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哈萨克族宗法文化的成因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法性,具体表现在其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宗法文化的特点与成因、哈萨克族宗法文化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所产生的种种变异的深入探讨,指出哈萨克族宗法文化的变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哈萨克族宗法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哈萨克民族音乐兼具欧亚民族宗教风格.独具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本文认为,研究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发展轨迹时.有必要把哈萨克族源考察置于首位.以构建历时性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哈萨克民族音乐兼具欧亚民族宗教风格,独具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本文认为,研究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发展轨迹时.有必要把哈萨克族源考察置于首位。以构建历时性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谈哈萨克族妇女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妇女所具有的现代意识的分析,探讨现代意识在提高妇女地位中的作用,妇女只有尽快地接受现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状况,提高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讲述了哈萨克族民族认识与信仰意识中还未厘清的“hizir与hidir”两个概念。解析了“hizir”与“hidir”定义后对二者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也做了辨识,而后讲述了哈萨克族神话观念的相关佐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哈萨克史诗《英雄阿尔卡勒克》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整理、适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俗学的热点问题.中国史诗研究者一直关注史诗的社会文化内容、历史渊源、流传地域和共享族群等问题,关于史诗文类特征、流布和传承特点、说唱艺人和仪式语境、特定集团的文化认同等,也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史诗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因整体搬迁而迅速城镇化,结果是和其他现代化模式一样释放出了牧业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又因自身的文化传承因素无法很快适应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型,从而延长了现代化的过程.我们认为,根据整体搬迁迅速实现了城镇化的特点,急需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文化重构,并发挥其文化传承作用,扩大牧业经济的定居畜养、后续加工业和销售业,只有较好实现文化传承和重构,才是一条加速民族聚居区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近20年来,哈萨克族由游牧转向定居,由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向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牧区哈萨克族的生活、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贫富差距也凸显出来。建立农牧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农牧并举,多种经营,转变观念,是当地哈萨克族民族乡脱贫与进一步富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语属粘着语 ,而汉语属词根语 ,两者差距较大。汉语的补语较为复杂 ,又是哈萨克语所没有的语法范畴 ,因此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补语困难较多 ,偏误也较多。本文从汉语述语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的语义联系的角度 ,对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时产生偏误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以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步骤和策略 ,从而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不列颠民族的英雄史歌《贝奥武甫》与苗族史歌《张秀眉》进行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分析和探讨它们之间社会历史背景与形式,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共性与差异。这也是两大古老民族文化遗产的比较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所谓蟂矶传说,是指孙夫人为刘备自杀于蟂矶的故事。此事不见史书记载,杜撰系数高。明成化问,官方通过立庙对传说予以确认。此传说获得官方认同并形成广泛影响,离不开罗贯中对孙夫人形象的再创造,民间关于孙夫人投江而死的说法及“蟂矶”与“枭姬”音同,也为蠊矶传说的产生提供了一系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史诗艺人虽然积极配合民间文学调查、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可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却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他们的演唱天才和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经济报酬,他们演唱的史诗没有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尊重。史诗艺人渴望自己的史诗演唱与个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的改善挂钩,并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尊重。  相似文献   

14.
一代杰出诗人李商隐写有大量咏史诗,这些咏史诗是在中晚唐这一特殊的时代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其诗内容上或托古讽今,或借史咏怀,在艺术上措辞委婉,抒情方式也相当独特,见解精辟而情感自深,奠定了其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无锡地区民间文学家朱海容搜集、整理和出版的太湖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打破了“汉族无史诗”、“江南无英雄诗”的成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大发现。这部长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9.
"风月情怀"是指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意识和诗化的生活作风,从其中包含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言,它又是与道合一的生命体验.欢乐之情是邵雍风月情怀的精神性内核和情感主导趋向.具体说来,邵雍的欢乐之情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他在《伊川击壤集序》中所说的"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自乐"即隐居生活中的安闲之乐,它与"乐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乐)万物之自得"是一种本体之乐,它既是审美情感,又是情感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