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众多的篇章都和狐仙有关。小说既描写了各种不同的狐仙形象,也概括了狐仙的特点。《子不语》中的狐仙形象是社会传统狐仙文化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也是袁枚对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论诗主张独抒性灵,与赵翼、蒋士铨齐名,号称三家。在清代乾嘉诗坛上,理论和创作首推袁枚。他所倡导的性灵说在当时影响最大,其性灵派也是当时诗歌的主要流派。对袁枚的诗歌理论作一番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对袁枚诗论的研究,许多人都持肯定赞扬的态度,认为袁枚的性灵说是一种进步的文艺观,但却把袁枚所说的“情所最先,莫如男女”、“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予最爱言情之作”斥为为宫体艳情诗和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知识分子奢靡淫逸生活作辩护,具有明显的消极意义。我认为这正是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性灵说的根本,也是袁枚对中国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3.
<正> 清代乾隆诗坛泰斗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性灵说诗论缺陷之一是不提诗反映社会人生,只倡言诗写个人之“性情遭遇”(《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小仓山房诗集》有大量这类性灵诗。但是在创作实践上,袁枚却有相当数量的借古喻今或揭露社会弊端的诗篇,其大部分可以纳入讽谕诗范畴。这就以实践补救了他理论上的偏颇。首先应该重视袁枚的咏史诗。他认为:“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史《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色……;一取对仗之巧……。”(《随园诗话》卷14)袁枚当然推崇第一体,借咏史而对社会人生发表看法,间接反映当代社会现  相似文献   

4.
袁枚首先是诗论家,其主要功绩在于“性灵说”理论的建树;袁枚又是“作诗写性灵”(江藩)的诗人,创作实践丰富,有《小仓山房诗集》39卷传世,有道是:“数卷仓山集,先生道性灵,锦心罗万象,妙手通无形。”(《和希斋》)创作理论源于创作实践并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亦印证创作理论。袁枚的“性灵诗”与“性灵说”基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何谓“性灵说”,学术界尚有不同见解,我在《袁枚“性灵说”内涵新探》中曾作如下界说: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在这三块理论基石上又生发出: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独创性并自然天成;作品内容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为主,感情所寄寓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诗歌作品以感发人心,使人产生美感为其主要艺术功能等主张。鉴于此,则须反对束缚性灵的“诗教”说及规唐模宋的拟古“格调说”,亦反对以学问代替性灵、堆砌典故的考据为诗之风气;但诗歌创作又不排除辅以学问与人工。要之,“性灵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创作前提、创作过程,亦包括作品的要求、艺术的功能等。袁枚现存诗四千余首,并非皆符合其“性灵说”主张,因此不能认为都是“性灵诗”。我以为,所谓“性灵诗”应体现出“性灵说”对作品的美学追求:首先是抒写真情实感,表现诗人个性;其次构思新颖、感情所寄寓的艺术形象灵活、新鲜、生动,生趣盎然,显示诗人之“笔性灵”;再次,诗歌语言应自然通俗、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不堆砌典故。上乘的性灵诗当然兼备上述各特色,但由于创作主体所抒写的感情性质的不同或所反映的审美对象的差异,每一首诗的特色也就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写人生感情的性灵诗真性情的特色更突出,写自然景物的性灵诗形象灵活生动、生趣盎然等特色尤明显。  相似文献   

5.
相同的兴趣爱好,使蒲松龄、纪昀、袁枚都选择了文言小说这一文体,但不同的生活经历,尤其是迥异的科举之路,使三人的小说创作心态明显有别: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宣泄孤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源于消遣;袁枚《子不语》的问世出自游戏。  相似文献   

6.
《随园诗话》,[清]袁枚撰。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乾嘉时期著名诗人、诗论家,论诗主张"性灵说",著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等。《随园诗话》二十六卷(其中《诗话》十六卷,《补遗》十卷),近两千则,约三十万字,卷帙之富,影响之大,有清一代,诗话之作,无能出其右者。近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随园诗话》一书,该书是吴兆基、武春华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中之一种,此为选译本,较有特点。笔者阅读时,发现本书在校勘、标点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今就所见,一一指  相似文献   

7.
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诗坛上的一代骚坛主。由他倡导的“性灵说”的诗歌理论在当时备受赞誉。金逸说:“格律何如主性灵,早闻诗论最清真。”(《呈随园夫子》)王飞鸮说:“先生(袁枚)说诗皆发人之所未发。”(《续诗品序》)在乾嘉诗坛上,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的。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正执牛耳,他们大倡封建教化和形式主义文风,严重束缚了诗人们的手脚;力图与之分庭抗礼的浙派诗人,虽小有成就,但由于走宋人的冷  相似文献   

8.
袁枚性灵派在国内正负面影响之大,是清代其他诗歌流派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远达海外,至少在日本产生广泛的反应。当然这主要表现在袁枚、赵翼等少数性灵派代表人物身上。虽然限于各种条件,尚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性灵派在日本的反响。但就笔者所见的资料,及中日学者有关论文中提供的资料,(参见王晓平《江户折衷诗派的论诗诗》,《中国诗学》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竹村则行《袁枚论诗绝句与赖山阳绝句》,《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二期。本文引证日人资料多见此二文,谨表谢意。)ill以梳理阐释,亦可管中窥豹,见袁、…  相似文献   

9.
袁枚(1718——1797)是清代著名诗人,“性灵诗派”的倡导者。在清代乾嘉诗坛上,理论和创作都是最活跃的。袁枚认为诗歌创作主要是抒发“性灵”:“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反对“误把抄书当作诗的拟古主义者,认为只有“解风趣”、“写性灵”的诗人才是天才的诗人。同时,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情  相似文献   

10.
《燕山外史》作者陈球生活的时代 ,性灵文学思潮正风靡天下。从性灵派及其主将袁枚在当时的影响以及陈球的个性、审美情趣来看 ,陈球显然受性灵文学思潮的影响。《燕山外史》在形式上注重创新、用骈文创作等特征 ,在思想上表现出来的尊重情性、非议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以及揭露君主专制政治的黑暗等进步倾向 ,显然与性灵文学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梁结玲 《学术探索》2006,(5):108-111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极富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袁枚诗歌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性灵说曾主文学发展的创作路向。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很多文学家以此为创作进路。在萌芽阶段,性灵说始于老庄虚静说,经阮籍、嵇康自由审美说的嬗变,由南北朝文学家开创了性灵文学的创作先河,至明清,由于提倡性灵说的文学家的努力,性灵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流派。一路走来,性灵说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自南北朝以降,刘勰、钟嵘、谢灵运等人主张性灵说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其表现是强调性灵与性情的统一,提倡性灵与佛教心性论相融合,性灵文学带有浓厚的佛学色彩。这对后来李贽与汤显祖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以及清代袁枚的性灵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强调文学抒写性灵,重视作家表现个性,这是明清浪漫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说到此时独抒性灵如火如荼局面的形成,人们自然会想到李贽、公安派,想到袁枚、赵翼等。诚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或批评史上真正确立最活跃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审美理论形态,是在晚明和清代乾隆年间。但是,任何一种文学思想和理论现象的产生,都有政治、经济等某些社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文学自身思想传统方面的一些作用与影响。本文拟对独抒性灵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想传统作一次正本清源的探寻,沿波讨源,找出其真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袁枚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代美学大师。在他的美学思想中, “情”是一个基本而核心的范畴,在他对于“情”的界定与倡导中,他不仅提出了其重要的 美学主张:“性灵说”,提倡创新与变革,更对当时文坛与诗坛上风行一时的复古主义、门 户之见等保守落后的美学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时至今日,袁枚的这种批判仍不失为一 种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5.
杜桂萍 《晋阳学刊》2008,(3):101-106
杨潮观佚文《邈云草序》和佚诗《登莲性寺白塔联句》于其文艺思想和生平交游而言,乃弥足珍贵的史料;他与袁枚因《子不语》由挚友而龃龉的原因和过程,反映了二人在气质、性格和思想观念诸方面的差异;乾隆三十七年(1772)杨潮观遭吏议落职的原因,极有可能与其涉嫌于邛州知州任上押运皇木私带木料有关。凡此种种,彰显出一位更加真实而鲜活的杨潮观。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17.
黄红日 《兰州学刊》2005,(2):267-269
袁枚是清乾隆时代最大的诗人、最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本文主要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出发,具体论述了袁枚诗论与其他诗论、特别是公安派的性灵说之异同,指出袁枚诗论的四个方面特征: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强烈的诗学叛逆性、高度的思维辩证性和博大的理论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清代性灵派殿军张问陶,其性灵诗既继承了性灵派前辈袁枚性灵诗之精髓,又因身处衰世及独具个性而使其诗作具有新的意蕴与特色。张问陶性灵诗以表现其狂放的个性、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以及抒发伉俪情、手足情、朋友情.还有描写寄寓性情的山本诗为主要内容,显示出沉郁、空灵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袁枚性灵派在近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乾隆盛世的袁枚性灵派,对近代的影响以负面为主。道光以后,由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灵派的一些思想与诗风已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欲图匡正时弊或变法维新的志士仁人,还是反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多对性灵派采取批判排斥的态度。其中虽有少数人出于卫道之目的,但多数人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切中了性灵派末流的一些弊端。但性灵派也有愤世嫉俗、关心社稷民生的一面,对此,近代人们多未认识到,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片面性。而真正理解并汲取性灵派之思想精髓,使之发展升华者,只有龚自珍、黄遵宪等人,惟其寥若晨星,所以更显可贵。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期诗坛袁枚等人倡导的性灵说是以强调人的“情欲”为主要内容、以“生趣”为特征的。这不仅与晚明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也与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李贽的童心说一致。性灵派把诗人看作是领悟宇宙万物与“神”相通的圣者、智者,他们轻视“六经”,重视创作的主观精神,此乃轻视知识的王学传统在文学领域中的折射。“性灵说”的出现是王学在清代诗坛的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