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子的《春秋》观与传统儒家的政治激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春秋》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深刻地体现了先秦儒家通过文化守成主义方式对现实政治的关怀。从历史的角度看,孟子关于孔子作《春秋》所表达的儒家政统意蕴,是与后世传统儒家的政治激情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政治理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儒家政治理论虽然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但却始终在封建政治体制中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尤其是自西汉初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政治理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破除传播西学的舆论阻力争取中国知识界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宗旨,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传统儒家经典,使传统经学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的高度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儒教中国及其命运的分析 ,对“儒学第三期发展”前景的展望等三个方面 ,分析了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的美籍华裔学者、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 ,指出其在理论上创新及其意义与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 ,揭示了杜维明文化哲学思想对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尤其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 ,其政治前提正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其政治运作的根本是“礼治”。“礼治”是包含了“德治”和“法治”两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结构。可以说 ,礼治以德为本 ,以法为用 ,德法体用一源 ,是统治者实现人治的工具。儒家所开创的礼治话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政治统治的依据 ,其影响极为深远。但在中国近代 ,因西方民主话语的冲击 ,其正当性、合法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们认为儒家礼治话语传统在精神上是专制主义的 ,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 ,也不意味着它不能参与对现实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建设。但儒家礼治传统要在现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必须实现其根本性的转换 ,以使其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9.
先秦儒家论玉具有鲜明的学派传承特征,在立论上具有明显一贯性,在入思向度上却呈现出差异性,可谓"玉"彩纷呈。孔子、孟子、荀子论玉不以器型立论,而以玉所呈露的品质立论,且具有以比喻义论玉的一贯特点。孔子论玉主要从比德于玉的角度立论,孟子论玉最大特点是以玉喻政、以玉喻人,荀子则从德玉、礼玉、人才玉等多视角、多论域立论。先秦儒家玉论极大丰富了中华玉文化的哲理内涵,打开了玉文化广阔的思想视野,提升了玉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价值。正像后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主流一样,儒家对玉的功能、价值的理论阐释也成为中华玉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对应国内学界在人权研究领域忽视或否定儒家传统的状况,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世界人权宣言》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其形成中,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出了贡献.中国代表张彭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工作对重要条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对中国儒家传统中“仁爱”、“忠恕”以及“善政”等主张作了梳理分析,说明这些传统在当今国内及国际人权建设中具有意义.在人权建设中,我们应当认真对待中国儒家传统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孔子及其弟子们竭尽全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孔子成为了万世敬仰的圣贤。然而,这个理想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格平等和尊严,没有思想自由和创造快乐的思想牢狱。从《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学"、"孝"、"礼"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9,(4):24-29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家,不断用德、才等标准对"君子"作出新的诠释,建立起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君子观。孔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仁、礼是孔子所论君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将道德修养和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同时孟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治国用兵、教育英才等卓越的能力,其君子观的内涵更加丰富。荀子所说的君子,似为战国时期士人的代名词。荀子君子观的"隆礼"特色非常明显,他更加强调了学而后行对于君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因而其君子观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孔、孟、荀的君子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和积极性意义,因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主导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化的基本走向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建。他们的君子观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其中包含一些迄今已失去合理性、积极性的内容。剔除此类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糟粕性的内容,不断吸收积极向上、合理进步的文化因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荀子礼的起源观分别是“天道说”、“本心说”、“制欲治乱说”,并由后世不同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他们礼的起源观是各自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在思想理论上的反映,但又都未能给礼的起源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人性问题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孔孟荀三人的人性思想固然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特点,甚至是截然相对立的,但是从他们理论的核心来说,三人的理论是一个有着内在精神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三人的思想应该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道”主义德治思想理论、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德治思想理论、荀子以礼为核心的“礼治”主义德治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疏理,揭示了先秦时期中国德治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孔孟之道的出发点及其理论探求的最终归宿,是论证"德治"之治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为孔孟之道的核心,孔孟之"政"道根源于上古社会伦理化的政治范式,从人性、人伦的角度论证"修己"以"治人"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确立了道德、伦理与政治之间的一种绝对相关。在政治实践上,孔孟主张借助人格提升这一伦理化的途径来最终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以建构一个理想化、人情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先进》第一章即“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历来对其解释众多,其阐释的多样化备受关注。根据对于“野人”和“君子”的理解不同,主要存在着两种解读倾向:一种是从文质说方面解读,一种是从在位说方面解读。本文对前人的解释进行了总结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即认为本章应当理解为“礼乐修行好的弟子,现在在野,没有入仕;而礼乐修行的不是太好的弟子,却成为了在位者。如果让我选用人才,我选择礼乐修行较好的弟子”。  相似文献   

19.
《论语》之养生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论语》,以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论及实践为依据,通过关注人的生命、注重道德修养、重视心理调节、讲究饮食起居、注意运动锻炼、崇尚音乐陶冶等六个方面的阐述,全面解读《论语》中所蕴含的养生思想,以期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论语>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论语>全书四百多段文字基本上都围绕仁爱思想展开.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目标,<论语>中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规定了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论语>中主张成为君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加强道德修养.<论语>中把道德建设和为政治国结合起来,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把正直有德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位者要率先垂范.孔子<论语>中的道德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有些道德内容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