在轮到他们治理巴勒斯坦、并和宿敌以色列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打交道时,它走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整  相似文献   

15.
巴勒斯坦两大主流派别——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联合组成的新政府近日正式成立后,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巴以局势能够迎来转机。然而,以色列对巴政府进行抵制和封锁的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巴以签订《奥斯陆协议》后,西方国家、联合国机构与一些阿拉伯国家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提供了大量援助,伊朗、卡塔尔等国则是哈马斯的主要援助者。西方国家援助巴勒斯坦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援助、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促进巴勒斯坦社会经济发展及谋取其自身利益。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援助既有民族同胞情谊与穆斯林兄弟之情,也有扩大自身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发言权的一面。国际援助为巴勒斯坦提供了必要的发展资金,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困境,却又加剧了巴勒斯坦的对外依赖性及内部的腐败与分裂,尤其是为哈马斯生存乃至壮大提供了重要经济基础,这些都表现出国际援助的复杂性及后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丁大力 《国际论坛》2011,(5):7-12,79
1993年9月13日,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实现了相互间的承认。协议的签署要归功于巴以在奥斯陆谈判的巨大成功,这场谈判之所以能取得以前和之后难以达到的成就,从谈判学角度来看,主要与几方面因素相关:有利的谈判背景和成熟的时机、谈判始终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巴以双方对待谈判的态度、巴以双方对谈判抱有的乐观情绪、挪威介入方式的有效性。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哈马斯”即“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巴勒斯坦人民反以斗争的产物。中东和平进程开始后,‘e仍坚持其强硬的反以斗争立场,并制造了一系列暴力袭击事件,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哈马斯”反对中东和谈,反对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它认为,巴勒斯坦的主权属于真主安拉,是不可以谈判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伊斯兰的教产──“瓦克夫”,都不可放弃,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圣战”,任何关于这一问题的谈判、协议都是无效的,这片土地只能由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控制,这是1400年以来的既成事实。因此,它一开始就将“致力于…  相似文献   

19.
9月13日,就在有关巴勒斯坦自治的奥斯陆协议签订6周年之际,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北部的埃雷兹检查站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正式宣告启动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这是巴以和平进程中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表明这一进程在经过6年的螺旋式发展之后终于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双方将最  相似文献   

20.
韩渝 《可乐》2010,(7):34-34
2010年1月19日上午10时5分,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指挥官马巴胡赫乘坐的阿联酋航班,由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起飞。就在那一刻,已从巴黎等地飞抵迪拜、使用假欧洲护照的11人特工暗杀队,早就展开了严密的部署。一天之后,马巴胡赫死在迪拜的布斯坦罗塔娜酒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