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了河北元氏方言的动态助词,分析了元氏方言里一些与普通话用法不同的动态助词,主要有了、来、开等,指出了它们在元氏方言中的基本用法及语法特点。该文主要从所表达的意义、在句中位置、所搭配的词语来分析这些动态助词的用法,还涉及一些用句式来表示动作状态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的”在武安方言中可用作词缀、动态助词以及结构助词。用作词缀时,已经发展出极具地方色彩的武安方言的 “的”缀词;用作动态助词时,与普通话中的“着”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用作结构助词时,其往往省略或读音弱化为“诶”。  相似文献   

4.
安阳方言的将行体助词"也"可附于谓词性成分和体词性成分之后,表达事态的即将出现,其重叠形式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其本质是事态语气词。纵向联系汉语史,探讨其来源可能是古代的语气助词"也";横向联系方言事实,分析周边方言使用"也"及"呀"的情况,得出语气词的消亡在方言中的表现似乎并不平衡的结论。"也"除了承担语气词的功能,还滋生出表体貌的用法,反而功能更加强化,因此保留至现代方言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淮滨方言语气助词“唻”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和“着唻”一起用,在某种意义上,它相当于普通话的“了”。本文从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句类分布,以及与普通话“了”的比较等方面分析语气助词“唻”和“着唻”的用法,以期对了解淮滨方言特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莲花方言的大部分动态助词的意义和用法,说明了它们跟普通话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据邢向东先生研究,很多汉语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由句末表祈使语气的"着"演化而来的。不过据我们观察,也有些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来自于句中副词的语法化,比如固始话的先行义助词□[.ts‘ai]就是"V1P再V2P"中副词"再"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的途径是通过V2P的省略,使"再"位于句末,从而引起其发生语法化。部分客家话与山东金乡话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梅县方言的语气助词"来"可以表示先行、预警、命令和征询的语气。语气助词"来"是在话语省略和结构重新分析的条件下实现其语法化的:从趋向动词到目的标记再到表"先行"的助词,最后进一步地虚化为情态意义丰富的语气助词。其他外部方言表"先行"的句末助词也体现了相似的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荆楚方言的助词系统由五大类助词构成:一是动态助词,含"哒、起、在";二是语气助词,含表陈述语气的"哒、倒、啰、嗒、法歆、的话哩",表祈使语气的"斗、起、哆、嗒",表疑问语气的"喔、啵、咧",表感叹语气的"嚜、去哒";三是发语助词,含"个、看、像、这个";四是体顿助词,含"啊、么";五是结构助词,只有"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11.
就学者新说中古诗歌中"伊""於""为""试"等是词头,"应""已""云""来""其""取"等为词尾的观点,文章从宏观与微观角度作细致准确研究,论定它们都不是附加式构词。得出结论为:"伊~"或表肯定和强调语气,或为判断系词;"於"为"於乎"之省,"为~"为泛义动词;"试~"或为动词"尝试",或为副词"姑且";"~应"为动词"应当";"~已"或是"以"的通假,或为副词"已经";"~云",或是动词"说",或为"运"的通假;"~来"为助词;"其"为助词,"载"是"才"的通假;"~取"为泛义动词。  相似文献   

12.
赣语吉州话中的"得"作为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有鲜明的方言特色。作动态助词时,"得"可以用于特定结构中表达实现体和持续体意义。同时,与"得"相关的"得去""得里"两个结构也表达不同的时体义。作语气助词时,"得"起强调肯定的作用,主要是对于反复和持续情态的强调和对可能性的强调。  相似文献   

13.
"嘞"是浚县方言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在方言中较为少见.就其功能可以分为四类:结构助词、体貌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语素,就其意义可以再分为七个,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得、呢"等成分.七个"嘞"来源不同,但共同的虚化机制使得它们由不同的路径最终演化成了同一种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14.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着、了、过”,是词、词缀、形尾,还是动词的“体”?如果是词,是动态助词,还是时态助词?这些都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概以动态助词称说;但引述时则直录原文,不作改动。扬州话有动态助词“过”,读音为ko,轻声。“过”的用法和普通话同,不赘述。关于动态助词“了”和“着”,袁家骅先生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就一些方言点作了比较,扬州也在其内: 动词的“体”,表示完成的“了”(吃“了”饭)和表示持续  相似文献   

15.
遵义方言的助词"把"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其独自的一些特点.本文从"把"对数词和量词的选择、"把"的句法分布、"X把"的语法意义等三个方面对遵义方言助词"把"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意义.芮城方言的副词有不少在读音上或用法上与普通话存在差异.本文将从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等方面研究芮城方言的副词,列举并描写一些普通话中没有或读音不同、用法不同的一些常用副词.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赣语都昌话中,"个"字最主要的用法是助词用法,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个"在都昌方言中原本是量词,后来由于受到使用的高频化、句法位置、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虚化为助词。在此过程中,"个"还经历了指示代词的过渡阶段,其演化的轨迹在现代都昌方言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方言的助词“哩”可以在多种句子中出现,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定语标记“哩”的来源,有人认为和普通话结构助词“的”来源是平行关系,有人认为来源于方位词“里”.定语标记“哩”来源于方位词“里”更有说服力.定语标记“哩”虚化为表确认的语气助词“哩”,这个语气助词和唐代表示夸张的语气助词“哩”无关;状语标记、补语标记“哩”分别来源于名词“地”和动词“得”.“哩”没有标句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常见的。因为目前存在着各家之说,所以有必要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予以解说。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除了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之外,它在虚词上的主要用法就是作结构助词。“之”作结构助词“的”用法有三: 第一种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也容易懂,不作专论。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维"字除几处作动词外, 均作助词, 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这种助词用法与"维"字在句中的分布有关."维"字居句首, 结构上表提引, 语气上表限定; 居句中, 结构上表确认, 语气上表强调.同时,"维"字在表限定或强调语气时, 如具有排他性含义, 则形成了仅独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