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学是关于现代性的科学,“现代社会向何处去”是社会学始终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社会学自创立之日起便以重建社会为己任,以社会秩序达成为根本追求,因此,社会学理论实质是社会建设理论。如果把因现代性的发端与扩展而兴起的社会建设理论称为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那么就可以把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或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称为后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建设性与反思性是社会建设理论的双重品格,一直贯穿在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钰  张襄誉 《社会》2002,(10):40-44
“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 ,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 ,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 ,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 ,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  相似文献   

3.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以其结构化理论为基础的,而贯穿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理论的思想主线,就是吉登斯经常提到的"反思性"的思想.在结构化理论中,反思性思想隐藏在作为结构化理论逻辑中介的"实践"概念当中,促使结构化理论中的微观与宏观框架以一种相互交融的方式绵延地向前展开.而在他的现代性理论中,"反思性"思想以"全球化"的逐渐扩展为前提和背景,由"个体反思性"发展到"社会反思性","现代性"随之由"简单现代性"发展为"激进现代性",而高度的"反思性"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去传统化"和未来的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4.
田鹏颖 《求是学刊》2007,34(1):46-52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对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现代性的根据和基础是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现代性一经形成,又规范、制约着现代化运动朝着“现代”的方向去演进。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已经从关于现代性的事实判断转向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这正是“现代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关注现代性的正面功能,而忽视现代性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难以持续,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后现代性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现代性之外的某种力量使然,而是现代性内在的超越本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自我否定,而是现代性的自我完善、补充与提升。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看,解决这两种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漆思  赵玫 《学习与探索》2007,1(6):37-41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独特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现代性出现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需要从现代性矛盾的哲学理念批判深入拓展到现代化的历史批判视阈。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与现代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入手,以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中间型社会为框架,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而获取现代性的过程,而以社会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产业化、文化的世俗化及现代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的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结晶。现代性的诱惑、挑战、压力及人所具有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本性,使现代化既带来文明和进步,又孕育着危机和动乱。因此,既要向现代性挺进,又要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就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建制,深刻地蕴涵在现代性之中,成为现代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内在因素,成为现代社会的反思性前提和表现。但是,毋庸讳言,现代社会科学无论就其专业化的体制,还是就其方法论的范式和观念来说,都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对社会科学进行元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反思、批判和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现代性的矛盾就是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抵牾冲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必要的层面.现代性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现代性文化的构建成为可能.技术、社会和政治的支配性逻辑驱动了现代性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最后,文章从边陲及中心二元范式出发,阐述了现代性文化认同中的困境与矛盾,剖析了全球视野内现代性文化认同过程的模式及其内在支配动力.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育林 《探求》2005,42(2):72-75
人的现代化就是人获得现代性和人的本质的确证的过程。现代性自身并不必然就是正确性、真理性。因此,人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培养人的现代性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现代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付洪泉 《求是学刊》2007,34(5):16-20
由于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对现代性的讨论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话语、美学话语、哲学话语等话语形式,虽然他对美学现代性持一定的认同态度,但是其对现代性的考察仍然固守在主体理性的维度上,通过改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挽救现代社会的规范形式。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三种话语形式的区分,及其从主体理性出发对现代社会规范形式的挽救中,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决定了现代性研究不能采取"本质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方法,而应采取"视角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由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本文把对性别变迁的探讨置于现代性这一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尝试将现代性与性别再定义这一社会主题勾连起来,在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男女性别的传统涵义也在现代性的动力下开始重构,男女社会性别差异逐步消解;在女性主义浪潮和世界民主化这两大事件的推动下,性别再定义有了具体的内容,男女平等获得长足的发展,伴随这这一进步趋势,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也遭遇许多困境。文章最后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以及性别差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快速消解对未来男女平等影响的思考中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各种文化理想、文化冲突中的一种选择与整合 ,其现代性也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总体的比较中确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时间上大体上一致 ,但并不是遵循同一逻辑理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剧烈的冲突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文学 ,它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却又变动不居 ,其稳定与秩序充满张力 ,因而具有创造的活力和繁荣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虹 《社会》2008,28(2):20-20
代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作为社会事实的“代”或“代际关系”所以会成为问题,和社会学一样,与工业社会或现代性的出现有关——或者干脆说,代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进一步,20世纪代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一样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体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全球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近代以来代问题的出现与加剧的探讨,指出代沟的出现或代际认同的消解,本身就是现代性或全球化的产儿。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过程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标准在发生着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要把不同地方的艺术放在一起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符号表意传统,这种传统会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传统还会回潮,会以某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去并展现出来,不断以新的形式活在当代。人是传统的承载体,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进步”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因而,现代化是复数的。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它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寻求和生成自身的现代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也是复数的,不存在单一的现代性。当代社会正在出现一种区别于“后现代性”的“当代性”,它意味着许多重要理论的突破和重要传统的复归,人们可以通过它“回到未来”。  相似文献   

16.
山小琪 《唐都学刊》2005,21(3):79-81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标识着与传统社会的断裂,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控体系;现代性所引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而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激进卷入的四种社会运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吉登斯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凌静 《社会》2018,38(5):1-40
对现代个体生存体验的关注是齐美尔现代性思考的重要特征。随着货币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日益繁荣,货币逐渐将其自身的品格渗透到现代人的心理层面,影响现代个体行为,塑造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可以说,货币成为“货币”的过程,就是现代人获得其现代体验的过程。都市体验是最为典型的现代性体验,都市人是“忧郁的栖居者”,厌腻态度构成了现代人“忧郁”的内核。而在冒险体验与陌生体验中,蕴藏着现代个体保持独特个性、对抗货币逻辑的可能。通过“货币”,齐美尔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终极价值的问题--在看似碎片化的现代性体验与人类的总体存在方式之间,齐美尔提供了一条经由“货币”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South Korea has experienced “compresse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characterized by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with other distinctive features. Thi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auses some scholars to view the country as a site for a new modernity, following the Western prototype. Concerning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emerging modernity in South Korea,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insights: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the country is now experiencing a Western type of modernity, and others refute this, saying that it has not at all been moderniz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s and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from a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modernization. It considers the origins,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modernization mainly in terms of democracy,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 We assume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sites and form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ld, and that South Korea would be a good candidate to examine for non-Western modernity. Yet 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the country’s modernity has been distorted and unbalan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y. Historically, South Korea has progressed through traditional unmodernity, colonial undermodernity, and Western modernity. A clear examination of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reveals to no small degree the complex nature of modernity, in that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coexist in the present time. We conclude that South Korean modernity is an incomplete project still in prog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