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人化的人类学“(这门学科)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②从特罗布里恩德岛回来后,1936年马凌诺斯基(B.Malinowski)的新作《文化论》问世,开篇他如是评论了人类学.马氏的宣告自有道理,话音未落,他已经给人类学给出了解释——这是一门决心以研究人类为己任的学科.研究人类!这意味着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包括制度、精神和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在分工日益细化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这样的追求难免让人觉得无的放矢、含混不清,以至于不切实际,难道其他学科不研究人类吗?不仅如此,其他学科的目标似乎既明确,又具备操作性,相比之下,人类学的研究更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与古典学自学科建立伊始便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两门学科曾相互借鉴并相互支持。自新人类学“转向”以来,人类学有愈加远离古典旨趣之势。文章重拾对人类学与古典学关系的探讨,并以古典学的经典研究“地生人”神话研究为例,考察古典学对人类学方法与思维的吸收与应用,以期从“他处”重返“我处”,理解人类学与古典学的深厚关联,从而引起国内两门学科的学人对此问题的更多讨论与关注。  相似文献   

3.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4.
刘海涛 《民族学刊》2022,13(3):45-56, 143
美国民族史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边际中生发出来,作为一种具有专属意义的、独立的、一体化的知识体系的美国民族史学:一方面,美国民族史学既是二战以来美国及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从分野并行到趋近发展的一种产物,也是美国及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相互借鉴研究视野方法,逐渐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学科知识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体现;既是文化反思、“他者”重构的一种重要产物。另一方面,美国民族史学的孕育、凸显与繁盛及其知识体系的生成,也对美国民族史学知识体系生成所依赖的特殊的学科知识发展背景以及历史和社会生发环境等诸多因素带来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这些影响,既展示在表层的学科和方法层面,促进了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沟通和方法的互补;也表现在由表及里的知识层面,促动了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传统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知识生产能力的提升;还触及了深层的文化概念层面,解构了“白人中心论”“西方中心论”,重构了“他者”的形象,推动了美国历史和社会的生成发展,促进了当代“美利坚”民族国家的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5.
“他者”和“自我”截然二元视角下生产的经典民族志在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中饱受批评。当人类学进入认识论危机时,众多学者通过转变文本组织形式与突出研究者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他者,但这些尝试在传统二元主义的认识论下并未成功。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认识对象,对他者的关注和阐释贯穿着民族学发展的全阶段。而在目前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对于他者的研究在突破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进入对存在的关注层面,民族志由描述“既定他者”向探讨“成为他者”的过程转变。因此梳理民族学研究对象——“他者”的制造过程、对“他者”研究的视角变化能够让我们在理解民族学学科本身时有所获益。  相似文献   

6.
学科交叉对现存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起了革命性的作用。人类学在与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借鉴之中 ,它不是仅仅把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引用到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之上 ,而是根据自己对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 ,对西方中心的各学科理论提出挑战 ,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此同时 ,借他山之石开拓本学科的视野 ,也带来古典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本身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人类学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在传统上把自己定义为研究“原始”或“异域”社会的学科,包括研究西方社会的乡村社区或少数民族。自从马林诺斯基(又译马林诺夫斯基、马利诺夫斯基———译者注)革命以来,这个学科的合法性一直建立在单一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在一个界线分明的田野地点里运用长期参与观察的技术。目前,虽然我们相信这种人类学还能在当代世界存活,①但很多人开始担心,由于人类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在当代世界岌岌可危,学科的命运也将朝不保夕。我认为这种论点乃是出于对当前的全球化过程及其对世界上不同文化所产生后果的一种特别解读。全球化理论植根于经济…  相似文献   

8.
王偞婷  蔡栋梁 《民族学刊》2022,13(8):80-87, 161
在中西并行的学术演进中,文学人类学逐步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表述主张和系统理论方法的跨学科新话语。伴随着对人类表述本质这一核心问题的逐步深入,文学人类学的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核心意识在碰撞中得以不断反思乃至重塑,呈现出迈向整体人类学的话语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拉波特为代表,西方文学人类学正基于对以人类学为首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反思,对所谓“个体”实施关注和书写,从而最终回归“整体”,构成世界主义人类学的美好愿景,实现了其对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作出话语贡献的企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 ,西方政治学研究及其分科日趋纷繁复杂 ,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也把政治学逐渐列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并在如何运用国家机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已取得相当的成就。然而 ,在藏学研究领域 ,尽管其发展过程及涉及的各个研究领域从来都无法回避无所不在的政治学问题 ,但政治学学科仍未能获得准确的定位。一门学科能否独立 ,在于是否有独立的对象 ;一门学科的地位 ,也在于它的对象的地位。当代藏学研究中政治学学科定位的必要性在于 :达赖集团叛国出逃后 ,国外对所谓“西藏问题”和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