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6,(5):119-122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相似文献   

2.
"春秋笔法"是通过遣词用语来表现"褒贬善恶"的一种历史书写方法,故古人对"春秋笔法"特征的概括,历来有"一字以褒贬"之说,旨在强调"春秋笔法"这种语约义丰的修辞特色.《国语》通过历史时间的取舍剪裁、语言措辞上的字斟句酌、史实的详略安排来体现人事的褒贬,所秉承的正是这种史家精神与历史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当代小说<秦腔>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的精神意蕴是相通的:以家庭的兴衰变迁折射时代变化.在叙事手法上是相似的: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在<秦腔>中也有体现.从<红楼梦>对<秦腔>直接深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与当代小说之间并没有古今时代的隔阂,同时当代作家应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文学遗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能量,在吸收和借鉴<红楼梦>的基础上超越红楼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哭态"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统计,探讨了影响作者选择不同"哭态"的因素及"哭态"描写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埃尔斯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等著作中对"矛盾"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现实矛盾"概念,并探讨了其与"逻辑矛盾"的关联.我们认为,埃尔斯特关于"现实矛盾"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他所说的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的一种特殊形态,为分析现实矛盾提供了重要模型.  相似文献   

6.
<左传>第一次将上古原始叙事文体的粗线条记事加以细化,完整地记载一个史实、事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开创了"言事相兼"的叙事文体体式.<左传>的这一叙事特征,其内在成因是对"礼"的记载:作者自觉地将"礼"作为记述历史的中心视点,以事明礼,使<左传>始终参照礼来记事;而"礼"以过程和细节表现其意义,要求记录者对事情的本末和细节特别关注.礼仪的言行相兼及记言明义,使得<左传>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事必兼言的写作手法,由此形成了言事相兼的全新叙事体式.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相似文献   

8.
郑志强 《江汉论坛》2008,(3):97-103
一千多年来,诗经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赋"是<诗经>中的一种"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但这种观点与<诗经>之"赋"的文本实际并不相符.<诗经>中的"赋"首先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存在的,且现存的"赋体诗"达40余首之多.它们在题材上可分为四大类:赋古,赋今,赋事,赋物.在表现艺术上有六大特点:第一, "记叙型"句子以"干细胞"的功能被"克隆"扩展在整篇诗作中;第二,采用了"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三,运用了"全知型"的叙事视角和叙述笔法;第四,人物塑造和情节叙述均采用勾勒、速写笔法;第五,体现了以"表演时间"制导"故事"时空的原则;第六,大量运用虚词、虚词联介、迭词,以作为寄托感情倾向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论杜诗中的“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殷都学刊》2009,30(1):71-75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誊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红楼梦>文本,分析了宝钗、黛玉都是真诚的少女,黛玉表现为"以直为诚"(性灵之真),宝钗表现为"以曲为诚"(理性之真),虽有矛盾,但非对立,虽有误会,更多融合.这是曹雪芹对多姿多彩的人生的肯定:性格尽管差异很大,只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诚",不仅能化解矛盾,而且可以成为知己.<红楼梦>描写钗、黛交好,寄托了作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政治产物,他所提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当今社会中的"社会矛盾"这一概念在实质内涵、解决方法、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正确评价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应从其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合理运用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12.
方志红 《中州学刊》2007,(6):198-201
哈斯宝评点《新译红楼梦》对"真/假"二元对立深层叙述结构的揭示,对"拉来推去"、"一语带过"等叙述笔法的探讨,以及用"史家臧否之法"来思考《新译红楼梦》不可靠叙述模式,蕴涵了丰富的叙事思想,是中国叙事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11)
作为文学批评范畴的"辣"有多重内涵:既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凝练老到而不失之酸腐的创作笔法,也是一种直指人心、透彻淋漓、率直警醒的语言风格,同时"辣"也一直作为一种人物品评用语存在,褒贬之意兼存。"辣"范畴表征着雄健阳刚的文学质素,其生成与作者的才情、经历相关;这种阳刚质素出之以讽刺性文学作品的形式,于时世亦有补偏救弊之功。  相似文献   

14.
王人恩 《东南学术》2006,(2):161-168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或主"南京随园说",或主"北京恭王府说",或主"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或主"大观园在<红楼梦>里说".文章对上述诸说的依据和得失进行了梳理,认为"大观园在<红楼梦>里"一说符合作品实际.  相似文献   

15.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声声慢>中作者无所皈依的心态是传统文化中丧偶女性的特有精神状态,也是文献所说李清照"流荡以终"境况的心理投射;作品中"秋夜梧桐雨"的意象组合来自长期的文化积淀,是用于丧偶者的典型意境,不可能在赵明诚生前使用;具有点题效果的"黑"字,更揭示出作者的孀居身份.这篇作品内容统一,主题明确,没有模糊、矛盾之处,是一个孀妇心态的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16.
亚东版<红楼梦>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始至终都伴随着新红学的进程.标点本是一种新的小说文本,标志着<红楼梦>的新的文本形式的产生,也标志着用现代方法处理小说<红楼梦>文本的开始.胡适在重排<红楼梦>过程中着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永祥同志是"文革"前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先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科院的前身)读研究生,后来展转去了河北社科院.他一直从事辩证法史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矛盾理论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他已出版有<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和<西方同一思想史>两本专著.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碑志文学发展史上,欧阳修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并既有丰富的碑志文创作实践,又有独到的碑志文创作观念。他继承传统的铭文观,认为碑志文的文体职能在于纪德昭烈、传名久远,与史传的文体职能相近,并主张运用史家的叙事笔法创作碑志文以实现碑志文叙事的简要,为后世树立了以史笔为碑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部"四季分明"的小说,四季赓续是透视<红楼梦>艺术结构的极佳角度.<红楼梦>在四季赓续上呈现出"前跳后连"的整体特点,并将<红楼梦>分成"大现园外"和"大观园内"两大部分.四季赓续也是大观园部分在时间跨度上出现"膨胀"现象和<红楼梦>在第八十回戛然而止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钱文"把<韩非子·难一>中有关矛盾律论述的矛盾之说曲解为逻辑悖论是不正确的.逻辑悖论,(从普通思维看来)矛盾是一种逻辑矛盾,它乃是由人们认识上的错误引起的."钱文"认为,逻辑悖论矛盾既非逻辑矛盾,也非辩证矛盾,而是第三种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理性"的产物的矛盾,这也是不正确的.唯有唯物辩证法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逻辑悖论的本质.唯物辩证法需要发展,但决不能用逻辑悖论的矛盾"修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