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在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下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本文构建了由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维、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维、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维及人力资源贡献能力维组成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42个国家进行排名,结果显示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仅排在第33位。通过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要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为突破口,以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作保证。以此作为基点,进而选择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路径,对于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贸易大国、贸易强国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贸易分工、国际贸易范围、国际贸易主体、科技进步、外贸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必将成为贸易大国,进而日益成为贸易强国。目前,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与贸易强国间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我国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外贸战略,转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辛梦园(以下简称辛):沈老师,您最初是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现在好像专注于中国外贸问题研究,这一转变是何种原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已变得日益复杂化,请问沈老师您目前关注的中国对外贸易有哪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日、德等制造强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一直都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前沿技术是这些国家保持制造业优势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元素。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在一些先进制造领域存在严重的技术约束,这些技术一直是影响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严重桎梏,未来必须要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要取得前沿技术的突破,中国要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建设技术创新文化;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打牢技术研发基础;要围绕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前沿核心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5.
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大国小农”建设现代农业强国不仅在实践层面少有先例,在理论层面也缺乏逻辑自洽的共识。我国的基础制度、大国特征、小农农情和文化底蕴,决定现代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明显不同的价值目标、实现路径和推进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既要克服小农模式固有的普遍性缺陷,还面临我国特殊国情农情的矛盾张力和不利因素制约。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强国道路,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农情的具体性和特定性,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依托双层经营体制,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统筹国内建设和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农业产出能力、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导向、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强国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基点。中国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人口总量大、资源约束紧、地域空间广、不确定性大、小农主体弱等基本国情,结合新的安全观,保证供给、化解约束、强化功能、激活动能、规避风险。建设农业强国应以“安全最大化”为总体目标定位,以供给安全、绿色集约、多功能性、韧性建设、社会化服务等为战略导向。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使粮食安全“稳起来”;提升可持续能力,使农业生产方式“绿起来”;增强产业功能,使农业产业链条“壮起来”;提升抗逆韧性,使农业抗风险能力“足起来”;激发主体活力,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融起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的发布,我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战略目标愈加明确.我国人力资源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开发潜力、提升空间和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施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仍面临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挑战之严峻需引起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特殊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有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通过发挥组织动员作用打造农业强国产业体系,发挥制度牵引作用确保农业强国建设方向,发挥文化建设作用丰富农业强国文化内涵等。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动力低下、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提升共同富裕带动效果、强化文化功能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物质保障力、主体支撑力、价值驱动力和文化影响力,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12.
要全面开创行政体制改革新局面,应科学认识改革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难点,为此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保持适度规模政府,适应国家善治需要;改革政府纵向结构,构建三级政府体制;改革财税体制,重建中央与地方关系。使行政体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剑  张鹏 《北方论丛》2003,(6):98-104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以贸易政策的啭移利润”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支点,通过支持和限制性措施来扶持一国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其竞争力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在国际贸易领域可资利用的政策资源发生了变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综述西方行政改革主要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运用行政生态原理 ,分析中西方行政环境的相同和相异 ,指出中国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分类指导不够明显、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联系实际,增强实效;创新思维,改进方式;区分对象,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与统计口径有极大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制造业大国及货物贸易大国在文化领域的自然延伸。衡量国际文化贸易大国的维度不应局限于统计层面的规模和体量,合理优化的国际文化贸易结构将直接决定“大国”的高度和水平。关注多元的国际文化贸易动因,客观把握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以及贸易利益的获得更为重要。将中国由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建设成为文化经济强国,需要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从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的供给能力转变,促进从文化产品主导向文化服务主导的结构转变,持续加强从传统文化行业向高新特文化行业的升级转型,全面实施以参与全球分工为基础的文化要素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中国已进入到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定义为,2020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从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大国到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强国。首先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基于国际贸易规则(如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贸易体制;其次是主动参与更加开放、更加竞争的全球贸易来扩大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福利。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中国将更加自信地、更加成熟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史家一般认为近代小说革命始于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但实际揭开近代小说革命序幕的是傅兰雅,他倡导祛弊救国的"新趣小说",得到了部分作家的认同和响应,产生了一些较好的作品,近代小说的变化和繁荣始于他发表征求"新趣小说"的光绪二十一年.改良派基于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不满足于改变事,更注重改造人,希望造就具有现代国民素质的"新民",为此提倡"新小说",于1902年发起"小说界革命",并得到积极的响应,理论主张和创作均形成了气候.新小说所蕴含的民主、科学、自由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关注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身教"相结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