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东统计》2007,(2):7-10
为探索反映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方法,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实现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统计监测,即在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能够反映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指标体系,研究确定监测方法并测算创新型国家总指数,  相似文献   

2.
从《欧洲创新记分牌》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5年《欧洲创新记分牌》系列文件的研究,分析了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并依据《欧洲创新记分牌》中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试测算了我国的综合创新指数。本文通过试测算及对有关评价指标的分析对比,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进行了初步的判断,指出了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与面临的挑战,明确了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反映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进程.西安市统计局于2007年建立了《“创新西安”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反映“创新西安”的建设进程。测算结果显示。2008年西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着提高,“创新西安”总指数达到86.6,比2007年提高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为反映黑龙江省小康实现进程,我们依据国家确定的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及方法(通用标准),对黑龙江省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度量和测算,供参考。 一、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及指标体系 1、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人类生活水平发展阶段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小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但如同并非所有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家一样并非所有企业家都是创新型企业家。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成千上万的创新型企业家。怎样的企业家才能算是创新型企业家?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企业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有利于从真正意义上塑造创新型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城市评价”是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领域和建设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目前官方倡导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学术界倡导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工作目的、数据获取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后续研究应从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评价指标、加强数据公开与挖掘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统筹处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者的关系。本文从企业创新体系的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创新型企业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和谐社会统计监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证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由4个层次、50个指标构成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套对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监测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生态区域建设统计监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我国的生态区域(省、市、县等)建设应运而生.在生态区域建设进程中,必须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跟踪监测建设进程.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试研究制订生态省标准及相应的监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构建市县层面的小康社会进程指标体系的有关问题的探讨,在黑龙江垦区将这一统计监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为市县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完善应用提供了范例,同时解读了垦区全面建成小康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周芳  赵彦云 《统计研究》2014,31(8):24-30
海淀科技园是全国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中心,是中央政府追求建设的技术创新资源转化成产业创新能力的全国示范区,其中信息服务业是其龙头产业。本文在CDM的分析框架下,基于海淀科技园企业年报的微观数据,对信息服务业创新过程与制造业进行比较研究, 挖掘促进两个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总结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内在的创新机理,并为两个产业的创新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研究发现:在信息服务业中新产品产出倾向与企业规模呈倒U型关系,而制造业中创新规模效益显著;信息服务业的知识密集特征显著,而制造业并不显著;信息服务业中国有企业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转化效率低下,而制造业中国有企业在创新投入阶段就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申萌等 《统计研究》2019,36(3):17-31
本文将新古典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归置于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建立了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的复合增长模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本向新兴创新行业转移,而产品创新也加深了市场垄断程度,由此带来了“转型冲击”,而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转型后的经济增速会出现短期负面冲击,在长期则显示持续的反弹。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发现中国目前投资拉动的现象比较明显,经济整体上还未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创新引致了我国产出增长率的短期下滑,但长期则有利于其持续提升,从而验证了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杨仁发  李胜胜 《统计研究》2020,37(12):32-45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6年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所得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试点政策不存在时滞效应,且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但因企业规模、技术水平、控股性质和城市规模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中小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控股企业和大城市企业的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提高企业集聚程度、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作用于企业创新。本文的研究为合理评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以及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船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虽然中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加强,协同创新水平也有了很大地提升,但与传统的造船强国相比,在这两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在构建船舶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正态云模型对中国典型造船厂的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加强船企之间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是中国船舶工业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我国测度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基于全球化视角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方法,考虑了外资企业的影响,使指标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计算了近十年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并预测了未来十年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分析表明,2020年创新型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以新贸易理论为基础,探讨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进行实证分析,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状况,研究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互动关系,并对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作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R&D投入产出率与贸易竞争力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人力资本投入强度、新产品开发强度与贸易竞争力关联度不大。  相似文献   

17.
已有文献对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数是在技术同质条件下展开的,忽略了技术异质性的现实和产品差异化对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那么,在技术异质性条件下一旦产品差异化外生给定,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会有何不同?鉴此,构建双寡头竞争模型,在技术异质性条件下探讨产品差异化、企业规模与产品创新以及过程创新的关系,结论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愿意进行过程创新而不是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8.
游家兴等 《统计研究》2021,38(10):38-47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炼出创新型地方政府的风格特征,在验证该量化方法合理性的基础上,以僵尸企业为研究切入点,以我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政府施政风格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施政风格创新程度越高时,当地企业僵尸化程度越低。异质性检验还发现:创新型地方政府会更多地促进社会重要性相对较低的僵尸企业“脱僵”,减少这部分企业的僵尸化现象。本文研究对于探索新发展格局下如何转化政府职能、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汪伟  潘孝挺 《统计研究》2015,32(5):26-31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并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作为金融要素市场化的代理指标,分析了金融要素扭曲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金融要素扭曲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都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具有异质性,相比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创新活动受金融要素扭曲的抑制作用更大。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金融要素的扭曲的敏感性要高于大型企业,在过程创新中,金融要素扭曲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更大,但在产品创新过程中,金融要素的扭曲的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则更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金融要素扭曲对经济增长有负面的影响的来自企业创新的微观证据。因此,全面推进的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为国家经济转型提供持续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