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旧有非王卜辞中田猎材料有限,故以往的田猎研究多据王卜辞,而新出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属非王卜辞,其中刻有田猎卜辞者在43版,为我们研究殷商时期王室贵族的狩猎活动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在对花东田猎卜辞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将其与以往的王卜辞和非王卜辞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对其中涉及到的田猎日、田猎地、田猎用词、猎获物、狩猎参加者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商朝贵族的狩猎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探讨花东卜辞主人“予”的身份地位,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常耀华 《殷都学刊》2009,30(1):30-33
卜辞"步指车行"说断不可从,"步为辇行"之说亦非确诂.卜辞所谓"王步"、"王步白某"确有徒步义应无疑问,只不过徒步者并不一定必是王,当是指随车出行的徒众.卜辞之"步"应与商代军制单位有关.凡言某步、步于某或是意在与单骑或乘舟的出行形式相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整理"省牛"、"刍"相关卜辞后,发现有关商之"省牛"仍有进一步探讨之空间,可将"省牛"与"刍"有关卜辞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二者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王省牛"之内容或囊括前往巡省省视牛之放牧及其放牧之牧地、亦巡省刍养牲畜之奴隶或相关人员等相关活动。进一步利用商国家结构的视角来分析"省牛"、"刍"卜辞,可窥探二者与商国家结构的相互关系,如刍牧地点反映了商与诸侯方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开发方式,刍牧卜辞反映了商与居于国家结构中不同层次的族邦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4.
韦心滢 《殷都学刊》2009,30(1):34-41
殷墟卜辞中"商"有数种含义,具备商王畿及王都的二重概念;商末王畿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反映在卜辞中即为"大邑商"与"天邑商"的出现.卜辞"王入商"说明商后期王畿内部除了王都之外,还同时存在着数个王常住处理军政事务的都邑.利用卜辞中与"大邑商"同版出现的地名,系联其他与王畿相近的地点,可勾勒出王畿之大致地理范围.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既有"方帝",也有"帝方",学界对"方帝"卜辞的辞意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即"方帝"为"方祭上帝"还是"禘祭方神",长久以来,聚讼纷纭。通过排比辞例发现,"方帝"卜辞内涵与禘祭四方神卜辞內涵相当;而且,卜辞中"帝"不作祭祀对象,"方"一般不用为祭祀动词;此外,殷人天神地祇祭祀系统中存在"祭祀对象+祭祀动词"的情况。这些情況表明,"方帝"解为"向方进行禘祭"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王晖 《殷都学刊》2003,2(1):6-9
殷墟卜辞中帝辛卜辞确实是存在的.黄组卜辞王廿祀的资料可分为两组按文字分,"王廿祀"之祀,一作"祀",一作"司";按事类分,一为周祭祀典组,一为"在上(比吾)"组."王廿祀"用在周祭祀典组,"王廿司"用在"在上(比吾)"组.卜旬加周祭祀典的"王廿祀"卜辞应为帝乙时期,"(辶必)于上(比吾)"、"在上(比吾)"的 "王廿司"应为帝辛时期.  相似文献   

7.
殷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刍""牧"材料的记载。辞中之"刍"具有不同的含义:可指吃草的牲畜、饲养牲畜的草料、放牧或牲畜饲养者,亦有割草或拔草之意。商王朝在一些特定区域设置牧场,并将其称之为"牧"。"牧"于卜辞亦为主管畜牧之官,"刍正"也是王室畜牧业的主管者。卜辞有许多关于牲畜饲养与放养的场所或地名,此正反映了商代的畜牧业比较发达。通过对刍、牧及相关材料的分类系联整理,可以从中看出殷商晚期畜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反本归宗"是商代宗教和礼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卜辞中的"报",是指祭祀.卜辞中有"即宗"的术语,"宗"指甲与辛日.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在著述中多次使用"天才"这一术语,王国维在20世纪初将西方"天才"观引入中国诗学。审验两位大师的"天才"观,具有鲜明的共相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在于强调天才的直觉能力和崇高内美的品格,而且天才之作具有自然之特质。差异性在于王船山"天才"观强调天巧或神技,富有灵心的"天才"能够领悟天地神理,在诗境中呈现"天人合一"的妙合意旨。王国维"天才"观推崇绽出的存在性向,"天才"心灵对此在生存予以观照,呈现出"忧""畏""罪性担荷"等价值维度。王船山"天才"观彰显中国传统美学场域的内质元素,王国维"天才"观则凸显了西方存在主义场域的价值符码。  相似文献   

10.
殷墟卜辞中的"梦"字,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构:其一为从爿()从扭曲状人形会意的"",表示人在睡梦中的体态,为"梦"字之初文;其二则是在初文基础上添加声符"媚"而形成的形声字,卜辞中写作"",是"梦"字最为每繁缛的写法;其三则为省形形式的形声字,通常写作""。三者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的习见的从夕、媚声"(梦)"字,乃遵循其他思路新造之文字,与卜辞之"梦"没有传承关系。至于形体与之相关的"薎",似可分析为从戈从媚、媚亦声,或从伐省、媚声,其本义与杀伐相关。卜辞"梦"字本身与文献所记载的驱梦、驱厉等习俗无关,不可强行牵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