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理性观念的整体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传统中存在与西方哲学经典概念理性相对应和意义趋同的概念,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理性",也存在哲学理性观的历史演变。这种历史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理性观念的分型确立、秦汉时期理性发展的伦理化取向、魏晋至隋唐时期理性发展的本体化取向、宋明时期理性发展的本体化与伦理化相整合的取向、近代时期理性观念的转型与新变五个发展阶段。中国理性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道德理性主义,这与西方理性观念的科学理性主义本质特点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文化理论在西方的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上帝死后,或者说自上帝这个观念被尼采杀死之后,理论界没有什么守恒的观念了。观念被发明,观念被质疑,观念被终结——这就是20世纪理论界的经典叙事。在一个频繁发生观念革命的时代,任何观念很难维持清晰的意义纬度和权威的界定。海德格尔、本雅明、福柯、巴特、德里达等人依次终结了形而上学、(人的)主体性、(文本)意义、同一性、历史连续性、现代性……,这次,轮到理论本身要被终结了。2004年初,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AfterTheory)一书敲响了理论的丧钟。在该书里,作者追忆了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德法国思…  相似文献   

5.
宋元之际"诗史"与"崇雅"是两个重要的、也是其时普遍流行的对诗学观念进行的考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诗史"观是遗民的观念,更确切地说,是遗民思想的体现;同时随着元政权的逐步建立和稳定,"崇雅"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士人接受,而到延祐开科取士,"崇雅"就成为一时风气了。本文希望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诗学观念所呈现出的特定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揭示理论内涵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法律人群体是独特的社会群体。随着法制的近代化,我国法律人群体逐渐形成。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环境下,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陪都,众多法学名宿和法律精英荟萃,构成中国近现代法制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陪都时期重庆法律人群体的特征,对于我国近现代法律人群体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生命整体.在众多的描述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的方法中,"天、地、人"的思想较合适."天"主要指文学现象的时间性,"地"主要指文学现象的地域性,"人"包括审美主体(作者、编者、读者)和作品人物."天、地、人"观念具有的多层次性,最足以容纳20世纪华文(汉语)文学史的丰富性和呈现其生活的整体性,也能突破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社会历史转型和现实社会体制的差异给文学史整合带来的难题."五四"前后、40年代前后、70年代前后、90年代前后,构成了百年华文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描述清楚这四个时期的历史起伏,足以呈现20世纪至今的民族新文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从事历史活动的同时,会对人类历史的意义、规律,对人类各种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反思,而这种历史发展观与文化价值论又总是有机结合而构成一种统一的观念,即“历史文化观”。“历史文化观”是一种价值判断,各人群因其“社会存在”不同而互有差别,无所谓真伪高下。但是,这种观念对于人们的历史实践却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哲学两大流派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尽管都强调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两者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提出分析命题意义的哲学观念,后者着重于对人的历史性的理解.当分析哲学由罗素时代走向维特根斯坦时代,日常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就与现象学解释学理论的普适性一起共同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诠释的空间.在此意义下,理解活在语言中的人与语言所构成的语言学习就包含在社会历史、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意义的解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10.
洋务时期国人世界观念的淡薄及其影响萧永宏(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讲师南京210097)洋务时期的世界观念虽有一定的发展,并对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1〕但总的来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的世界观念还是极为淡薄的,这种淡薄不仅制约了晚...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中,“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论者多将其直接解释为“道德”,这对于理解先秦时代的“德”观念是不妥当的。大体说来,先秦时期的“德”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德、祖宗之德;二是制度之德;三是精神品行之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德观念都没有能够摆脱天道观念的影响。“德”观念走出天命神意的迷雾是西周时代的事情,然而将它深入到人的心灵的层面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贡献。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关注人的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开发,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德”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道路,对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六朝时期的礼学研究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时期对先秦礼仪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成功地将更新了的礼仪制度变成了礼教观念的适宜载体,因此保证了和教观念的延续性和超越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和文化观念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与周代制礼是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世界万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世界无限意义中特别重要的方面,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世界也就不具有人所理解的、越来越丰富的意义。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观念和活动,自然对于人们的价值,从而世界对于人们的意义,也便有着明显的差异。今天,重新评估自然的价值,科学地建构人与门然的和谐关系,是保证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与生命的双重观念有两种人对人自身的认知观念:历史观念和生命观念。观念是人的理性认识。历史观念是人对已有着漫长发展历史的人类的认识,生命观念是人对人类个体生命的瞬间的体验上的思想。历史观念和生命观念都是对人的观念,都是对人的认识的方式,但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以后现代语境下对维多利亚时期历史的想象和重构为切入点,探讨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所采用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认为这一叙事模式创造性地糅合了通俗小说中的罗曼司叙事因素与现代小说中的元小说“自我指涉”技巧,对现实主义再现式的叙事手法以及建构于其上的传统历史叙事观念构成了双重的质疑与颠覆.进而深入剖析该叙事模式背后蕴含的新的历史观念以及福尔斯在维多利亚与后现代两大时空之间建构“对话性历史”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刘军 《文史哲》2007,2(6):70-80
财产观念是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可由此探究不同文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特性。它涉及广泛,包括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宗教、哲学、伦理等诸多学科领域,是跨学科历史研究的一个理想视角,但史学界对财产观念发展史重视得还很不够。西方历史中始终有不同的财产观念,这种观念的两极是财产的公有和私有,更多的情况下是权衡财产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利益何者为先。其中私有财产价值高于社会利益的时期只是在18至19世纪。到了20世纪,随着国家对财产的调控,西方社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直到七八十年代福利社会危机引发对财产权的重新关注。这种关注决定了在21世纪,西方社会在个人财产与社会利益之间要继续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朱静 《北方论丛》2007,1(1):121-124
马克思消除了对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关系的误解、实现了历史必然性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揭示了历史必然性同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他认为,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历史是客观条件限制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合流的运动,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逻辑进程和终极境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的必然性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规律性。社会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葛会鹏 《兰州学刊》2013,(9):213-215
古埃及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对努比亚进行征伐,在新王国时期完全控制了努比亚地区,实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殖民统治.经济上对资源的渴求、思想上不断加深的危机感和政治上统一尼罗河流域的野心构成了埃及对努比亚殖民的原动力.早期文明国家形成后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渴求都在近代殖民主义扩张过程中得到了不断验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先秦时期儒、道、墨三家爱的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揭示仁爱——爱人、慈爱——爱自然和兼爱——爱天在先秦展开为一个合理的逻辑进程并表征为普遍的伦理观念。三家之爱兼括了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的所有形式,并扩展到自然、宇宙中,从而使先秦时期爱的伦理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但是,爱的伦理观念在先秦并未独立出来并表述一个相应的伦理世界,爱都有所依附,这就带来了人们对人类最基本感情——爱的理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实质就是网络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在网络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出现诸多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是道德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加强网络文化下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以多维空间探索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