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辉 《河北学刊》2001,21(6):65-68
全球化给民族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 ,其中既有正面影响 ,也有负面效应 ,我们必须抵御具有强烈文学文化殖民倾向的负面效应。这就要加强我们文学的民族性。而要加强民族性 ,就必须强化人民性 ,因为文学的人民性是其民族性的精髓与活力源泉。在全球化语境中 ,走向人民性是文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8,1(2):126-130
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悖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将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发展,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吸收异质文学与先进文化,二是有利于输出自身文学与先进文化,三是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产生新质.但全球化又与先进文化和文学精神相背离,表现在:一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由与民主精神,二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三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基本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文学修养,二是维护文化与文学的生态平衡,三是发展文化与文学产业.  相似文献   

3.
老问题 新语码——也谈全球化语境和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纳 《社会科学研究》2004,1(4):128-131
并非存在着“每个人都在谈论全球化”的事实和必要性 ,中国文学近年来所发生的变化 ,未见得都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由“全球化”引发的“前沿”问题所覆盖的其实是中西文化关系这一百多年来百争不厌的老题目。但是 ,不同于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作家学者对“世界文学”怀有热情的期望 ,在近年来的“全球化”讨论中 ,人们更多地传达出对西方“话语圈套”警惕的态度。这一态度使目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处境微妙 ,如果我们认为中国文学研究还值得做下去 ,那便只有 :管它圈套不圈套 !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王志耕 《中州学刊》2003,1(6):72-75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学--心灵的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颖 《中州学刊》2003,(6):75-77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法 《学术月刊》2012,(5):101-108
西方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虚构,是与现实不同的艺术,体现为诗歌、小说、剧本。这一定义由西方向全球扩张而成为世界性的定义;同时,又在全球化的电子主潮中让文学被边缘化了。但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汇通中,文学实际上最能显示一个文化的特质。如何让文学走出边缘化,而把文化的特质显示出来,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文学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资源把文学定义为语言之美。任何文体,只要有语言之美,就可以成为文学。这一定义不但让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和文学的各种类型,以扩大文学的类型,而且使人们有一种新的眼光去理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文学的品质在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互动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章秀英 《阴山学刊》2004,17(6):61-65
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为方法论考查全球化及其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能更进一步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全球化并不是意味着资本主义化,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胜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和现代性是新国学生成的两大语境.新国学的宏阔视野,使我们在中国学术的大坐标系里,更自觉地对当代地域文学进行价值定位和身份识别,凸显其保护文学湿地的生态意义,激活其文化守成的民族意识.新国学"归宿感"的隐忧与当代地域文学的"家园"之思相契合,而浓重的家园意识注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守望姿态.  相似文献   

14.
李海亭 《兰州学刊》2008,(5):168-170,173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容之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保持文化发展主权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新智慧。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普遍伦理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冲突、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复杂化以及民族意识的弱化给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提出了严峻挑战。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并不会消解,而亟待加强和重塑。其重点在于培养科学理性、增强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确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以及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张新泽  张若甲 《河北学刊》2007,27(2):236-238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全球化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的全方位冲击,概括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对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教育实效的途径与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学或文化的全球化 ,主要是指在世界性的经济交往与交流的带动和影响下 ,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较为广泛的跨国性的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这已经成为世界形态的存在 ,体现为历史的必然性。文学或文化的全球化 ,在时间过程中有从无到有的程度 ,从少到多的程度 ,从交流到合作的程度 ,从被动接受到自觉拿来的程度 ,从接受别国到送去别国的程度。这种种不同的程度 ,就是文学和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限度。而文学或文化全球化问题的提出 ,就是要人在理性上认识这个限制 ,找到克服限度的方法和策略 ,求得用全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和文学来丰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 ,扩大这种文化的共享 ,以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一个复合、多层次的概念,其发展必然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必须对全球化这一客观进程给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加以正确评估和审视.对"政治全球化"语境下政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该语境下民族认同、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辩证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关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既是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经验的总结,又因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十六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与13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贯穿着同一条血脉,即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