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程硕士学位的设立与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工程硕士是高等工程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新的培养类型,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在科技当先,以人为本的新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从工程硕士学位产生的社会环境,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活动过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发展时期我国工程硕士教育面临诸多变化。针对新时代我国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教育现代性问题和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任务,提出工程硕士教育应坚持“三个面向”和“四个服务”,以“五个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主动对接和引领新工科建设、探索和实践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能力引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路径,着力提升工程硕士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新经济发展时期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位类型,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通过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工程特色,提倡学科交叉等形式,来培养高素质工程硕士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工程硕士教育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工程需要的产物,工程硕士的教育培养方法也必须紧跟社会需求。由于工程硕士主要来自于生产施工现场人员,有别于全日制的在校学生,对工程硕士协同各方资源进行知识融合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开展适应了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虽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深受企业的欢迎。在短短的四年中,招生的院校从9所试点院校发展到目前的102所院校,招生的领域从26个工程领域发展到目前的34  相似文献   

6.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工作是其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199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个工程领域、年招生几十人,发展到2013年1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587人。数据表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工作从工程领域的增加速度、招生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践证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工矿企业及民营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终生教育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地方院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伴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本文就地方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培养方案工程性不突出、课程计划针对性不强、企业导师作用没有发挥以及学位论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提出以菜单式选课、灵活方式教学来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以保证工程实际性,以建设培养基地来保证"双导师"制的作用和工程学位论文的质量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5年来工程硕士培养的基本情况,并从"工程领域与课程设置简介"、"工程硕士的论文培养过程及质量保证"、"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等三方面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进行了总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现状,提出学校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采取多渠道的招生途径,制定富有工程特色的培养方案,树立材料工程品牌以扩大材料工程硕士的社会影响效应,并认为这是办好材料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正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它创造和开辟了新的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渠道和方式 ,形成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利局面。本文通过阐述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差异 ,分析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践 ,认为“弹性培养机制”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