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契丹铸币上限,《辽史·食货志》载:“鼓铸之法,先代撒拉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五十年前,郑家相作《辽钱考》,据当时所见钱币实物资料,维护《辽史》关于契丹铸钱始于建国之前的说法。同时代人袁寒云等也持相同意见。①但由于元朝官修辽史素有成书草率,考订  相似文献   

2.
论辽太祖     
十世纪末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辽皇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宋、辽对峙是中世纪的中国继魏晋以后又一次出现的南北朝。辽皇朝强盛时统治着大半个北部中国,汉族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给予了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契丹贵族重大的影响。阿保机通过逃入契丹的汉族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大量地吸收汉族的封建文明,在较短的时期内,契丹社会由家长奴隶制跃进到封建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在契丹社会内部生产力增长的基础上受到外部影响的结果,但这也需要通过历史人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完成。而辽太祖阿保机正是顺应当时契丹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人物。《辽史》卷二《太祖纪》编者赞曰:“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诲,西至于流  相似文献   

3.
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前,契丹社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大体上还处于游牧阶段。在契丹社会中,土地被视作公有的自然物,土地私有观念尚未确立,自然也没有出现土地买卖现象。当时虽然出现了贫富阶级分化和财产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表现在土地的占有上,而是在于一部分部落首领拥有了较多的牲畜和奴隶。《辽史·食货志上》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后,原  相似文献   

4.
辽承天太后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中的杰出代表.《辽史》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又“习知军事”.这是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她的一生为辽的繁荣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承天太后生平辽承天太后,名肖绰,小字燕燕.统和元年(983),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关于承天太后的生年和享年,《辽史》中没有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契丹国母肖氏卒,年五十七”.《契丹国志》和《东都事略》都记载承天太后年五十七.《辽史》记载,“统和二十七年,辛卯”,承天太后“崩于行宫”.  相似文献   

5.
论契丹小字的创制与解读——兼论达斡尔族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大字的创制,文献的记载是比较清楚的,“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录第一》)。又,《辽史·耶律庶箴传》:“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乡里之名,续作一篇,著于卷末……”可知,  相似文献   

6.
回回民族(以下简称回回)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考回回一称的历史:回回为国名。宋时即于中亚立国。据《辽史》载:“耶律大石率众西行,所历诸部有畏兀儿城及回回大食部”。 回回一称,实始于辽,当时契丹人对于穆斯林已有此称。《辽史卷三·天祚本纪》谓:当耶律大石西迁之后,即建国于毛维兰纳尔地区和塔拉斯河、楚河流域。这里也就是别于高昌回鹘的葱岭西回鹘。葱岭西回鹘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称为回回教。回回实为回鹘之音转,由此意引申为“回回国”、“回回寺”。  相似文献   

7.
契丹属东胡系统,是鲜卑的一支,自四世纪中叶从鲜卑分离出来,世代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唐初形成了不很稳固的部落联盟。九一六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奴隶制的辽朝。这时辽的疆域是“东至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辽史·太祖记》)”。九三七年又攫取了燕云地区,即以今天北京为中心的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区。从此,辽朝不仅统治着以契丹为主体的北部游牧民族,还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南部的定居人民。但是,由于南北两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民生活习惯的不  相似文献   

8.
辽代契丹人有祭山之习俗,而其中又以祭黑山和木叶山为主,也最为频繁。本文仅就契丹人祭木叶山之史事略做考探。一、木叶山的地理位置木叶山在什么地方?北宋人宋绶曾使辽,经中京城到过木叶山。他在其《上契丹事》中说:“木叶山在中京微(东)北,本阿保机葬处,又为祭天之所”。辽代的中京城遗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大明城。宋绶在《上契丹事》中还详细记载了从中京至木叶山路途中的各馆驿名称及各馆驿之间的距离。根据宋绶的记载统计,中京城至木叶山计五百一十里(宋  相似文献   

9.
(续 )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 ,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 ,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 ,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 ,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 ,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 ,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 ,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  相似文献   

10.
辽代的部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族的成立《辽史》卷三十三《营卫志下》部族条所载作为太祖二十部 (称为国舅帐的拔里、乙室己二部除外 ,实际为十八部 )、圣宗三十四部各部的内容 ,当然是辽代游牧人户的编制。那么 ,辽代的部族 ,从脱离所谓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部族的本来意义 ,转化为专制国家的行政上、军事上的部族之区别 ,津田博士早已在《辽制度的两重体系》(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 第五 )中论述了。因而 ,圣宗三十四部固然是太祖十八部的大半 ,也与按照辽室意图人为编成有关。不用说 ,在这些部中 ,倒如乙室、品部等 ,是在所谓契丹八部称呼的条件下自…  相似文献   

11.
《辽史·世表》是探究契丹族源的重要史料,今人所见之《辽史》为元人作品,由于其成书仓促,错误讹漏较多,当时修史时所参引的资料如耶律俨之《实录》、陈大任之《辽史》,今天均无法得见。因此对《辽史》中史料史源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理清根源,才能对契丹族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得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辽史·世表》是探究契丹族源的重要史料,今人所见之《辽史》为元人作品,由于其成书仓促,错误讹漏较多,当时修史时所参引的资料如耶律俨之《实录》、陈大任之《辽史》,今天均无法得见。因此对《辽史》中史料史源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理清根源,才能对契丹族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得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往昔,史学界对“澶渊之盟”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双方势力均衡,谁也无法消灭对方所致。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是“澶渊之盟”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有些观点与史实也不相符。下面仅就所见史料,略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契丹族自公元907年立国,至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共有6位皇帝在位,期间对中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大致可分为:辽太祖、太宗和世宗时期的积极南下扩张,穆宗和景宗时期的退守保国;圣宗时期的出兵求和三个阶段。 辽太祖阿保机时期,因契丹建国之初,国小兵乏,不敢大举南进,对中原所采取的主要是掠夺人口和蚕食的政策。阿保机频繁南下掠夺人口目的在于发展辽的农业,因当时辽属境内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不向外扩张,难以达到目的。阿保机对后唐使者姚坤就赤裸裸地说:“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阿保机的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将姚“囚之旬余”,见不能迫使姚坤表态,遂把原来渴望得到大河之北的目标缩小为“镇、定、幽州”。可见阿保机并无进一步南下中原争夺霸权,一统全国的企图。  相似文献   

14.
述律平(879-953年),述律氏,名平,小字月理朵,辽太祖阿保机之淳钦皇后。其祖上是回鹘人,生活在契丹右大部。辽朝时为仪坤州保义县。作为契丹王朝统治核心之一的述律氏及其家族,从建辽之初到辽亡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终辽之世对辽政权和契丹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述律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为治辽史者所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界对此日益关注。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将前人研究成果做一系统梳理。力争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寻找契丹辽史研究中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5.
《辽史.地理志》以五京道为体系,记述了辽朝自太祖阿保机至圣宗时百余年间州县制推行的艰难历程,并形成了太祖草创,太宗、世宗推广,圣宗、兴宗调整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高峰时期。辽朝百年州县制的推行经历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亦反映了辽代民族融合、经济结构转变、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变革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6.
辽代宁江州在军事上归东北统军司,行政上归东京道管辖,是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年)建置的.宁江州初为防御,后升观察,辽代混同军驻在这里.辽末天祚帝得知女真人要在涞流水(今拉林河)聚众起义的消息时,急忙派军增援宁江州镇压起义.可知宁江州是辽代控制东北女真各部的军事重镇.《契丹国志》卷十,天祚帝纪,天庆四年  相似文献   

17.
契丹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是辽末天祚帝时期由汉族史官耶律俨在纂修《皇朝实录》时附会《魏 书·序记》虚构出来,而是契丹人由于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 影响,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就已经自称“炎黄子孙”了。契丹人自称“炎黄子孙”,不无与汉人攀附亲戚之嫌,但 他们在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并不否认汉人也是“炎黄子孙”,具有契丹人和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 华一体”、“中华一家”中成员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北族王朝史书《辽史》和以后晋实录为基础的中原王朝史书,对契丹伐晋起因的记载有较大差异,二者皆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对方。学界多认为石重贵去臣称孙及此后的一系列挑衅导致了契丹南侵,与契丹方观点暗合,然而后晋的记载似应更接近历史本相,即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叛晋通敌之举招致了契丹南侵,这在双方首次交战的军事部署中也可以得到有力佐证。后晋出帝朝的政治转向是促使辽太宗伐晋的深层原因,杨光远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亦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9.
金代曷懒水及与其相关的曷懒甸、公崄镇等问题,数十年前日本学者及更早一些的朝鲜李朝实学派学者都曾作过详略不同的考证辨析。但是,今人仍时有误指,故作此文进一步辨正。曷懒水之名始见于辽代。《辽史·兴宗纪》载,重熙十五年二月丙寅,“蒲卢毛朵界曷懒河户来附,诏抚之”,四月甲戌“蒲卢毛朵曷懒河百八十户来附”。金代则称这条河为曷懒水。《金史·世纪》、《金史·斜卯阿里传》都曾提到这条河。金在东北所设  相似文献   

20.
公元10世纪初,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契丹族贵族集团,废除了其旧有的军事民主制形态,确立了以世里氏家族为核心的君主政治形态,从而开创了祖国北疆草原地区前所未有的政治新面貌,也从此奠定了契丹民族在当时的祖国历史发展中所构造的政治新格局。不仅如此,契丹国家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都对祖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含国家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等)和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发生了绵绵不断的深远影响。直至辽朝灭亡一个多世纪后,元朝统治者仍然承认,辽朝的典章文物、兴衰历史,就是其“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因此,他们视《辽史》为足以“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的重要纲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