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物权的性质决定物权的效力,相应的物权的效力可分为排他效力、优先效力、物上请求权效力、追及效力。在2007年10月1日,我国颁布的《物权法》将正式实施。在动产与不动产就有关物权效力方面都有新的规定。我国新物权法的颁布虽然明确规定了物权效力的内容,对比以前的民法通则中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它的不足仍然存在其中。物权法结合我国实际对物权效力的进一步研究,使我国的物权效力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2.
李忠 《青海社会科学》2005,1(4):104-107
司法实务中民事权利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物权和其它民事权利之中如何确认其权利的效力,直接决定着权利主体的利益。本文从物权本质出发探讨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不动产物权登记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国外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特点进了总结,并认为民法应明确规定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且应仅针对物权的设立或转移,而不针对债权合同的效力,确定 不动产物权的公信原则,以维护交易的迅速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物权效力优先是物权的基本效力,也是物权有别于其他权利的特征。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并非物权效力优先原则之内容。从物权的绝对性原则中,不能解释出物权效力优先,物权优先于债权虽通常为具体规则,但规则是由原则证成的。我国物权立法应当将物权效力优先规定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许辉 《社会科学家》2012,(1):103-106,115
追续权的设立,目的在于确保图形或造型作者在公共拍卖会或画廊里转手其作品时能获得一份收入。虽然物权属于绝对权,但物权并非不受限制。当追续权与物权发生冲突时,物权会受到追续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动产上担保物权并存之效力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产上担保物权并存可分为同类担保物权之间的并存和不同类担保物权之间的并存.其基本样态有抵押权与抵押权之间的并存,转质、留置权与留置权的并存,抵押权和质权的并存,抵押权和留置权的并存,质权与留置权的并存.解决其效力顺序的基本规则为登记优先、直接占有优先、善意第三人担保物权优先.  相似文献   

7.
物权变动及其原因是物权法的关键问题,其中物权取得方法又是其核心之所在.法律对于原始取得(先占、添附、时效取得、善意取得)的规定,其重点和难点是构成要件的细化.法律对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规定,其难点则是立法例的取舍.  相似文献   

8.
从物权变动的角度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立梅 《东岳论丛》2008,29(1):182-186
针对民法界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各种观点,进行总结、评述,提出将处分权从限制合同效力变为限制物权变动的要件,通过合同来进行物权变动,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合同有效;二是处分人有处分权;三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该观点通过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充分维护了交易安全,保护了第三人的利益;通过处分权来限制物权变动的发生,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了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物权的理论依据,各国学者提出众多学说,可 谓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在分析介评已有学说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综合阐述了物权法则的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物权法》第2条对于物的内涵和如何划分动产与不动产没有明确。现代物权法应该涵盖一切能为特定主体所直接支配的财产利益。同时由于现代生活对物的所有利用已经不限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故可以摒弃有体物和无体物的法律划分,完善动产与不动产的划分,将登记标准作为划分不动产与动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肖雁 《学术探索》2005,(1):20-24
要树立领导干部理性的政绩观,内生约束与外生机制是共同的作用力,心智模式的引导是理性政绩的内生约束,外生机制的建立是非理性政绩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2.
物权概念的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物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对抗第三人的财产权利。物权具有双重特性 :支配性和对世性。我国当前的民事立法应当采纳物权的概念 ,应当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物权法而不是财产权法。其在内容上与十九、二十世纪的物权都应当有较大的区别 ,更不能将其与罗马法、中世纪的财产法相提并论。同时文章对采纳物权的概念是否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状况产生、采纳物权概念的必要性、能否借鉴英美法的经验、物权法是否有必要规范无形财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于进行混凝土拉伸试验很困难。所以当前对于混凝土拉伸徐变的研究较少.本文收集了有关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拉伸徐变的几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掺舍料、水灰比、湿度交换、加荷龄期等.总结了拉伸徐变的变化规律,其目的是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混凝土的拉伸徐变及它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光烈 《学术界》2007,(5):131-141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全民福利制度,并且提出"借鉴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张,提高国家干预市场的力度,表现出了民主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北欧工人阶级政党通过选举控制了议会,实行各界协商,推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贫富差距极大地缩小.正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在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条件下,经济学家发现专制政治是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的帮凶.绿党认为只有发展协商的基层的民主才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环境危机要求权利下放,推行"非暴力"的、全民的政治运动,环境危机构成了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外源性动力.知识工人阶层是推动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力量.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是人类已经探索出来的适应新环境的最好的文明模式,地球上的一切人类成员,特别是握有巨大权力的政治家们,都应当毫不含糊地珍惜它,根据不同的国情学习它,发展它,完善它.  相似文献   

15.
地下经济行为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经济行为是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在逃避政府规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地下经济行为具有正内部性和正外部性,也具有负内部性和负外部性,而且地下经济行为的负内部性和负外部性远远大于其正内部性和正外部性,因此,政府必须对地下经济行为进行规制。鉴于地下经济行为内部性和外部性的特点,对地下经济行为的规制必须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内部与外部的划分,无论是对文学本身而言还是对研究来说,都由来已久。划分的目的当然应是为更好说明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也更易操作。但若对研究发展的总体作评估,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进行规模和数量上的比较,似乎占主流地位的仍是外部研究。尽管从科学意义上说,数量多并不一定等于质量高,但还是必须叩问,造成这种研究局面的原因,除了政治的、商业的压力,是否也可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自身中寻找到某种答案?随之必然要问的问题就是,现代文学总体到底该如何理解?还必须追问,是否存在内在的和外在的现代文学?因为内部和外部研究的划分本身似乎就在表明,现代文学是可以也可能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划分的。然而,外部研究的和内部研究的此消彼长的客观存在或许也在提醒:其消长和对峙只是因为,仅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很可能无法解释另一些现象,也就是说,研究对象可能是大于研究方法的,也因此才会不断有未被发现的阴影和遮蔽。那么,是不是我们在研究和对现代文学内部外部的划分上出了问题?急于想把问题说清楚,却以化约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作为了代价。也许恰恰是划分本身的简单与片面,令研究者难以面对一个整体的、多侧面的和矛盾行进着的现代文学,直到无法正视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最终反而难以科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内在观点的诠释性出发,介绍了哈特理论的一些重要评论家对内在观点与实证主义的描述性目标之间的矛盾的批评。本文认为,哈特的内在观点必须结合哈特独特的二元规则体系来理解:内在观点是一种批判反思性观点,内在观点的主体是官员,客体是次要规则,内在观点的接受是一种社会事实。如此辨明的内在观点足以消解众多批评的声音。不过,德沃金通过挑战哈特的规则体系法律观,迫使哈特转而采取包容性实证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内外兼修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一指内在的教师个人在专业教学生涯中的心理成长过程,二指在职教师受外在的教育或培训而获得上述方面的发展,即倡导教师立足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和加强外语教师师资培训,在师资培训中注意培训模式与教师角色转换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制造服务化”这一最新研究议题,从新趋势的形成、企业战略应对和战略的价值本质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对价值链重构视角研究制造服务化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现有研究基础进行论证,并对未来这一议题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马勇 《晋阳学刊》2011,(2):101-107
湖南时务学堂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人,为稍后开展的维新运动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10余年大半死于国事,为中国社会进步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湖南时务学堂值得夸耀的成就。然而遗憾的是,湖南时务学堂并没有坚持办下去,随着梁启超等新势力的介入,学堂内部矛盾逐渐显现,与外部的冲突,特别是与湖南省内各种力量的冲突也日趋严重。过去的研究将这些冲突一概归并为新旧势力的冲突,以为湖南旧势力无法容忍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其实,平心静气重新检讨各派势力的言论与主张,我们不难发现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可能并不像过去所描述那样,新者皆新,旧者全旧,而是别有原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