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自然界"权利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昌文 《学术论坛》2005,(10):10-13
权利概念起源于人类共同体.非人类中心主义试图把权利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由此认为自然界也具有权利.文章通过对非人类存在物不具备成为道德权利共同体成员的资格,不具有享受道德权利能力的分析,认为自然界权利概念的提出,只是表现了对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责任忧思,具有对人类自身关怀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文关怀源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潜能及其需要,人们享受人文关怀与创造人文关怀是同一个过程。人文关怀至少可分为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利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自然环境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把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也就是人文关怀取向,这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偏离了人文关怀取向,人文代价问题也就相应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文代价问题日益凸现。对市场经济中人文代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如何减少人文代价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渊源于悠久厚重的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传统,也与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相呼应。它是中国第一次以一种清晰的全球视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与目标所做的深层思考,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建设世界和平繁荣新秩序的良好愿望以及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一种自觉,体现了全球视野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蓝明伦 《天府新论》2003,3(5):11-15
在新时期,从先富到共同富裕,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人文关怀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提升.它是人类关怀发展历史上更高要求的表现,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条件的,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最高利益之上的.要实现对人的关怀,就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具体道路,必须建立在坚持社会主义诚实劳动基础之上,必须以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保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同时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把对人的公平关怀推进到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生物具有这种能力而非生物则不具有这种能力———是非人类存在物拥有权利的前提;而对人类有利,则是非人类存在物拥有权利的依据。因此,人类与非生物以及有害于人类的生物之间,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人类只有与有利于自己的生物之间,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就是它从人类那里应该且必须得到的利益,就是它从人类那里得到的应该受到法律保障的利益,说到底,也就是人类对于非人类存在物所负有的义务;非人类存在物的义务,就是它应该且必须给予人类的利益,就是它给予人类的应该受到法律保障的利益,说到底,也就是人类对于非人类存在物所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朱建峰 《北方论丛》2015,(2):113-116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其研究方法也应具有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理论追求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判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建设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实际运用原理中依据现实的历史条件,达到在整体视野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形成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急速转换的现代社会,作为来自历史又必须回归历史的高级存在物,人类从历史深处生发回归意识和追思情怀。历史记忆作为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能够传承文化血脉和凝聚族类意识;作为人类思想行为背景参照系,历史情感具有抚慰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精神价值;体现自我超越向度的历史自觉,是维系绝对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生命纽带。所以,现代人回望历史和感悟过去,可以获得情感寄托、心灵归宿和终极关怀,从而构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彭修银  张子程 《江汉论坛》2008,20(5):96-100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建构是要站在"全球性视野"高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既不偏执于"心"与"物"的二元对峙,也不将主客体关系绝对化,而是立足于人类普遍的整体利益,把人类的命运与整个大自然命运紧密相连,高度关注自然本源和生命存在,用有机整体观和诗性思维看待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将人类文化、艺术、审美也纳入整个生命动态系统范围,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纳入人类审美范畴,实现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超越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更好地表达马克思主义美学人文关怀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是"男权"和"女权"的统一。衡量一个社会或评判一种学说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考察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的实现程度如何。生产力的发展是女性人文关怀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激进的女权主义不利于女性人文关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生态省”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省份,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系统,其子系统可以分为环境经济发展系统、生态资源支持系统和社会文化保障系统。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不移地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要有系统的战略发展思想,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要对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着力营造最适合人居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格拉斯长篇小说《母鼠》被视为德国生态文学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深刻地揭露了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漠视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面临灭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反人类、反生态的核战争丑恶行径。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分析表明,格拉斯生态悲观主义的产生,是他的理性主义和科技至上观使人类陷入了窘境,将自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所以,人类的根本出路最终在于要培养正确的生态启蒙观、生态和谐观和生态正义观,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我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安忆小说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对人的精神状况的回眸与重建,亦及通过对其文本的解读来探索王安忆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社会生态意识、精神生态意识。由此而体现出的当代作家对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投注的人文关怀。从而积极地引导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文化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种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批评学迅速发展。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劳伦斯的作品解读,分析劳伦斯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借以警醒当代社会,必须培养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以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危机作为属人现象,产生于人的超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中的人的有限性与生态系统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的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对抗以及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使生态危机趋于深化。生态危机的拯救在于:重新建构合理的自我意识,完善环保体制,养成善待自然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消费观反映出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逐渐走向成熟,与我国当前发展理念相契合,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夙愿。厘清生态消费观的概念,建构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规整其消费行为、升华其消费观念最基本的前提,更是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时代性实现,是人之为人为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和谐状态的应具备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道德调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道德的拓展 ,把人类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 ,扩展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领域 ,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应成为建立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命与自然界 ,实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区的人文环境主要指东北工业企业生存的社会人文因素、观念形态及相关的制度习俗等社会文化形态.东北经济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还要在其发展过程中重建一种适应东北经济区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实现东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