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关于“清官”的研究 关于“清官”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相当激烈的学术争鸣与政治争论。50年代末.毛泽东针对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共产党内部出现的徇私枉法等现象,向党内同志提出了学习明代“清官”海瑞的号召,亦即提出了共产党人要发扬对人民负责、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品格以及丢弃曲意逢迎的思想作风等问题。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下,  相似文献   

2.
论清官     
刘绪贻 《学术界》2003,(6):147-149
近些年来 ,我常常在报纸杂志上读到歌颂清官的文章 ,在戏剧、电影、电视中看到赞美清官的演出。每读到这些文章和看到这些演出时 ,虽然感情上会觉得一时痛快 ,但事后仔细思量 ,总感到心中隐隐作痛 ,认为目前炒作清官实在对中国的发展没有好处 ,甚至有负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官是专制政体时代或社会的产物。夏、商、周以来 ,中国的统治者都是受命于天 ,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 (《尚书·周书·泰誓上》)君的统治权既然是天授的 ,照孟子的说法 ,他们是“劳心者治人” ,而下民则是“劳力者治于人”。照韩愈的说法是 :“君者 ,出令者也 …  相似文献   

3.
"清官"考辨     
王曾瑜 《河北学刊》2008,28(2):63-69
本文考证了从循吏、清吏到清官的名词演变,指出古代清官中大多数不仅生活清苦,而且在官场中也大都是蹭蹬不得志,在古代人治和等级授职制下,十官九贪,指望依靠一个或少量清官反贪,不过是痴心妄想。本文着重说明了清官与公仆的区别,强调了贯彻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原则,对于惩治贪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杨健斌 《人文杂志》2001,(5):149-151
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清官情结",实质上是封建臣民文化中政治依附心理的反映,它的存在有碍于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摒弃.消除以"清官意识"为代表的政治依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两三年前 ,随着《上海宝贝》、《糖》等作品陆续出版 ,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批“美女作家”、“新新人类”的“另类写作” ,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她们的作品不仅拥有一定的读者 ,还被国外的好事者译成数种文字 ,广为传播 ;但同时在国内也招来了众多非议 ,有人说她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叛 ,走麦当娜路线 ,以脱衣为本色 ;有人说她们绝对否定理性、崇高 ;也有人说她们是对美国 6 0年代“跨掉的一代”的拙劣而贫困的模仿……今天 ,这股由作者与媒体共同炒起的“新”潮虽然已经退去 ,但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小说"清官"断案模式有两大特征在内容上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由三板块组成.这种"清官"断案模式有四大贡献和四大缺陷.  相似文献   

7.
魏延秋 《晋阳学刊》2003,8(6):82-85
北洋政府前期实行"维持外交",基本因袭晚清在外交路线上的旧传统,奉行"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的外交指导思想,采取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传统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其实质就是一种"妥协"外交.这一外交策略的实行,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根源,对其后的外交政策也有重要影响.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北洋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相似文献   

8.
"公私观"三境界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论题之一 ,公而不私、大公无私是这一辨题的基本结论。可是 ,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差距的 ,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 ,私心、私欲人所难免 ,谋利、逐利或难舍弃。于是千百年来 ,有公有私 ,或公或私 ,何去何从 ,论辩不已。早在先秦时期 ,儒学宗师们就倡导公而不私 ,汉儒则概括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循至 2 0世纪 5 0年代 ,“大公无私”的口号仍然是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准则。时至今日 ,河南临颍县南街村还有这样的标语 :“大公无私是圣人 ;先公后私是贤人 ;公私兼顾是好人 ;先私后公是庸人 ;损公…  相似文献   

9.
"民本"与"人本"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理念;"民本"思想强调的主要是决定国家政权生死存亡,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群体性的民;而"人本"理念尊重的主要是作为普遍意义上个体性的人的价值、利益、权利、尊严等.深入辨析"民本"思想与"人本"精神的异同,是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林彪现象"是文化大革命的恶果,是左倾专制的产物.林彪集团的形成和覆灭,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极左的理论路线的破产.毛泽东晚年关于培养接班人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成功的,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林彪现象"是毛泽东晚年一出悲剧,正确地揭示这出悲剧中所孕含的哲理,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需要,更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12.
东盟"合作安全"问题论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作安全”是冷战后东盟为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和区域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全新的安全模式 ,东盟对这种安全模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东盟内部各国的安全合作以及东盟与区域外部国家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等方面。东盟的“合作安全”模式虽然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就其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盟目前的安全合作还处于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阶段 ,并没有达到为实现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功能合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反全球化"现象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中强  蔡娟 《人文杂志》2002,(2):152-157
当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出现了与之针锋相对的“反全球化”现象 ,而且其本身也全球化了。本文试图就“反全球化”所指为何、所为何来、所反为何、所为何去、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并对如何应对“反全球化”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观在具体发展中是有细微变化的。作为“性具善恶”思想成立基础的“一念心”具有三层含义 :其一 ,“心”与外缘相遇而起动的瞬间。其二 ,无明与法性的相即相待。其三 ,心即实相 ,实相即心。智的“性具善恶”有“法门教化”的含义 ,而其哲学论证则是“三因互具”。湛然谨慎地引入了真如不变随缘的观念 ,在本体论上提出了“一念心性真如”的提法 ,但在论证“无情有性”说时仍然偏于“理体”而未能妥贴地将一念心与真如合为一体。在性具善恶问题上 ,湛然贡献出了两个理论命题 ,即“修性不二”和“染净不二”。湛然引入《起信论》之说却引发了宋代天台宗内部的争论。在“山家”、“山外”之争中 ,知礼提出了“理毒性恶”的思想 ,将佛性具恶的层面提高到了“理体”的高度 ,这是性具善恶思想的极致。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新诗潮的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 70年代末出现的 ,以北岛、多多、顾城等《今天》诗刊周围的诗人们为先驱与主要代表的“朦胧诗”运动 ;第二次浪潮是 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运动 ,韩东等代表的“他们”诗派 ,胡冬、万夏等代表的“莽汉主义”诗派 ,周伦佑、蓝马等代表的“非非主义”诗派 ,另有其他种种大小诗歌流派均可归为“第三代诗”。一、产生的背景在渡过了八十年代最初的头两年之后 ,新时期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已呈现衰退的态势。一方面 ,那些经历了长期苦难生活历程、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积累的“复出”的…  相似文献   

16.
学术评估中的"级差"理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学术研究》2006,3(3):10-13
期刊的等级评价不应简单地移作研究成果水平的评价;影响大小不能简单地用以评定成果的学术含量。为了使学术评估更公平、公正和科学可行,有必要引入级差理念,分析不同学科、不同成果形式的学术难易,统计各学科学者和期刊的数量和发文情况,定出相应的分值和权重,细化量化评估,使之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人的封建观.他们论"封建",遵循概念演化的合理路线--坚持古今义的既因且革,中西义的兼容并包.如此重构再造之新名"封建",其内涵为贵族政治、领主经济,外延指殷周制度,也涵盖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同类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形态的共名.这种封建观较好地实现了概念演化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又初步达成中国传统史学概念与西方史学概念的通约与整合.然而,清民之际的论者,未能全方位考察社会形态,尤其缺乏经济的、社会结构的分析,故其"封建"观在理论上尚显单弱,不足以抗御后来兴起的强势的泛化封建观的挑战,故在20世纪30年代以降,逐渐隐退于主流之外,然其蕴藏的合理精义,值得我辈认真体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构建“世界古代史”精品课程内容体系的概况、基本结构、教材和教辅资料、教学活动等主要教学环节,并对构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清官文化在宋朝的兴起有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宋朝革除五代弊政,建立廉洁的政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而宋朝的法律对私有权的保护和重典治盗贼,也唤起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和对清官的祈求,一些官员也确实以儒家的思想来塑造自己的清官品格.官员队伍中的清廉和腐败从正反两方面刺激民众对清官的盼望,而民间文艺则是清官文化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