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二度再创作.它体现了欣赏者的综合审美能力.欣赏者应分三个阶段进行书法欣赏,即第一印象、动情入微、详察细品.当代大学生应通过欣赏书家名作,体悟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熏陶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心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书法美学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也是人类从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创造、审美鉴赏对书法艺术美的再创造,从书法艺术内在的审美要素、审美功能、审美特点来阐释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和根源,不同的审美形态以及审美规律,说明书法艺术的再现与表现、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直接与间接、虚与实、动与静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简化汉字 自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推行以来,很快为我国人民所接受。但在近些年的书法作品中,极少见到简化字的“芳容”。这种现象拉开了书法作品与生活的距离,已成为当今书法艺术落后于现实生活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遗憾的是,我国书坛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且稍有呼声,即招来非难,尝试者也往往被同行嗤之以鼻。总之,对简化汉字大有“蔑视”之态,偏见很深。鉴于这一现状,笔者很想为简化汉字鸣放几声不平,因而在此特将一些“偏见”加以归纳,并撰文与之辩争,以为简化汉字在我国书法作品中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华夏和谐颂2006年世界华人新春书画展”颁奖典礼上,宋寿金书法作品“和谐华夏”夺得了特等奖第一名和最具艺术价值人物奖,接着他又获得“纪念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发表6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等多项全国性书法大赛奖。宋寿金作为一名曾任地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0年的现任中共茂名市委副书记,能获得如此多的大奖,其书法艺术之路充满着执着、奋发、创新、辉煌的时代精神风貌。他所付出的汗水和智慧,常人难以想象,其创造性的书法艺术成就值得世人称颂。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而外,具备一点欣赏书法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就书法美的欣赏谈几点粗略的看法.一、书法美的内涵书法美的欣赏,就是书法的欣赏者如何通过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去体会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美的问题.文字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又是构成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古人把前者称为“用笔”后者称为“结构”.除此之外,还(?)两者结合而成的全幅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书法表现出鲜明的“非传统”性质,具体表现在重碑轻帖、重民间书法轻名家书法、重崇高美轻娟秀美、重视觉感受轻心灵内涵、重艺术性轻文字性等方面。究其原因,则在于人们要尽量突出书法艺术的艺术品位与时代特征,并尽量追求书法艺术的表现自我与表现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7.
唐代张怀瓘以其"独闻之听,独见之明"的睿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具有学术制高点水平的概括与把握."无形之相,无声之音"是张怀瓘对书法艺术独特艺术风格的总括,"无形之相"是一种人与物合、意与灵通的"心相";"无声之音"则是书法艺术一种视觉空间形式的节奏和韵律,并且在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与审美中,"心照不宣"也是张怀瓘把握书法艺术的又一蹊径.通过对"无形之相,无声之音"等书法理论的品评,解读张怀瓘书法艺术理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古代书法传播是以现场传播、个人收藏鉴赏以及小规模展示为主。当代书法传播伴随着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法的现场传播方式依然存在,但已经退居次要位置,大规模的书法展览活动和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成为当代书法传播的主流渠道,书法艺术传播模式实现了市场化转型。一方面,书法传播模式转型,为书坛引入了展览竞争机制,推动了书法文本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复兴。另一方面,书法传播模式转型催生书法界重形式、轻内涵的浮躁心态,严重影响当代书法艺术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整体艺术水准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学者在学术上有彪炳千秋的巨大贡献,他们在治学之余,雅好书法,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不过,书法理论界对乾嘉学者的书法艺术却素来没有太多的注意.现对乾嘉学者的书法艺术进行专文探讨,以期引起书界同仁对于乾嘉学者书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王铎书法的崇古观念与艺术风格之矛盾的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礼 《中州学刊》2006,(3):255-258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由于其在政治上的无望和降清时期处于“贰臣”的谩骂中,内心充满了抑郁和矛盾,反映在他书法艺术追求上崇尚复古思想,内心追求魏晋风韵。与书法作品风格面貌的矛盾,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誓言或者说其传达给人的表面的复古心理,与其真实的书法风格面貌产生了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和心理动因,挖掘王铎书法观念与风格的内在矛盾,阐释其心理动因,对于认识评价其书法风格与成就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因为它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作用。 以毛主席手写的《西江月》为例,当我们已经把词背得烂熟了的时候,就感到没有必要再拿着铅印本逐字去读了;但是,对这件书法作品,我们却百读不厌。通幅的章法布局,时而开,时而合,时而疏,时而密;字的书写,时而重笔压去,时而轻笔疾书,重而大者骨肉丰匀,有一字千斤之感;轻而疾者筋骨若丝,有青藤绕树之妙。这一切,造成一种既能刹得住,又能放得开的气势开润的艺术境界。正是这些因素与词的内容化为一体,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对人的精神上、审美趣味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书法艺术并不等于抄书的原因。古往今来的一切优秀书法艺术作品,都具有这样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和书法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界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社会的更替变迁、日新月异;文化的繁荣昌盛,无时无刻不在给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人以一定的影响,为书法艺术活动构筑了一个大环境。我们把来自于客观世界对书法艺术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一切因素所形成的书法氛围,称为书法艺术的环境。可以说,书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书法艺术活动的展开。它可以使书法艺术不断走向辉煌,也可以使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没落,如果没有书法艺术活动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那么,书法这一民族瑰宝也将像恐龙一样永远地…  相似文献   

13.
诗歌、书法两种艺术形式,从其表象看,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在唐代完美地融为一体,共同再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象,诗人取璧生辉、借助书法艺术,展现出丰富壮阔的人生意境.仰仗大唐国力的空前强盛,思想领域活跃开放.本文着意于探讨诗歌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使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读《傅伯言书法作品集》 ,实际上是读傅伯言其人。傅伯言先生乃江西省社联主席、研究员。这位已入天命之年的学者型官员 ,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学的是中国文学 ,大学毕业后 ,相当长一段时间从事教学与教育研究。后从政 ,历任中共宜春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等职。风雨兼程 ,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 ,都不改对文学的偏爱。或读或写 ,并信手挥毫泼墨。不经意间 ,竟积累起颇为丰硕的书法作品。梅兰芳先生在评价自己的表演艺术时 ,有“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的说法。看来 ,众多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书法艺术 ,不也如…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草书的流行使草书书法理论产生.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是草书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品,分别对草书产生的原因、草书的特点、草书的形态美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草书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东汉时期的草书书法理论是书法艺术发展以及书法艺术在汉代步入自觉时代的重要反映,在汉代书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一、书法艺术表现客观事物的美我们首先探讨一下书法艺术表现客观事物的美的问题.绘画和雕塑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美,小说和诗歌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美,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了。而对于书法艺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美的问题,则尚需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证明.千百年前的古人,把书法美的问题说得神乎其神,固然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错误认识,就是在今天,也远非所有的人都对此是坚信不疑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  相似文献   

17.
异曲同工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创造设计了像韵、像法、像意、像态的书法艺术.丰厚的民族艺术积韵,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创新与未来可贵而坚强的肩膀.东西方有识的现代设计艺术家在深层次解读书法艺术美的探秘中不断地寻觅设计艺术创新的启迪.时代必将为设计艺术推向多元化多媒介的广阔天地.书法、绘画艺术也将留下新时代的新脚印.  相似文献   

18.
书法艺术创新,是目前书法界议论得颇为热烈的一个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书法美的本质、书法美的构成、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华与糟粕、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今时代与社会的审美趋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样,才可能得出真正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结论。当然,本文只能仅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刍荛之论,权充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佛教书法.僧人书法是佛教书法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历来对僧人书法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僧人书法精神性的研究和类型化的比较有助于了解佛教与书法之间结合的内在联系,以及佛教美学精神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形式的渗透和影响.首先探讨僧人书法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0.
石华龙 《甘肃社会科学》2012,(2):253-255,257
书法艺术的抒情性是她作为艺术的先决条件,书法家在创作中借助笔墨传达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汉字是书法艺术作品中笔墨所依附的载体,通常具有实用性和释读性.书法欣赏要不要首先去释读?书法家在创作时是否必须把笔墨依附在可识别的汉字上?书法创作能否跳出汉字载体的圈限,成为纯粹的视觉笔墨艺术?这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