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王艮(1483~1541)创立的泰州学派,是晚明有着一定影响的一个学派。其自我教化思想适应了下层群众的文化知识不高的这一特殊群体,因而有"平民学派"的称号。泰州学派的自我教化过程分为"尊德立本"和"日用笃行"两个阶段,既是以"孝悌慈"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继续,又体现了时代要求个体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因而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晚明人文思潮的影响下,泰州王门学派的革新者李贽等人对传统儒家的名教偶像给予新的诠释,提出自由开放的思想理念。这虽为传统儒学所不容,但这种追求人格独立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进步合拍,并与批判摹古文风的公安三袁相呼应,担负起了冲击传统儒学和反对拟古文风的历史责任。嘉靖以后的几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中,公安派追求思辨的“内省”和“领悟”,受泰州诸儒影响很大;汤显祖等临川派人士等也推尊李贽。在学术上,泰州学者的传承有“一代高似一代”的豪侠气概,他们以王心斋为鼻祖,但门人多宗龙溪之现成良知说,泰州之学渐至走入疏狂之境。晚明“禅儒相杂”,禅学与王学互激互荡,这与泰州学派的影响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泰州学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所设定的"泰州学案"未免过于庞杂,实有必要作一番重新厘定的工作.通过这一前提性的基础工作,才有可能对泰州学派的思想特质有一总体上的真切把握.本文主要就赵贞吉和耿定向与泰州学派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无论从师承关系还是从思想特征来看,赵、耿(包括他们的传人)都不能视作泰州学派中人.进而指出黄宗羲在设定"泰州学案"之时,他的设计理念以及标准原则受制于他的明代思想史观;他为了维护阳明学的正统性、纯粹性,不惜把泰州学案拼凑成了一个儒释混杂、异端百出的"大杂烩".其结果则有可能使得王艮-罗汝芳一系的思想传承及其泰州学的精神特质反而晦而不彰.最后对于应当注意并加以集中研究的泰州学派的思想人物,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服务正进入大发展的时间窗口期。全民基本社会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群,它关系到社会政策目标的实现。全民基本社会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从属属性是营利性。当前我国基本社会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城乡居民可得性差等问题,应采用准市场化来解决基本社会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运用多元筹资机制来解决基本社会服务可得性差的问题。从服务供给视角,今后我国全民基本社会服务发展取向为:建立服务清单,健全服务的标准体系,健全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注重信息技术在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陈强 《理论与现代化》2014,(1):F0003-F0003
<正>宣朝庆教授的著作——《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中华书局2010年版),通过分析泰州学派的乡村建设运动,探讨了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运动轨迹。本书以泰州学派为例,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运行结构和社会运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地方性共同体是以何种方式应对政府权力机关。本书以社会学和历史学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江苏社会科学》2020,(2):128-136+243
究极而言,泰州学派思想最主要的宗旨,莫过于其从"心本"走向"身本",以一种身的挺立,标志着中国哲学从"理学"向"后理学"思潮的根本性、战略性转移。正是基于以身为本思想,泰州学派才有对个体存在的发现、对利益原则的肯定、对解构思潮的开创、对情本主义的彰显、对超越理论的发明、对儒侠精神的弘扬。因此,以身为本思想,不仅使泰州学派代表了对唯心主义、唯识主义的理学的物极必反的反动,而且使泰州学派开面目一新的中国现代思潮的真正先声。以至于可以说,若没有这种以身为本思想,也就没有内源性的中国的现代思潮。中国现代几乎各种思潮都可以在这种以身为本思想中找到其本土的来源,找到其连接古今的思想之桥。  相似文献   

7.
任飞 《南方论刊》2012,(9):94-96
泰州学派产生并兴起于明代中晚期,主要特色集中于其所具有的平民性、世俗性的教化思想.从理论来源而言,泰州学派的教化思想直承王阳明的“良知说”,“心即理”.这一特征使得泰州学派士人不能脱离传统儒家学人的使命,在其实践性有带有儒家学人的标准气息.  相似文献   

8.
社会正义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那么,社会正义实现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传统。中国人特殊主义的正义观、漠视规则和重视人情的习惯,制约了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和“法治”秩序的构建,唯有从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程序正义观念、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和增进社会资本入手,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常新 《船山学刊》2022,(3):27-40
泰州学派是阳明之后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在阳明生前逝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泰州学派成员地域分布广泛,学术思想驳杂,与“名教”所认同的“中行”相悖,自明晚期以来就受到理学内部的批判。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泰州学派的学派归属问题存在分歧,另外由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研究者往往将泰州学派视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是与传统社会相决裂的“革命者”。但泰州学派并非理学的反叛者,而是理学内部对自身诸多弊端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0.
11.
王南湜 《河北学刊》2002,22(4):11-15
可以把马克思的社会转型理论加以推广 ,用来说明全球化过程。这一理论认为 ,在民族国家范围内 ,市场经济的兴起导致人们的社会关系从直接依赖类型向间接依赖类型的转变 ,并导致能提供统一的法律秩序和采取民主政治形式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把上述社会转型理论推广到全球社会范围内 ,就可以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 ,而这最终将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统一的法律秩序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当然 ,达到这一点可能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2.
陈亚军 《文史哲》2006,4(6):126-132
杜威米德的心灵概念的产生,有着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观的哲学背景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科学背景。在笛卡儿的世界图画中,心灵和世界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没有发生学的问题。而在杜威那里,心灵是从世界中演变出来的,由此心灵具有发生学的自然维度。在米德那里,心灵的问世和语言密不可分,心灵的本质是社会交往过程在个体中的内化,这种内化借助语言得以完成,并随着社会交往的变化,心灵也在不断变化。由此表明,心灵具有发生学的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社会的代际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锋  陈光 《江淮论坛》2005,(2):83-85
本文把代际特征的研究置于网络社会这一现实背景下,就代际数字鸿沟、代际知沟及知识反哺等特征作了初步探讨,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方社会的变迁: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西方社会经历了从古代、近代的整体主义到现代、当代的个人主义的变迁的历史进程.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着个人主义的严重危机及其社会后果,解决危机的最终出路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社会的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思想世界中,对物首要的态度不是追问“物之为物”,而是关注如何“成物”;强调以自身参与到物的生成中去,成己以成物,遂使物成为“事”,使万物一体;强调以“味”、“感”方式进入物之中,发展出不同于“看”的通达事物之方法论。进入事物之中而使事物退隐的可能性降低,为克服今日世界的数字化、表象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不同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挖掘,确立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可分离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包含的现代化内容,强调了实现现代化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历史目标.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辉煌,即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内在的创造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5,26(2):34-41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从黑格尔的国家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这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重要一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析不再重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 ,以资本逻辑为基础 ,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同资本逻辑的内在同构关系 ,指出只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才能真正地揭示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本质规定。要真正地颠覆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 ,就必须从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是关系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全面小康 ,才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 ,必须正确把握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必须抓住并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城乡统筹发展、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提高 ,以及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等关系农村全面小康能否实现的重点问题 ,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泉民 《江淮论坛》2007,6(4):10-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