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核电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极具潜力的能源及其所特有的优势 ,为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提供了极好的途径。本文提出我国当前应当大力发展核电 ,并在对目前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从政府支持、市场化和大力发展核电科技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影响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关系的原理,并对我国核电关联产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选取2006年以前上市的核电关联产业公司2007-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总体样本和分组样本的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并就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核电关联产业上市公司投资和融资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核电企业遵照相关环境报告指南,自愿、定期的在财务报告之外单独披露环境会计报告,以反映核电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业绩。作为对环境最敏感的企业类别之一,我国的核电企业必须直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压力,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典范。文章分析了我国核电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紧迫性,提出了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理想选择和演化路径,并探讨了推进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给我国核电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本文从核电企业自身积累、其他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四个方面讨论了我国核电产业现有的资金来源,对国外核电产业的融资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从开放企业融资、吸收政府直接投资,通过上市向普通个人投资者融资,通过发行欧洲债券、规范144A存托凭证、一级有担保的存托凭证等金融工具向外国投资者融资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核电产业发展资金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核电发展中都存在技术发展路线的选择问题,我国尤为突出而且复杂.我国关于核电技术发展路线选择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的选择、发展的路径和管理体制上,并且呈现出以利益格局为核心的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演化特征.产生众多选择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核电发展相关技术路线图的缺失,从根本上解决就需要从制订国家层面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协同性技术路线图入手.  相似文献   

6.
发展核电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现实选择.核电发展应该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遵循发展、生态和公正的伦理原则,使核电的开发与利用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在全球引发的核电安全恐慌虽然激发了强烈的反核民意,但人类将更大幅度地安全利用核能的大趋势仍然清楚明晰。面对安全隐患和技术风险恒常存在的"后福岛时代",核能国际组织在核应急联络和核事故评定、核安全标准完善及核电站定期抽查和同行评估、第四代核能系统研发和核燃料循环以及国际热核聚变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最为凸显。于是,在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下必须选择核电发展的中国,近年来明显加强了与核能国际组织的互动。在核安全监管与同行评议、最前沿的核技术研发、核能人才培养、地区核电安全与核电建设等领域与此类组织广泛合作,旨在更安全高效地保障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进而确保中国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核电人因工程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核电人因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文章初步探讨了核电人因工程中三个主要研究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具体的研究中需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变化发展、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地认识核电人因工程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目前,核电、重大装备、汽车等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规划与发展都提出要实现自主化发展产业,但对自主化的概念定义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产业自主化发展概念的理论辫析,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背景下,自主化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完全独立、封闭的自主,而是一种自己主导产业发展的规模、目标、路径、进程,自主研发与吸收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中国核电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在先进核电技术方面仍属于后发国家,自主化产业发展模式是中国核电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现实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梁飞 《学术探索》2012,(1):7-12
高兹是法国当代左翼生态政治思想家,他以法国发展核电技术为例,从技术、经济、生态和安全方面对资本主义使用的核电技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他指出核电技术是"资本的圈套",符合资本主义积累逻辑,是资本主义专制的政治选择,社会生态重建的基本前提是工具转换。高兹的核电批判理论为我们审视目前的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他对节约能源以及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型能源的思考,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初我国与马六甲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不仅仅是我国与东南亚一个国家关系的确立,也是我国与东南亚伊斯兰关系的开端。而郑和下西洋、早期的东南亚商业移民关系更加强了我国与东南亚伊斯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家庭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家庭生育孩子数的减少,我国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动,夫妻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亲子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其他家庭关系有所增加。我国家庭关系的变动特点表现为家庭关系的松弛化、复杂化、单一化。家庭关系变动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衰退、萎缩乃至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比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状,由此反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对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变"与"不变"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法律。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这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WTO与我国经济法的关系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变得突出起来,建立一套与WTO规则相衔接的国内经济法已是摆在我国立法和司法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高玉龙 《兰州学刊》2003,(4):114-116
经济法是处理公法与私法、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法律.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这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能否合理地建立起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它与我国经济法的关系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变得突出起来.建立一套与WTO规则相衔接的国内经济法已是摆在我国立法和司法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高法院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是我国宪法规范的主要范畴,从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关系的宪法设计来看,全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与最高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但是,最高法院与全国人大关系的宪法设计和《法院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支撑下二者关系的实践运作之间,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这种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司法制度的设计、对法院地位和功能认识以及近些年来社会公众对法院系统腐败现象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应地,我国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关系的发展,应当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谋求宪法权威的树立、法院独立审判的保障和法官任免、监督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龚和平 《江汉论坛》2002,1(8):10-13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关系问题上,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的理论与我国多党并存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探索,明确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不是阶级结盟关系,而是政治结盟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处理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新创造。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院校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如何改善职业教育院校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学校变革应深度把握的四个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校变革正向整体转型发展,需要注意认识和把握四对基本关系: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日常推进与关键事件以及外驱力与内动力问题。能否辩证地处理每一对关系,都关涉着我国学校变革的成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校目前处理这四种关系存在的不足以及改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 ,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新时期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仍需进一步调适。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角色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机制 ,加强法制化建设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保持中央与地方关系良性动态平衡 ,对深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政府职能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