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思运 《阴山学刊》2001,14(2):37-40
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女性一直被笼罩在男权话语的阴影之中。已经觉醒的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开始对男性为女性设立的花草隐喻和神女峰意象予以改写,对象征男权的“天空”意象予以反叛,对性别专制的“家庭”意象予以拆解,以期完成对男权话语的突围。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小说叙事中,男性作为行动元对女性角色有着强烈的催化和显现功能,女性作为行动元对男性角色有着明显的统摄功能;与此同时,人物的心理意绪支配着故事的发展,颠覆着小说情节的有序性,并建立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意指世界,从而使其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反讽结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4.
《男孩和女孩》是艾丽丝·门罗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三组对立结构,即空间对立、分工对立和功能对立,展现了叙述者从反叛到妥协的女性性别意识发展历程.叙述者反叛女性身份的失败,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改造和压迫,揭示了加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定义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风云90年,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的语言哲学转向语境中,西西和黄碧云谋求建构女性的自我赋权话语:一是重塑语言,巧用命名权,破除污名;二是反叛传统的父系书面语言体系,创造口述史叙事体,建构女性集体叙事权威;三是改写父系历史故事,反叛传统父系文学批评的偏见,自我赋权,体现出后经典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中国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6.
蒋业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199-201
张爱玲不仅将边缘意义的女性群体带进了文本的中心舞台,而且其文本也同时成为了女性表现其欲望、身份、语言和文化的剧场,张爱玲文本的女性话语是如何突破父权制男性"逻各斯"中心得以言说的.其写作策略是在其文本中建构反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情节模式,从而在话语层面上造成审美阻距,其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因迥异于传统而陌生化,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求知欲,因而得以认知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7.
残雪在其小说中站在女性之立场,运用独特的叙事话语,打破传统男性的叙事模式,从而解构了男性高大、威猛之形象,肯定了女性意识。而残雪义无反顾地摧毁传统的女性形象,则可视为对男权意识的曲折反叛和对女性意识的巧妙张扬。  相似文献   

8.
"侠"是一种具有崇高伦理价值的文化原型,女侠传奇出现在封建性男权中心社会与文化更趋巩固的唐朝,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女性意识,改写了男权文化下女性卑弱的地位,然而,从女性主义维度审视和观照女侠文本,发现其实质仍是男性尚美遣兴、嗜奇猎艳的叙事文本.侠性遮蔽、剥夺了女性丰富多样的生命需求,使其成为满足男性心理需求、人格倾向、没有任何自我真实主体意识的"空洞能指".在男权视阈下,女侠呈现出形象的概念化、命运的模式化和行为的陌生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电视剧中一般主要有父亲、丈夫、儿子和情人等四种男性角色。通过对大量家庭伦理剧电视文本中四种男性角色的分析,说明家庭伦理剧通过家庭叙事强化迷人的父权制,鼓励电视观众发挥已有的性属成见建构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角色逐渐获得反叛的解放形象,男性气质新的意义逐渐被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性普遍兼顾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两种性别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女性为摆脱双重角色的压力,倾向于放弃职业角色,选择“回家”。这体现了现代女性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但也有一种声音主张通过政策引导妇女“回家”,这是男性社会的一种怀旧情结。这两种性质的态度都反映出,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协调发展是女性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旧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家庭角色的考察,说明在男性神圣的宗法社会中,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女性都是男子的附庸;同时研究了现代社会中国妇女的发展道路及当今妇女整体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探讨了现代女性追求自主、平等的解放途径;说明女性自由平等的取得,最终取决于女性思想观念的解放,也取决于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序曲》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她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老年、青年、幼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女性:琳达的逃避,虚荣浅薄的贝莉尔,无奈的费尔菲尔德夫人,反叛的凯赛娅。她们的内心世界和下意识的反抗都表达了女性对男性所主宰的社会的愤怒和不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折射了曼斯菲尔德探索人生、探索社会的深邃思想内涵,折射了她对男权制社会下女性的同情和强烈地反抗男性压迫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胡勤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43-49
将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南船星系列》第二部《异族婚姻》置于乌托邦传统中进行解读,发现她笔下的三区王国是一个女性与男性共享的乌托邦社会,这个社会既不同于男性的乌托邦社会,也与女性主义者的乌托邦有明显的界线.她从三个方面改写了乌托邦传统:女性在乌托邦社会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力;军队、权力、"正义"等男性所崇尚的理念全部遭到放逐;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她们是思想者、反叛者.但是她通过女王艾伊思的遭遇揭示了乌托邦社会存在的弊端如对思想、情感等的钳制,对异己分子的排斥和打压.她认为只有打破封闭的文化,实现文化互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中两性躯体符号的意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写作离不开两性躯体形象。从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躯体符号的所指、女性躯体被商品化的根 源,以及男性躯体符号相应地被改写等方面可见作家对男性话语的独特解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赵迎 《东岳论丛》2012,33(5):31-34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福柯思想理论为基础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从自我监视、规训、惩罚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巴塞尔姆改写自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从而探讨后现代女性主义视阈下女性身体与男性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社会男性的专利,登第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科举背后的女性却被忽视。在士子们及第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元杂剧中描写了许多女性与科举的情节,如母亲的精心教育,准岳母逼迫未来女婿上京赶考而高中,妻子支持丈夫进京赶考而带来的相思之痛,以及为了科举而被士子遗弃的女孤儿。这些女性的帮助和付出,造就了士子们在科场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男性学者热情参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译介和阐释,积极进行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实践的梳理研究,试与钟雪萍先生商榷,并解决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盲点:女性主义是女性自己的事情,国内男性理论中心反应淡漠.其实.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男性理论家、批评家的努力,男性学者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之所以存在男性不关注女性主义这个盲点,究其原因:其一.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第二性"地位,导致女性形成了男性是不会关注女性主义的误解和偏见;其二,因为存在少数男性误解和抗拒女性主义的现象,女性则以偏概全地得出男性不关注女性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林白在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具有抗拒淹没的革命性意义。这种革命性意义在于她以女性个人化的写作姿态,颠覆了男性写作传统中确立的女性美标准、女性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模式,她对女性之躯的大胆书写,更是对男性写作地有力反抗。  相似文献   

20.
古典叙事一般以男性为权威,不存在女性叙事权威范式.随着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在小说叙事层面越来越主张女性叙述权威的建构.小说《时时刻刻》作为女性叙事话语权建构的典型案例,对女性叙事权威建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研究以《时时刻刻》为例,从叙事声音、自由间接言语及消极情节三方面分析了当代女性叙事建构逻辑,为新时代小说中女性叙事权威的铺陈提供了系统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