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则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对具体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说明他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论述是尽善尽美的,这些规则无论是命名还是内涵都值得重新思考,对这些规则的重新思考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李刚 《理论界》2023,(7):49-56
约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了人类意向性观点,从而分析和解构了传统专名理论的表征模式,打破了影响传统专名理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并从主体意向性方面丰富了专名指称理论的意义性。从语用学研究价值而论,塞尔以心灵意向性作为整个言语行为研究的出发点,意向性在言语行为结构中的引入,不仅开辟了语用行为研究的视角,为言语行为的具体分类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也为意向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6.
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也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处理好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塞尔社会哲学基本思想的概述,阐明了:1.塞尔的社会哲学在本质上没有脱离语言哲学的范畴,他对社会实在的说明受益于其早期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实在论,并以这两者为基础。2.塞尔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语言本体论倾向,但其蕴含着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塞尔没有提供一种恰当的实践理论。3.受塞尔启发,作者认为规则相对于语言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因为规则根植于实践;进而在塞尔的基础上把制度事实重新定义为以规则为中心的道义结构。  相似文献   

8.
贾青  王媛 《理论界》2011,(6):82-84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就是做事",要从行动理论的角度研究日常语句。而以言行事行为虽只是言语行为的一个构成要件,但塞尔却认为以言行事行为应该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其在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区分了以言行事行为的几种不同类型,并在以言行事行为形式化表示的基础上指出了语力因素对以言行事行为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特别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塞尔以言语行为为轴心,把语言、社会和心智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雏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现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