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诗是一种具有散文化倾向而又不失诗的本质的诗体,是诗歌演化史上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文诗的叙述方式首先应该是诗意散文化,与传统诗歌的叙述方式不同,现代诗及现代散文诗应该是以冷调叙述来代替传统诗歌中的“六义”之首的“赋”的手法,应该是由“平面而立体”,从而展示叙述对象的整体精神。散文诗的叙述物象应该是散文诗作家笔下所叙述的客观事物与内心情结,是诗化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转向之前的小说叙述,无论是文革文学,还是新时期之初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激情叙述的特征,冷叙述体现了语言学转向之后小说在叙述风格方面的语言变异特征。语言学转向前后的小说叙述风格有过修辞策略的调整:激情叙述→冷叙述,分析这种调整,可以彰显冷叙述的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思潮,中国的叙述学(叙事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叙述学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影视、绘画以及法律等诸多领域。电视剧《潜伏》的收视率屡创新高,堪称近年来少有的谍战佳作,其热播引人深思。该剧巧妙地采用了类型融合的叙述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本研究结合叙述学和电影学中的叙述理论,不仅对该剧的叙述语言和叙述视角进行了审美解读,而且从线索、主题、时空、情节和人物等方面对该剧的叙述结构加以阐释和归纳,指出该剧的热播主要归功于幽默睿智的语言,“限知、平视”的视角,“信仰、爱情”交织的主题,详略得当的时空幅度,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等。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叙述问题历来被研究者忽视,这种狭隘的文学观念应予改变.必须将研究的重心从修辞、描写、意境和篇章结构转向叙述,确立叙述在散文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不能仅仅从传统文章学的层面来理解叙述,而应借鉴现代叙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与现代人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相匹配的现代叙述方式.从创作上看,中国现代散文叙述模式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叙述方式从一元到多元:二是呈现型叙述取代概括型叙述;此外还有隐喻性叙述、跳跃断裂式叙述、反讽戏谑叙述等等.这些叙述模式的演变,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不仅给我们某种艺术革命的新启示,而且有可能使散文获得与小说和诗歌平起平坐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叙述转向"之后:广义叙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20多年来,许多领域经历了"叙述转向".从历史学、心理学开始,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叙述转向,甚至经济学、法学、人工智能等"准科学",都开始采用叙述分析作为研究模式.这个转向对当今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人类如何把经验转化成知识,更是关系到人类心灵对自身活动与身份的基本态度.本文认为,当代叙述学应当从当今叙述转向的大局面着手,把视野拓宽到各门类叙述已经取得的成就,着手建立一门广义的理论叙述学.为此,本文试图提出"最简叙述"定义,提出几种根本性的叙述分类方式,并且试图提出无论哪种叙述都遵守的几条原理.  相似文献   

6.
陈剑晖 《学术研究》2007,(12):135-140
传统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单向度叙述,而且近一个世纪来极少变化,这极大地限制了散文这一文体空间的拓展。本文考察了90年代以来散文的创作实际,认为散文的叙述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叙述视角的多元化;二是出现大量隐喻性的叙述;三是跳跃式叙述成为常态;四是反讽刺戏谑式叙述时可见到。文章认为,叙述的拓展和多元化不仅是散文的诗性诉求,也是散文艺术革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祠堂画像最小的叙述形式为"叙述单元",不同的"叙述单元"构成不同的"叙述模块".各叙述模块在叙事意义上既具有独立性又构成联系,形成了"同构"的叙述状态和"连续"的叙事形式,并构成祠堂画像之"叙述整体"即立体叙述空间.祠堂画像各叙述模块既是墓葬主人于叙事意义上的空间延伸,也是墓葬主人于叙事意义上的叙述延展,每一个叙述模块都象征性地表现或展示着墓葬主人具有时间意义的不同的空间存在.祠堂屋顶画像不能简单地以"天上世界"来概括,它是陆地、水中与上天的模糊叙述体.祠堂画像由不同叙述模块所构成的立体叙述空问的构图形式和叙事方式,反映了汉代特定历史时期对生命永恒追求的崇拜和信仰,是这种成熟的崇拜形式和信仰方式的视觉表现和图像再现,相同和类似的视觉表现和图像再现,还存于在汉代以"铭旌"为载体的画面构图上.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叙述视角下涉及到的权势问题,从“权势”这一概念的定义开始谈起,回顾了机构话语环境下的权势问题研究以及叙述权威性研究.叙述分析视角下的叙述、社会权势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同建互构的.机构话语环境下的叙述研究显示了机构权势的不对等对叙述形态以及内容的相互制约作用;叙述权威性问题实则是对语言资源的控制,也是强权者对叙述话语权的控制;以及弱权者对主流话语权的抗争.因此叙述视角下对权势问题仅仅是语义层面上的意义构建,所涉及到的是更广义的文本与社会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二次叙述     
二次叙述主要分为还原式二次叙述,妥协式二次叙述,创造式二次叙述等。任何文本必须经过二次叙述化,才能成为叙述文本,没有接收者的二次叙述化,文本就没有完成叙述的过程。没有了二次叙述,各种文本的文化变异就不可能出现,人类文化就不可能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样式出现。二次叙述对文化的塑形作用,文化的人二次叙述能力的演变,都应当是叙述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叙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初期对西方叙述理论的译介和对中国古典叙述理论的阐释过渡到提出中国叙述问题以及如何构建解决这些问题的叙述理论.构建中国叙述理论的前提是要廓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如构建中国叙述理论的合理性、中国古典叙述与现当代叙述之间的关系、拟构建的中国叙述理论体系与中国古典叙述研究的关系、中国叙述理论与西方叙述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其他领域的叙述,如电影、新闻媒体、绘画、雕塑、法律等.本文提出构建中国叙述学理论要立足于中国叙述这一土壤,不仅要借鉴西方的叙述理论,更要倚重中国已有的叙述理论.  相似文献   

11.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述功能凸显至一枝独秀,不同叙述人称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叙述功能而言,从逻辑上可将叙述人称归于第三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有助于推动第一人称叙述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自国 《江汉论坛》2012,(2):119-123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标志着莫言小说叙述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叙述声音进行历史想象,故事内人物"我父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历史,这既对先辈传奇人生及其意义做出了不同的经验处理,又让抗日故事与爱情故事交错展开,凸显先辈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叙述者"我"的现实与叙述焦点"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建构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身体作为爱恨亲仇各种情感的载体,对于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来说,它是一种指意活动。长期以来,让身体进入写作是文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写作指向身体,意味着文学试图将物质的身体转变成指意的身体,这种文学的身体是通过身体记号的方式来实现其叙述价值的,而身体记号的刻录有赖于一个故事的叙述;同时,身体也是文学叙述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胡宗健 《云梦学刊》2000,(5):55-57,,85,
近10余年小说的发展表现于叙述态势的变化,80年代马原,残雪等开风气之先,格非、陈村等在叙述时间的处理上创新,90年代以来叙述先锋意识虽开始隐若,但表现出极强的个性魅力,具体表现为自由叙述,反讽叙述,非常规叙述等。  相似文献   

15.
吴效刚 《人文杂志》2001,(2):145-149
小说叙述风格是由叙述内容、主体情感和叙述形式综合形成的叙述的个性特征,是作家人格的外化.叙述风格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多样性的特征.叙述风格的类型有再现、理想、象征、写实、游戏、幽默等.  相似文献   

16.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死亡匣子》自出版后围绕它的评论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贬抑多于溢美。本文并不在于要对文本进行二元对立式的优劣评价,而是从叙述层次、意识悖论和叙述伦理来厘清对该小说的认识偏差。小说多叙述层的复杂结构,以及对人物晦暗意识世界的关注增加了小说阅读的难度。小说并没有停滞在现代人存在困境和精神荒原,而是具有伦理叙事的向度,表达了小说家对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集体无意识残忍的批评,以此提升了小说的立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小说以其形式的纷繁丰富了小说这一文学领域,叙述在讲究技巧的现代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通过小说家对于叙述的选择,证明叙述语言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审美关注,并就舍伍德·安德森《林中死亡》分析了叙述语言的隐喻性及其叙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死亡叙述构成了世纪末中国文学的一大奇观。与莫言、余华等的死亡叙述相比,蒋子丹的死亡叙述平淡、温和,不悲不戚,是女性读者阅读。蒋子丹死亡叙述特点的形成,既关乎她悲观进取的生活观,也关乎她乐观开朗的性格,更关乎她对死亡的女性视点与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一个题材的叙述并非客观反映这样简单,至少应包括故事、话语、语境及体验等四个层面的打磨和拿捏,就文本而言,其不仅是一种叙述技术的成果,更是一个世界和生命的再生和创造.于是,叙述者的存在就成为一个前提.本文就叙述话语与故事话语的区别、叙述话语的学理依据以及叙述话语的三种存在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对叙述话语做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