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是象数易学的时代。在当时的易学氛围里 ,虽然象数易学得到充分展开 ,但日趋繁琐、牵强的象数易学湮没了《周易》的义理精蕴。王弼针对两汉象数易学流弊 ,一扫汉代象数易学之繁冗 ,提倡义理与思辨 ,建立了以义理为旨归的全新易学观和易学体系。王弼易学带来了易学发展的契机 ,从此 ,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间逐渐建立起了相反相成式的互动格局 ,促进了后世易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船山易学中的象数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象数与《周易》的关联,主要包括象数的相生相倚及其先后关系,即“象生数,数生象”“象可以测数,数可以测象”“象自上昭,数由下积”等;后者指象数与天地或宇宙的关系,主要包括象数与阴阳、道器的联系,其中蕴含着对天地常变、动静、偶然必然等关系的讨论.船山的广义象数论体现了他对天地结构及其状态的认识。准确理解象数内涵及其涉及的理论问题是把握船山思想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韩振华 《兰州学刊》2006,(9):70-71,90
王船山(王夫之)四十多年矢志于《易》,易学修养极高,他的易学思想与其人格美学思想紧密相关。具体来说,船山易学中的身心观建基于“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生命美学意味;其心性观则表现出古代君子进德修业、追求德之大美的强烈意图;船山的人格美学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英雄人格和政治家人格的统一,特别突出刚健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4.
张沛 《兰州学刊》2014,(4):12-17
自清代乾嘉以来,沉寂已久的汉代象数学得以再次勃兴。在此易学学术语境下,李道平明确提出"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的易学观,推尊汉代象数的治《易》之法。为追本溯源,李道平作《易筮遗占》一卷,对《左传》《国语》中的十六则筮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亦对"之八"、"皆八"等三则疑难筮例明抒其见。因汉儒《易》注有赖李鼎祚《周易集解》而留存,李氏又作《纂疏》以疏通、彰明之。其疏文除诠解汉易旧说、考辨字义文意外,又参以己意。其中二百余条"愚案"疏文,充分反映了李道平本人的易学识见。约言之,其"愚案"内容不外发挥汉易、引证字义、阐发义理和兼采宋学四端。总体而言,李氏《纂疏》虽偶有失当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迄今为止,此书仍为学者入门汉易乃至研习易学之锁钥。  相似文献   

5.
论象数易学之正说林忠军之正说,是《周易》象数一个重要内容。象数易学家为了达到以象注易的目的,极力推演《周易》固有之象,“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中有象,象外生象,使易学变成繁琐的象数之学。之正说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中国 《社会科学》2008,(5):120-128
朱熹易学思想影响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易学观,朱熹易学观是对易学总体的反思,它包括易学史观、对易之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思.易学史观包括一对核心概念:本意和言说,它们描述了易学原初状况和后世易学发展的关系.易由"理"、"象数"和"辞"三重层面构成,这是朱熹对易之存在结构的最终认定.以易学史观和对易之存在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朱熹进一步思考并融合了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朱熹易学观为易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意在对船山之情论做一个具体而微的阐释。首先得到讨论的是王船山对情的具体论述,亦即情之本性、独具特色的情感独体论以及情与不善之来源的关系。在此之后,本文力图将此情论置于船山人性论乃至天道论的整体之中来揭示其独特性。最后,本文将试图以船山之理欲关系论作为例证来阐明上所述情论的正当性。船山思想之通达性由此也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9.
刘顺 《兰州学刊》2007,(8):148-150
孔疏象论以象之分层对治王注因意分层而轻象的不足,从而调和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的象论之象具有较强的诗性特征,名词词性上的象概有四指:物象、卦象、义(意)象、大象.《周易》孔疏中所蕴涵的诗学思想同样在其象论中有所展现,即作为诗兴、譬喻、易象相同的象喻思想以及和老庄之道相通的生存美学:"忘(己)象得(大)象".  相似文献   

10.
"象数"与"义理"是易学的两大构成要素,而目前学术界对二者的涵义及其关系剖析较为清晰的文章较为少见,故文章首先分析了"象数"与"义理"各自的涵义,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两层涵义,"义理"主要指易学的文意哲理;然后探讨了"体用"涵义这一对哲学范畴的源流概况;最后力求客观公允地从三个角度定评了"象数"与"义理"的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的易学研究可分为早期和中后期两个大的阶段,早期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及道德哲学》,以新实在论、数理逻辑结合胡煦、焦循的象数易学解读《周易》,阐发了自然哲学和自然主义道德论,力图匡正与补救因高度意识形态化禁锢了人的本性的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后期,面对物质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泛滥,寻求人类的终极关怀,创立道德形而上学,其易学成为这一体系的构成部分。两个时期虽有显著的不同,但寻找道德实践的哲学根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小川晴久先生对船山易学深有造诣,1972年在日本《中国古代研究》(第4期)上发表有《王船山易学——作为周易研究一环》的论文。本文着重从船山实有、主动的道器论、继善成性的人性论、自然生化论的进化史观、面向科学的质测之学眼光、与自然对话的文学世界五个方面,扼要地论述了王夫之的思想,尤其欣赏船山对振兴中华之道的自觉和志向。本刊特择要发表,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3.
我的易学与船山的易学联系与差异并存,而此种差异与联系在本体诠释思想上的整合更应予以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船山的生平及其易学的基本时代背景,阐述了"观"卦的哲学方法与本体含义(对此我曾有专文论述)——我认识"观"卦是基于哲学方法学的认识为易学这个体系如何形成、如何建立找一个经验的、现象学的基础,找一个易学内在的,自觉的方法来说明。其次,对船山易学从整体到部分的本体诠释——船山先写《周易外传》再写《周易内传》,显示出的方法论的观点,就是由大体及于细节。《周易》透露的这个大的宇宙框架怎么建立、如何充实,是从外而内,从大而小的。如此才能够去了解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内涵。再次,在本体易学的层面,本文详细阐述了船山哲学中诸如"道器"、"理气"等一些重要范畴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船山讲,"道之枢,德之牖也",人的本质、本性彰显宇宙的"动",于是,从"动静"、"常变"出发,我讨论了船山怎么从本体易学过渡到本体伦理学。综上,我的基本结论是——船山易学承先启后,继承了宋明理气范畴,重视张载,注重"气",但没有减少对"理"的尊重,与朱子的理学仍然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是一个本体诠释的认识,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船山在《庄子解》中对"神"的阐释,蕴含甚广,着意甚深。"神"作为"天之精"、"气之醇",是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价值根基;作为"生之主","神"以其真纯之性呈显着"生"的意义。通过对"神与明"的阐发,船山倡导由"明"入"神"的认识论转化,以消解"是非"之争。"凝神"是船山的工夫论和修养论,它蕴含着"持志"的内在性、"合天"的超越性,并延展出具有普遍性的"天均之大用"。  相似文献   

15.
象数易学史以《周易)象数为研究对象,以象数易学范畴发展、学派形成、人物思想演 变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揭示象数易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阐明象数易学概念、思想的含义,评判易学家象数思想的得失。青年学者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以下简称《象数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当时的易学家与易学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全面地展现了春秋至两汉时期象数易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初步揭示象数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对易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16.
易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三千年发展历史.历代易学著作不下三千部。王船山是清代著名易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精华,就是其易学思想精华,舍《易啊无以见船山思想。船山在其易学著作中,多处论及历代易学思想的得失。《周易内传发倒入全面论述易学发展的源和流,体现了船山易学的梗概.清代以前,易学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先秦易学、汉代易学、晋唐易学、宋明易学。船山对不同时期的易学,都有独到见解。船山对易学源流的评述,有破有立,卓然一家之言,予易学研究不无导向作用。但其思想亦有偏颇,予以正确评价,以免误导,实有必要。论…  相似文献   

17.
船山学发展至今,蕴含不同诠释向度,早期是唯心、唯物之异,后来则有心学、理学之别。曾昭旭作为台湾船山学第二期代表人物,即是以心学模式来诠释船山。然其见解有所见,亦有所不见,透过心学视角,虽彰显了个体自觉的能动性,却也使船山气学与阳明心学间的分际被模糊,使人之有限被轻忽,乾坤并建之实存被刊落,弱化了船山'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之意义,而这恰好是船山学对阳明学之反省所在。不仅如此,一元论、一本论的偏重,也难以把握船山两端而一致之辩证性思维,使船山易学之要旨,皆统归为乾元,而难以开展众卦不同情境之要义。  相似文献   

18.
对维新思潮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经世思想家是王船山。船山思想中的道器论、变法观、进化论、历史论和民族观等 ,都对戊戌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理气关系是王夫之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船山批评朱子学把"理"看作是气之外的另一物,指出"气"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实体,理只是气之理。虽然理气为一体,但船山并没有放弃或取消理的超越性、本体义,而是在一"气"之中作了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区分,体现了其一体二分、"两端而一致"的辩证思维方式。最后,船山提出理气相涵、互为体用,认为理气的本然状态即是"太和"。基于以上认识,船山气论哲学应属于"理气合一"论,而非气本论。  相似文献   

20.
评胡瑗的易学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琳 《江汉论坛》2001,(4):51-55
胡瑗是北宋时期以义理解易的先驱,其思想被后人评为“开伊洛之先”。他的易学观集气、象、理三者于一体,重视《周易》书中的变易法则,提出“以正性制情”的人性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胡瑗的易学思想进行分析,并简要评述了其易学观对北宋易学尤其是程氏易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