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金文反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恩 《殷都学刊》2013,34(2):74-78
春秋铜器铭文中有反书的共477件,占春秋器总数的30.58%,分布涉及各个器类,时间贯穿春秋早期到晚期,地域分布涉及秦国以外的当时几乎所有诸侯国.有反书的单字共101个,情形分独体字反书、合体字整字反书、合体字部分构件反书、合体字某一构件易置并反书四种情形.春秋金文中的反书无区别意义的功能,是甲骨文系统“正反无别”构形特点的延续.春秋金文反书的数量与功能表明春秋金文文字系统尚有较强的象形性.春秋金文单字反书字频比例与西周金文的比较表明:在象形程度上,春秋金文文字系统与西周金文文字系统无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姚垚 《学术论坛》2001,(3):98-99
"民"字的金文字形,或释为"以锥刺眼",于是将民字的本义解释成"奴隶".本文试图用金文字形,参证以周代的经传文献,来说明"民"的本义并非奴隶.从文字通假的关系来看,民应是萌的本字,后来假借为人民之民.  相似文献   

3.
西周金文处于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铜器铭文中图形文字向方块字体转变,偏旁部首增加并趋于成熟,汉字形体结构日益完善,形声结构迅速增长。对西周金文构形特征的考察能够深入了解文字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探求汉字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体的演化表现为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和定向。《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所收录的春秋金文中,构件未定位的单字共91个,分形声字的形符、声符位置不定;会形或会意字构件位置不定等情形。通过对构件未定位的单字的各异构的频率统计,描写了春秋金文在构件定位方面的特征。在共见于西周金文和春秋金文的单字中,构件不定位的有87个,其整体及异构的字频统计、比较显示:春秋金文文字系统较之西周金文在构件定位方面有所迈进。  相似文献   

5.
汉字由陶文符号和图形发展到成熟的文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文字,但从金文中保存下来的族徽和"集形短句"看,可以推测出在陶文符号、图形与甲骨、金文之间的文字应是与族徽和"集形短句"相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王帅 《学术探索》2015,(1):73-78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探讨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研究及其断代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可以利用类型学原理,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频率较高,文字形体结构有着明显时代特征或者偏旁结构较为复杂的单字,先分类、后分期,以此厘清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的发展规律和进程。此研究不仅是出于古文字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为了进一步服务于西周铜器断代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论古今字     
汉语的一个词,开始用某个字来表示,后来改用另一个字表示,而后来的这个字又是专门为表示这个词而造的,这两个字合称古今字。通假字则不然,它是“本有其字,同音代替”,用来代替的字和本字并存。古今字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1.
苗利娟 《殷都学刊》2011,32(2):27-31
以2009年底已公开发表的商代金文材料为限,商代金文可归纳出字头1343个,可释单字569字。其中,常用字即出现频率在10次及其以上的单字计203字,次常用字即出现频率在2次及其以上至10次的单字计515字,罕见字即出现频率为1次的单字计625字。"父"的出现频率最高,过千次。"亚"的出现频率仅次于"父"。商代金文高频字中无虚词、动词、数词,全为名词,主要是天干和亲属称谓用字。  相似文献   

12.
<正> 铜器铭文,前人称为彝器款识或钟鼎文,现在通称金文。古人在铜器上铸刻文字,最初只是自记其名以表示器物归其所有,所以后人把“金”与“名”合成一个字,称之为“铭”。商周有铭铜器总数五千多件,铭文所包含的单字约3500个,目前已能辨识的字约  相似文献   

13.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6,12(2):158-160
汉代金文历时四百余年,经历了中国文字形态的隶变过程,其中既包括篆书又包括隶书,还包括界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过渡字体。再加上器物材料的特性和制作方式的不同等因素,造成了汉代金文字形写法变化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马晓风 《兰州学刊》2013,(5):172-175
根据两宋金文研究活动、产生的代表作品和取得的成就等,可将宋代金文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发生阶段、发展阶段、兴盛阶段和深入细化阶段。仁宗嘉祐以后开始了对金石器物的广泛搜求和初步的整理研究,代表著作是欧阳修的《集古录》。神宗元丰以后,私人搜求和著录器物仍是金文研究的主要形式,代表著作是李公麟和吕大临的两种《考古图》。进入徽宗朝,官府开始编修金文著作,代表作是官修的《宣和博古图》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初,就现有的材料继续进行编集、著录和考释,使得金文研究走向深入,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发帖》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个大类。它们中间存在两种空隙:字间空隙和词间空隙。字间空隙就是字和字之间的空隙。这是所有文字必须具备的。任何一种文字体系,在视觉上不可能是不能分解的—个图形或者线条集合,它必须分解成可以  相似文献   

16.
角,具有防御、攻击等功能.《说文解字》云:“角,兽角也.……与刀鱼相似.”形似鱼,锋如刀.甲骨文中把角写为“(?)”,金文则做“(?)”.①先有形象的图画,后有象形的文字,角字如同一把锋利、尖锐的刀子.古人在长期的征服大自然的艰难过程中,体察到角兽凶暴、勇猛、善斗.原始民族即恐惧其凶,又敬佩其勇.於是之,对动物的犄角产生一种神秘的,不可名状的敬畏感觉.人类出于实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把自己所崇敬和畏惧的角兽动物做为本氏族的标记,用它来区分和威吓其他氏族,使其降服於本氏族.这种氏族的标记,后来转变成氏族的名称,接着变为氏族祖先的名称,进而最后演变为氏族崇拜图腾的名称②.在我国旧石器时期,九黎族的首领(?)尤则是“兽身人言,吃沙石,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③的禽兽合体怪兽((?)尤则为“(?)”即枭);炎帝则是牛头人身,大概是属于牛图腾氏族的.④这些以角兽为图腾的氏族,勇敢善斗,使人闻而生畏.  相似文献   

17.
从西周金文"华"字的字形来看,甲骨文中的"华"字,象束苇之苣的光华。"华"在甲骨卜辞中主要是指一种祭祀名称,其异体或加意符食、酉、皀,或加注声符"往",可以读为"饷",是一种对祖先的馈食之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束苇形这一字形还可用来表示"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莤",即以此为意符。  相似文献   

18.
商艳涛 《殷都学刊》2013,34(1):94-97
“征”、“伐”是金文中表示征战的两个常见用语,一般通用无别,有时也存在使用范围和形式上的不同.金文中的“征”、“伐”与甲骨文相比也有使用范围的差别,而与先秦文献用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曹兆兰 《学术研究》2002,(7):128-131
金文中有关“女”、“母”的字形 ,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来看 ,应该是先有。由于所写词义太多 ,人们要求在字形上加以区别 ,于是产生了、二形。起初分工并不明确 ,其后发展路径各异  相似文献   

20.
周族先民图腾崇拜考辨——兼说黄帝族、夏族的图腾信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亲属。它“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某个氏族崇拜某一图腾(多数为动物,少数为植物或自然物),即自认是这个图腾的嫡系裔孙,对之诚惶诚恐,顶礼膜拜。这种古老的风习,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中国上古亦如是。杰出的美国民族学家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