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秀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65-69
二战后推行了40多年以遏制全球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内容的遏制战略是美国的全球"总战略",①也是冷战时期美国的核心战略;该战略从1947年正式形成,直到苏联解体后才被放弃。美国当局认为遏制战略取得了成功,即冷战取得了胜利;然而通过考察遏制战略的实质及演变历史我们发现,美国的遏制战略实际上存在着明显的战略缺陷。 相似文献
2.
金卫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5):87-93
冷战期间美国在东亚的遏制战略,是基于全球称霸的地缘政治需要和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以日本取代中国作为亚洲政策的中心,在朝鲜战争、两次台湾海峡危机和越南战争的连续推动下,由一系列美国与东亚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多边条约体系构建而成。它的外延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经台湾和菲律宾,南亚印度支那半岛;它的内涵以“反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包括军事防御、政治安全和经济遏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颜剑英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5-38
美国的布什总统执政以来,美俄关系时有起伏,但遏制战略一直是布什政府对俄政策的主体.布什政府不但把俄罗斯看作"失败国家",而且借助北约东扩、分化独联体、发动"反恐"战争等方式肆意挤压俄罗斯的国际生存空间,从而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南沙群岛问题看美国对华战略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南沙群岛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考察了美国对南沙群岛问题的策略变化过程,并着重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美国对南沙问题的政策变动是美国对华战略变化的微观反映。对此,笔者提出警示:从南沙问题上反映的美国对华战略变化;联华扼苏→接触+遏制→全面遏制中国,给中国的军事、外交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崔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是以对苏联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形态的认识和美国力量有限观念、传统均势外交为基础的,追求在苏联毗邻地区确定以后苏联不得逾越的界限。凯南看重政治、经济手段的作用,但决不排斥军事手段。凯南与杜鲁门主义的分歧属于两种不同的遏制战略论的范畴。凯南与杜鲁门主义在将“遏制主义”作为美国对外政策指导原则,强调经济复兴援助的作用,美国海外义务的不可分割性诸问题上又有共识。在美国遏制战略思想发展史上,凯南关于东南亚在美国亚洲政策中地位的见解,与迪安·艾奇逊提出的“烂苹果论”,同为“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源头。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的影响,最深远的乃是开启了美国在东南亚热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7.
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场既未宣战也未经国会批准的大规模战争。杜鲁门总统违背美国宪法,避过有关法规,未经国会批准而将美国投入战争,开创了总统独自决定战争的先例,对国会和总统的战争决策权力及之后美国的战争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泽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92-96
1969年前后,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美守苏攻态势,美国政府和领导人从国家利益出发迅速改变对华遏制政策,意图利用中国因素抗衡苏联。美国联合中国抗衡苏联的外交政策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9.
陈晓帆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波斯湾地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对美国至关重要。但是作为该地区的大国伊朗和伊拉克却一直与其有着严重的利害冲突,因此两国频频受到美国的制裁。本文试图从分析美国“双重遏制”政策这一角度入手,深入探讨其对两伊关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詹勤彬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9-40
国家利益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反映国家的基本需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由于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结构性矛盾,美国对我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战略就成为必然,致使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是在合作和对抗中摇摆,为此谋合作、避对抗应成为我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和平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刘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95-101
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向来对美国政治具有很大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新右翼开始成规模的“游弋”于美国的政治舞台。冷战之后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宗教右翼势力迅速崛起并与政治右翼合流,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加大。在分析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宏观和微观层面产生的影响基础上,归纳出基督教新右翼影响美国政治决策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徐建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1):108-113
20世纪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在经历池田内阁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到佐藤内阁时期出现突然的降温和滑坡。导致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出现突变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实施改变了日本战后在亚洲的贸易结构,使得中日贸易关系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为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和升级,美国要求实现日美远东战略换肩,这促使日本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加强对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配合。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0-57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美国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影响不容忽视。尽管在历史上某些“帝王式总统”当政时期 ,国会因其自身运作机制的特点在对外决策中居于次要决策地位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众外交的影响以及内政与外交的交融 ,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不仅得到显著提升 ,而且还逐渐显现出成为掌控美国外交的“锚与舵”的发展趋势。结合美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 ,分析国会在外交领域日益凸显的作用 ,我国对美国国会的工作应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加洞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5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戴锋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4):113-124
在美国和西方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非政府组织不仅在社会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在对外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非政府组织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种类齐全、运作成熟,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和美国对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密切。除传统辅助对外援助外,美国非政府组织近年来越来越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颜色革命中,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多样的实践经验。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更应高度警惕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文化和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防范对我国形成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6.
"离岸平衡手"与遏制中国--兼论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下的西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进攻性现实主义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导理念.这一理念在9·11事件后促使美国政府出台了"先发制人"战略.在"反恐"成为其国家安全战略主要目标的前提下,美国在东亚实施了以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遏制潜在对手-中国的新安全战略.目前,小布什政府利用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钳制中国的对华政策正是"软""硬"遏制战略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7.
孙天旭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96-99
国内政治的运作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长期领跑的美国,其对外政策备受关注。通过分析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对尼加拉瓜干涉这一政策的国内因素,阐述国内政治的运作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和推行的影响,并概述一国制定外交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钱国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13-15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三根支柱"之间相互冲突;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之间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19.
杨光斌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主要利用国家中心途径打开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过程中的“黑箱”。冷战结束使对华政策共识的基础不复存在,总统和国会处于冲突与合作并存状态。布什总统利用总统的政治优势和政治技能在与国会的冲突中居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遏制了中美关系恶化的趋势;而克林顿总统在第一任内对国会的迁就,导致中美关系出现低谷。借助社会中心途径发现,不同性质的利益集团在不同问题上的力量对比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结果。这一发现对中国政府具有政策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玮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政策是在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基础上,在战后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服务于战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对苏联战略的思想或政策主张,从而影响了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苏战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