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5):151-154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鲁迅一生不断思考、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是希望"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从以"破"为主转到以"立"为主,以扬弃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米山俊直在日本《社会学研究》丛书之四《社会心理·舆论宣传》一书中,写了一章《日本人的国民性》,专门谈到了日本人在其国民性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或国民文化,在日本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各界人士都热衷于谈论此道,甚至于在人们日常谈话中,象“因为是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就会怎样怎样……”这一类说法很多,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研究方面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不光有日本学者的研究专著,也有大量的外国人论日本人的国民性的书籍出版。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有关日本人的国民性的观点和论述,几乎每天在报纸、杂志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观察日本人的心理、行动的类型、社会意识,到日本语言、社会结构、伦理、风俗、价值体系、世界观、美学观等等,无所不包。并且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6,7(6):131-142
迄今为止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大问题上。关于前者,先行研究多侧重于与欧美国家的比较,而忽略了与在文化渊源上关联很深的亚洲国家的比较,其研究成果对某些人宣扬“日本文化特殊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后者,大多数的先行研究都非常重视从“风土论”即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日本国民性的成因,而从社会历史条件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则略显不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日本国民性的前瞻性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与鲁迅的国民性关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5,32(4):103-108
被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受到了民间道教的熏化?这个问题需要辩证。道家思想影响了鲁迅的国民性关切及其写作。  相似文献   

5.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11,(1):132-146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日国民性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辽宁社会科学院武斌本文所讨论的是关于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之于国民性关系的问题。现代化与国民性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国民性作为现代化运动的文化和社会心理背景,影响、限制、选择了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模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客...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毛泽东时期,而对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民性改造是否是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主线、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及渊源、国民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路径选择、历史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论研究框架.这无疑为我们拓展和深化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是日本国民性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但以她为代表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却因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式微。许烺光提出"许氏假说"、"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以及诸多相关的工具、概念,突破既有的瓶颈,以"心理人类学"取代了"文化"与"人格"研究,将人类研究大规模文明社会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家元》是使用这套方法研究日本的成果,其视角与《菊与刀》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学地认识自我,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是自我认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剑涛先生所著《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谱写了一曲中国人理性地认识自我的新篇章。全书以中国国民性发展、中国国民性反思两个交叠的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为线索,对近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史以及传统中国国民性的精神特质、社会规整、自在表现进行了剖析,勾勒出国民性的近代裂变,并对国民新魂的塑造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对国民性问题的理论思索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历程而起步并展开的。作者概观百余年来中国人自我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在老舍的文本世界中,“理想市民形象”承载了他国民性改造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根源于“民族自尊”的“文化侵略”的想象,从而形成了认同西方文化立场与尊重传统文化优质因素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颠覆了左翼关于“现代革命”的理论想象,而且使得老舍撤回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国民性更新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一、国民性并不神秘,它无非是个性的放大。国民性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国民性的衰落可以从个性的贫乏和个性的软弱上得到解释,从本质上说,个性和国民性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与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极大,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想就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本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意义等问题,略抒浅见,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勃兴的一个政治文化派别,本文拟从民族国家想象和民族主义叙述的角度,力图发掘其对中国历史的清理和抗战建国的论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独创处,尽量给其以合乎历史的评价.他们以欧西民族国家的历史返观中国的战国时代,既看到民族国家建国的必要,又注意到民族国家将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弊端,这是他们十分深刻的地方.同时他们又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迫切,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回到战国时代从中发掘出"力"的一面,这又与鲁迅等提出国民性的内涵明显不同.他们提出抗战建国,但又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而他们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重构中国历史,也可视为回应现实的一种诉求,等等这些都使得战国策派既富有活力又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民族所创立、传承至今的游戏规则,对于该国家民族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等国民性格的型塑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游戏规则的视角来进行国民性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学界尚属新的尝试.本文通过对日本将棋和中国象棋现行规则的比较,对日本人将善恶标准相对化且唯强者是从等行为方式的特点、重视"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的国民性格以及日中两国的社会流动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指出了通过古老的游戏规则的比较,来分析今日之国民性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日家族制度与国民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卓 《日本学刊》2004,(2):78-90
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国民性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日本文化在许多方面渊源于中国 ,但就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而言却与中国相去甚远 ,由此造成中日两国国民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特别是人伦关系、家族、集团主义等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俄罗斯拥有不同的文化,由此造成了两国不同的价值现、民族特点和国民性.并深深影响着各自的对外决策和行为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临现代和后现代双重景观,中俄两国都在艰难的社会变革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主流文化精神,完成文化转型.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相互交流.因而,对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有着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中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对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有益的探索,进而对中俄文化的深入交流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是建立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基本前提,鲁迅一生为此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深入探索。他总结、吸取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战线的丰富经验,更融汇了他本人的深切体验,其观点异常深刻,观察异常敏锐,至今仍令人敬仰,催人奋进。一、对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消...  相似文献   

20.
走向极端的文化规范——浅析未庄、鲁镇文化的稳定性○赵士林彭红作为一个伟大的中国思想革命先驱,鲁迅所做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属文化传播的范畴。抱着满腔热忱走上文艺救国道路的鲁迅,对广大中国民众的“国民性”异常关注,但是,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