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2):137-141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引进西方写实画法,以反对近世文人之末技的"文人画"为起点,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几十年来,颂扬者称赞他的画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批评者指斥他破坏了中国画传统。其实,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只表现在画法层面,绘画的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并不能等同。他写实风格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亦面目迥别,但他的作品主题以托物寓兴的象征表现手法为主,仍是与传统文人画精神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视域下中国绘画批评的现代探寻之路。以中西比较的视角,结合个案考察,在对"中西融合""传统演进"两条路径展开详细探究的基础上对中西绘画美学思想的差异性进行论证。在"中西融合"这条路径的论述中主要以融西方写实表现手法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徐悲鸿、将西方现代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的林风眠等为例;在"传统演进"的论述中则主要考察了提高传统画地位的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画家的实践及其绘画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的现实出发,结合现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实际,阐述了以任伯年为代表的写真写实并融合西方绘画艺术的中国画的道路,论述了现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人画“神形论”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才 《阴山学刊》2002,15(5):42-44
以重神轻形为核心的神形论成为画坛主流意识后,严重阻碍了对造型的深入研究和精微表达,使传统绘画的造型能力从未进入高层次.与同期西方写实绘画相比,造型能力明显处于劣势.传统画作中,绝少批判现实主义力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写实能力的严重欠缺.  相似文献   

5.
林风眠是中国画革新的一代宗师。他穷其一生探索与实践通过借鉴现代艺术的理念和风格革新中国画,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画现代革新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戏曲人物是林风眠中后期绘画的重要题材,是他全部的艺术创作中非常有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戏曲人物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形象,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采用多元化的现代造型观念和立体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中国戏曲画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6.
中西绘画美学趋向之不同主要体现在:西洋油画重写实,作品以追求幻真和再现自然为其最高境界.所采用的焦点透视符合科学和数理,有助于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形似逼真,色彩浓丽,是西洋油画的特色.中国画运用笔墨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不重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运用,摆脱了焦点透视物理和生理上的局限,增加了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和艺术个性.通过中西绘画美学对比,达到了解、认知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是本文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专业的造型基础训练应该摒弃有缺点的契氏素描,代之以符合中国画特点的结构素描,穿插进行白描、速写、临摹教学  相似文献   

8.
宋晓峰 《人文杂志》2012,(4):184-186
中国当代画坛容纳了中国传统绘画、西方写实绘画、西方现当代绘画,还有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受西方绘画或观点影响的新的中国画形式,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虽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画家,但却很少能够代表当代精神的绘画风格,致使画坛出现很多疑虑,本文从当代画坛的中西交融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剑波  范越 《学术月刊》2020,(12):133-144
晚清民初,中国画在"美术革命"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一些画家学者便主张从传统金石书画中寻找中国画的未来走向。屈子《九歌》题材历来备受画家青睐。民国时期,《九歌图》在刊载、传播与新创上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色彩:一批画家学者借古开今,以报刊、画册出版为阵营普及、传播历代《九歌图》名作;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批画家杂糅中西,对《九歌图》进行再创作,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与艺术定位。历代《九歌图》在民国时期的刊载、传播与再创作,作为一典型个案,也是整个近现代中国画改良运动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论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论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通过探究道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进而探究中国画理和中国画法,揭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哲理,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通行观点认为,写实是图像叙事的重要手段,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在中西艺术史上,写实传统有着自己独立的演进规律,图像叙事也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写实与叙事之间既相互关联而又时常分离.尽管图像的叙事功能向故事画提出了追求逼真的要求,但艺术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时常会被描绘的兴趣所吸引.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丰富的图像叙事,但最生动、逼真的写实努力并不在人物故事画领域而在花鸟画中,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图像叙事与写实程度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画家传奇是以画家艺术创作活动为主线的叙事文本,其核心在于表现艺术家所具有的非凡创造力.本文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画家传奇文本,着重分析从"通神"到"误识"的画家传奇叙事主题的演变,并进而分析山水画领域"以画为真"的评价模式,提出:古代中国画家传奇叙事主题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再现自然万物的不懈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画写实观念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他所建立的美学体系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虽以诗歌审美意象为中心,但诗画一律,其蕴含了古典诗歌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所共同追求的审美旨趣。论析王夫之诗论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神理论"与"象外说"等艺术观点与古代画学之道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其诗学理论的意蕴,也对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为构建现代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绘画理论,所指向的思维观念存在着重"和谐"与重"冲突"的差别。或者可以说,中国画所呈现出的柔美、单纯、含蓄等风格,一定程度地表明追求"和谐",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传统画论的主要思维模式,其根源在于儒、释、道和谐观的影响,并在人物画论、山水画论和文人画论等方面各有不同方面的侧重。  相似文献   

17.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8.
邬建 《中州学刊》2006,(5):292-293
中国画笔法、墨法、结构形式等程式化造型规律,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就是中国画家在对生活长期积累、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创造出的艺术符号。这种符号的个体表现力虽然有限,但其因人而异的排列组合方式却是无限的。对中国画的程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9.
陈洪绶以极强的绘画造型的创造力而迥异于当时的其他艺术家.其“以形度形”、“线线相错”的处理方式得益于他兼容诸类和举一反三的艺术态度,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独特的“看”和“画”的方式——无论其幼时的童真无邪、青年的采十炼一、壮年的提炼修正——是形成强调“形为我所用”的“以形度形”和强调“线为我所用”的“线线相错”的绘画手段和艺术理念的阶梯过程.陈洪绶在一生奋力进阶的过程中,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强调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观性和写意性的.这对当下中国画创作仍然还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倪龙娇 《学术界》2012,(3):123-129,285,286
21世纪的今天,绘画艺术多元化的背景带动了材料语言在当代中国画实验中的拓展,画家力求在中国画语言系统中更加深入地寻找资源,以丰富的手段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开放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语境,更应该使我们在完全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去认知与开拓传统文化.画家要在不断研究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传统重新诠释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