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运动。陕西是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本文考察了西安爆发的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和哥老会领导的起义的全部过程,并对其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价。由于西安在西北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特殊地位,西安起义的成功对陕西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印度法,指的是从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600年)到笈多帝国时代(公元320年到六世纪末)的奴隶制法,同时它也是以维护种姓制度为核心的种姓制法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法。宗教在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占支配地位。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因此古代印度法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婆罗门教法。古代印度法,无论在世界法制史上,还是在宗教史上,都有其特殊地位,在我国的外国法制史和宗教法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又是其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萨满教曾是我国北方诸民族乃至北亚、东北亚一些民族所共祀的原始宗教。在萨满教中古老的天穹观念及诸神造天神话是其精神内核,孕育并影响着萨满教丰富的宗教意识与神事活动,揭示着人类早期发展史上某些重要的文化特征。因此对萨满教天穹观念和神话的探考,对神话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学、民族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国学者有不少著述论及到萨满教拜天观念,对萨满教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对与萨满教天穹观密切相关的天穹神话,尚嫌深入涉猎。本文结合多年来的调  相似文献   

5.
文化战略是一种资源性战略,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是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利益。宗教是印度文化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印度文化战略具有本质影响。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两大类。因之,印度文化战略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体现于形成和实施等各个层面。就当代印度而言,其文化战略的本土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宗教大家庭意识和非暴力意识等特点,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间的"共识",成为印度凝聚国民情结、发展对外关系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中,以饮食、手工艺、节庆、乐舞百戏、体育娱乐、宗教、节日、文学等为代表的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资料具有总量丰富、佚失较多、分布不均、详略及显隐差异大、价值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为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多源性、开放性、历史性,并且具有现实性和可利用性。对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是使隐性文化显性化,关键是要选准载体,即旅游与西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尽可能采用产业化的方式,并且要做到形式与内涵并重。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心理需求及生存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传统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或者探索宗教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一种研究路径),或者探索心理机制对宗教的形成和宗教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研究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第三种研究路径,即采用新近兴起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索人类复杂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主观信仰和精神功能的文化心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应该可以为当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复杂的宗教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谷鹏飞 《唐都学刊》2010,26(4):105-108
西安文学作品形象与西安城市文化形象作为西安都市文化发展的两维,理应具有协调性。然而在现实发展中,二者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悖谬性特征:前者表现为一种古典、颓废的城市艺术景象,后者则呈现为一种现代、时尚的城市艺术肖像。要树立西安"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塑造"陕西文化强省"的品牌,推进西安都市文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从二者的协调性、特别是从西安城市文学的角度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范围看来,文化发展呈现着一些已有文化要素形式化、各种文化一体化和整体观念变革等趋势。一、宗教文化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目前世界上各种宗教信徒有数十亿,宗教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其他许多文化要素无法比拟的,因此,宗教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变化令人注目。可以说,宗教文化是人类山少年向青年转化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在形成和  相似文献   

11.
胡涛 《唐都学刊》2006,22(1):30-33
大雁塔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自唐代以来,就一直有传统的庙会在大慈恩寺内举行。同时这里也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今天,庙会的习俗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对于民俗节场的需求却仍然存在。新修建的大雁塔北广场以大雁塔为核心,结合主题水景、唐风仿古建筑群、万佛灯塔等景观,把人和环境协调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之下,使这里逐渐成为了西安南郊地区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交流场所。大雁塔北广场和以前的雁塔庙会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大量的附近居民参与,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另外,在集会的同时,都穿插有大量的商业活动和少量的宗教活动。大雁塔北广场的存在,增强了当地的可识别性,使当地居民产生了归属感。每当广场喷泉表演开始时,昔日雁塔节场的盛况似乎又浮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04,20(3):10-12
唐代大雁塔是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杨炼、韩东借大雁塔来消解和颠覆诗歌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鲜明的反叛色彩,而后的于坚却对大雁塔顶礼膜拜,从反叛走向回归,使大雁塔成为一种隐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蓉珍  陈西蕊 《唐都学刊》2002,18(3):104-107
陕西省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种类繁多 ,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独具特色 ,旅游业已具一定规模。然而 ,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深度开发还不够 ,整体吸引力不强。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中应突出其特色资源 ,以人文景观为主 ,积极开发自然风景资源 ;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多层次提高旅游整体效益 ,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丁永刚 《唐都学刊》2007,23(5):37-40
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支持。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已成为现代西安人共同思考的热点话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路径阻碍因素,并提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过程中应选择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孙旸 《求是学刊》2012,39(4):127-132
水上勉前期代表作《五号街夕雾楼》和《雁寺》体现了佛教尤其是中国慧能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妓女形象都是作为“佛的化身”登场,用乐观和慈悲使得自我在苦难中得到解脱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男性的救济.而这种把苦难仅仅看做一种存在形式不执拗在其中的精神,便是中国禅宗“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体现.  相似文献   

16.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 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 10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灿烂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北京是世界上著名的古都 ,它融汇着中国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世界多种宗教文化 ,凝聚着中国辉煌的建筑文化艺术 ,体现着古代东方城市完美的文化氛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北京作为古都名城凝聚的宗教文化 :城市与宗教文化 ;宗教符号与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和”的宗教思想对北京文化的影响 ;最后 ,着重研究宗教与北京人文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可以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公务型、商业性、文化型和风光型四种,开发中要避免因利益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同感不够、“古街再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等突出问题,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焦杰  张兰惠 《唐都学刊》2012,28(2):25-30
道教在唐代被奉为国教,先后有十余位公主入道为冠。目前能明确考察出来的公主道观共有七处,分别是太平公主的太平观、金仙公主的金仙观、玉真公主的玉真观、咸宜公主的咸宜观、新昌公主的新昌观、永穆公主的华封观(又名万安观)和华阳公主的宗道观(又名华阳观)。这些公主道观都是由长安的豪宅改建而成,代表了除皇宫以外唐代长安最高的建筑水平和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唐代繁荣而深厚的文化气象。由于这些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它们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也不同,太平观和咸宜观最具开发的可能性,其次是新昌观、华封观和宗道观,金仙观和玉真观开发的困难最大。为了确保开发的效益,公主道观的开发一定与其他旅游资源相配合,一方面要突出宗教的特点,同时也要突出女性文化特色,太平公主的道观最好能和瓦胡同村改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崔琰  赵精兵 《唐都学刊》2007,23(1):61-64
西安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西安旅游资源也面临着空间布局和开发程度的不平衡性、利用方式不当、整体吸引力不高的困惑,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本市旅游业的总收益。对此,应以旅游资源的深度有效开发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个性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