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工作》2009,(11):21-21
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落实和民政服务时象的社会需求日益多元,民政工作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民政服务能力,成为当前民政系统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2009,(13):30-30
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落实和民政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日益多元,民政工作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民政服务能力,成为当前民政系统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2009,(9):41-41
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落实和民政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日益多元,民政工作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民政服务能力,成为当前民政系统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落实和民政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日益多元,民政工作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民政服务能力,成为当前民政系统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落实和民政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日益多元,民政工作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民政服务能力,成为当前民政系统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民政工作的推进力的基本内涵是民政部门作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履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宗旨的能力,在当前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这种公共服务能力更表现为整合资源的本领。可以说,今天的民政部门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发钱,拜拜年”的政府“善人”,它更多地担当了国家公共福利传送和社会政策实施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根本性质在于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广大民众解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奋发有为。为此,民政工作者(以下简称“民政人”)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切实发挥民政工作维护  相似文献   

8.
正一是精心绘制一张具有民政工作特色的民政亲民地图,地图详细绘有全县2 1 2个村(居)委会、1985个村(居)民小组的具体位置,记载着全县3.51万余名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对象、五保对象、孤儿等民政服务对象的详细信息,对每位民政对象进行编号和加注,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适时更新公示服务对象。还将民政亲民地图设成二维码,民政干部只要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责任意味着政治领导者份内应做之事和没有做好份内之事所应受的谴责和惩罚。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力依然存在异化的可能,这就要求作为权力行使者的政治责任主体对人民负责,由人民评价他们履行政治责任的情况,并决定他们是否应当受到惩罚。政治领导者能否践履政治责任关系到人民对政治权力的认同,进而影响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和谐状况。进一步讲,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政治责任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现实政治中,政治责任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现象。政治责任主体不明确,党政干部责任、集体和个人责任、正副职之间的责任、不同层级之间的责任不清楚;政治责任评价主体不明确,政治责任评价主体单一,人大、媒体作用颇微,社会团体依然没有成为对党政干部和人大代表履行政治责任情况的真正评价主体,同体责任追究代替了异体责任追究;政治责任追究程序不清晰,特别是宪法、法律关于人大对政治责任主体的追究程序难以启动。这些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声音。政治责任建设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培养政治领导者的政治责任感,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化政治责任追究机制,这是政治责任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杨平 《社科纵横》2006,21(3):58-59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政法工作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展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6月初,南昌市民政局为加强机关建设,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全市民政系统开展「政务公开、服务社会」活动,向社会推出十二项服务举措。这一活动得到了南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钟家明亲自听取汇报,南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豆罗亲自审定了市民  相似文献   

12.
王斯纲 《社会福利》2011,(12):43-44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上海市救助管理行业员工坚持人性化、专业化、社工化救助服务理念,勇于实践、勤于创新,在践行现代民政核心价值观中开创了形式多样的管理方法,为传统民政救助向现代民政救助转型起到了开拓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背景下民事调解制度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诉讼和仲裁,调解因其具有的主体的民主参与性、高效性、和平性等优势而在化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民事调解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有机整体,法院调解中仍存在着调审合一、调解的强制性色彩过于浓重等突出弊端;人民调解中存在着诸如调解过程随意、调解协议效力不够明确等问题,这些缺陷使得民事调解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当对已有的调解制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完善现行人民调解制度。扩大人民调解的概念,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强人民调解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明确人民调解的效力,作好与诉讼的衔接。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型非讼调解制度。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法院调解制度,强化调解的自愿性原则,严格实行审前调解和调审分离,实行调解不公开原则。使民事调解制度成为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结构调整的特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促使制度创新,创造群体性事件软着陆的有效机制,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是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福友 《求是学刊》2007,34(3):82-88
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发生了改变,不但面临着更广泛的风险,而且经济生活不再成为生活的全部,体现一种多元的价值追求。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思想理论创新,而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回应,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侵权行为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之相适应,侵权行为法需要进行理念的转变,以满足调整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理念转变主要表现为,从行为归责转向“不利益”资源的配置;从裁判规范转向行为规范;从救济人转向关心人。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政法制建设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既是民政适应新形势 ,有效发挥职能 ,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深化民政工作改革 ,发展民政事业的内在需要。笔者认为 ,民政依法行政须“六要” :一是意识要强。 要执好法 ,必须具有较强的执法意识。不要一提到行政执法 ,就单纯认为是公、检、法、司部门的事 ,觉得民政部门就是顶烈日、冒酷暑、踏积雪、访贫问苦 ,过节为军烈属发发钱、送送画 ,整天和那些最可爱的、最可怜的人打交道 ,行善积德做好事 ,没啥法可执行的。一方面要认识到依法行政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 ,…  相似文献   

17.
“民政”之说,由来已久,其为政府部门名称也历经数代,这方面的考究时常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政工作范围多次变化,关于“民政”定义的理论研究也曾是不少专家学者的案头课题。民政工作多元庞杂的特点,使其内涵与名称之间的联系不如“公安”、“商业”、“财政”等直观明了。结果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政工作内容与名称之间没有多少联系的误解。笔者以为,“民政”称谓本身,至少含有两义,一是“民众之政”,一是“为民之政”,俱与我们现行的民政工作的性质和民政部门的职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各个高等院校也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将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就业可选择范围明显扩大,能够有效减少就业压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能够与学生深入交流,是“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一员。如何使高等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让其更好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进行指导,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每个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该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的现状,提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县区民政部门的特点:一是最接近基层,既要充当“二传手”,做好落实民政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又要担任“主攻手”,直接从事基层民政工作,面对面地与人和事打交道。二是编制人员少,业务工作“分工不分家”,科、股、室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尽而形成了“一室多股”、“一人多岗”、“一头多项”的工作格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矫正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于2004年9月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刑相对应的行刑执行方式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它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社区矫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矫正是一种人性化的行刑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营建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社会氛围.然而,社区矫正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面临着相关法律缺乏、执行主体不明确、社会认同度不高及专业队伍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明确社区矫正主体、加大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及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以此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