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建设的目的在于使主体个体的道德人格永恒、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追求、弘扬善的真谛。一个社会道德信仰建设中的责任主体有三种:政府、文化工作者、社会成员。道德信仰建设中的三种责任主体之间有着紧密、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促进一个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4.
在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中,法律正义的优先性确保了世俗社会的可能性,却也只是实现有效的道德报偿的初始性社会条件。即使有正义法则的有效性以及良知的权威,对提供公正报偿的完美信念来说,人性的弱点以及良知的"脆弱性",使信仰成为了一种"不可放弃"的要求。由此,斯密在动机与效果统一性难题的思辨中,亦以最终诉诸信仰的方式,为道德报偿命题提供了一种典型的分析范例。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类对自己永恒的普遍本质的一种眷恋与回归,信仰对现实的超越性、对终极价值的指向性,表明信仰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特性。在道德活动中,信仰为道德的形成提供神圣的价值根基和运作动力,促进了个体将伦理普遍性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上升为主体。在一定意义上,信仰就是道德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性。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内化为道德信仰,才是真正的能产生效果的现实道德,才会产生履行道德行为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道德信仰对道德有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动力、价值定向、凝聚等功能。在当代中国,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道德信仰建构的方式:经验习染方式,教育督导方式,权威强制方式。  相似文献   

7.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8.
道德困境是道德价值的不稳定状态,既有新与旧的交替,也有先进与落后的斗争;既有善与恶的难分,也有是与非的不明;既有社会价值导向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运行规则的冲突,也有不同社会生活领域间价值取向的矛盾;既有社会价值体系整体的混乱,也有个体价值观的迷惑。从道德困境的产生和存在的规律看,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一种常规,道德困境的存在是对道德信仰的期待,是对制度伦理建构的吁求,同时内涵着道德自身完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康德认为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道德现实又是非纯粹的,道德的最终目的在自身的纯粹性中不能实现,故必须超越道德的纯粹性而进入到道德的非纯粹状态,并尽力寻求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某种统一。康德把纯粹道德导向道德信仰,是保证道德意志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年道德冷漠化主要表现在道德正义感的丧失、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是非感与道义感的迷惘及伦理规则的失效四个方面。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导致道德主体模糊,致使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导致主体责任意识缺乏;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难;网络社会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加剧道德神经麻痹,这些都助推了青年道德信仰的冷漠化。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青年道德冷漠化的不良趋势,化解其对青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在未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前,都必须在相互共存中协同发展,互相利用,交替作用。二者关系中,有时也有主次之分。一般说来,民族道德必须为政治道德服务,政治道德又必须为国家政权服务。除非阶级消亡了,国家消亡了,直接为政治建设服务的政治道德也会随之消亡,而民族道德则会随着民族的相对延长而再存在一个时期,但终归亦会消亡的。到那时,政治道德消亡后的民族道德将会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融于人类道德。从这点来看,民族道德存在的时间比政治道德存在的时间或许要稍长一些。  相似文献   

12.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道德理想,这包括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之所以有力量,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人格中的其他成分,如智慧、能力、知识、思维、形象、身份等,而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中所散发着的人性光芒.学习榜样,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必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养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权变是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复杂的问题,权变作为一种方法论始于孔子,此后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思想家阐述了自己的权变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变在中国古代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概况;介绍了道德权变和道德冲突,以及对道德冲突的分类;提出对道德冲突的消解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不仅有道德权利,而且也有道德义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各自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精神明与道德建设中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不仅有道德权利,而且也有道德义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各自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中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晰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点出发,教师应当享有获得尊重、获得人格尊严保障、获得教学话语表达、获得荣誉和公正评价等道德权利;同时,教师除了履行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普通公民的道德义务之外,还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自觉地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主体性,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专业道德义务感。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价值是功利的还是精神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还是对“为善而善”的形上追求?本文从道德哲学发展的历史入手,分析了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两种道德观各自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恰当地把握好两者的张力,对道德理论自身的发展及发挥道德的社会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德育与知识德育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对矛盾.生活德育离不开知识,因为在生活中建构 道德、在道德引导下建构生活,都需要知识来加以引导.没有知识的生活是蒙昧、黑暗、封闭的生活.知识德 育有两种:实然的知识德育与本然的知识德育,生活德育论所批判的只是当今中国实然的知识德育.本然的 知识德育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掌握道德真理、实现道德自觉,并引导学生建构“可 能生活”.知识德育是科学、民主、人道、专业化的德育.道德知识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生活德育与知识德 育的统一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救亡图强、启蒙民众的现实需求,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富有深刻意义的关于"道德"的思考。从本体论的角度,梁启超对"道德"设定了诸多含义,确立了道德利群和群己相谐的目的性,并从道德的特征上指出公德和私德两方面的内涵和道德"行非言"的本质。与此同时,梁启超将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思想。一方面,进化论的思想为道德革命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改造近代国民劣根性的需求为道德革命提供了现实依据。梁启超所提出的道德本体论和道德革命的思想是近代借道德人心治理国家思想的重要缩影,对近代国民道德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