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通州范凤翼刻书颇丰,现今可考共计19种,数量在《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江苏家刻卷》中仅次于毛晋。范氏校刻精良,涵盖诸多部类,具体涉及政治、历史、文学、书法、法律等,这在明代家刻中颇为罕见,体现了对学术创新、风雅振兴、国计民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朱熹漳州刻书的文献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著述讲学活动,其学术活动集中体现在对儒学经典的整理、研究、诠释、刊刻和儒学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体系也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朱熹知漳州期间,曾积极致力于播儒教、敦风俗的活动,刻书就是其履行“长民者”之责、施行教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朱熹漳州刻书,既传播了儒学思想,实现了礼义教化,又体现了其文献学思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论述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以及他的作品方面的特殊性。迄今为止,他的历史学理论和独特的历史观外界了解的不多。作者认为,王夫之对于历史的评论,是受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的,此外还与他的社会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而王夫之的中国历史观,也明显是他的原创思想。他严谨的学术成就,与灵感相关所产生的非凡综合能力,再结合他那个时代所经受的苦难经历,综合在一起所创造出对于"历史评论"的价值,对任何中国学者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把王夫之称作湖南开风气的人物,是能够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而辅世长民的学者。王夫之的人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以艰贞拄世变,二是维人极以安苦学。本文对这两个特点展开了论述,并对近代以来王夫之精神绍休前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代私家刻书 徼州刻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校勘精、刻印精而著称于世。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的极盛时期,尤其是明隆庆万历以后,徽州居于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直至入清以后,徽州的刻书业仍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徽州地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风日盛,加上徽州世族,家学渊源以及文化素养极高的徽商重文兴教,  相似文献   

7.
清代微州文风昌盛,徽州巨商不断涌现,这些巨商大儒,为了宣传、保存文化。他们不惜重金收购珍本秘籍,并耗巨资刊刻了大量的书籍,使徽州的私家刻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藏书家、刻书家。  相似文献   

8.
王世贞于万历三年至四年间在郧阳任上时,见其地僻陋,藏书甚少,士人读书视野狭窄,便辟藏书楼贮书,以便士人观看借阅,是公共藏书史上的创举。他又编选刊刻及写定书籍多种,包括公共用书《四书文选》,及个人著作《入楚稿》《四部稿》《书画苑》等。在郧期间的创作、交游,也是郧阳地域文化史上的华彩一页。今考论其藏书原由、规模、管理模式等,并刻书种类,及其在郧的创作及文化交游,以便更好地了解王世贞在郧期间所从事的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寻霖 《船山学刊》2005,(3):79-81
清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湖南先贤著述收入全书者共40种,收入存目者共103种.乾隆此举之用意在于"寓禁于征",由于乾隆的严厉督促,各级官府的宁枉勿纵,造成大量先人及时人著述被销毁.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理论体系,其中不乏独到见解。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认为兵乃国家大事,要重视战争和慎重对待战争,既反对穷兵黩武又不主张偃兵;他认为用兵目的是要为民除害、吊民伐罪、代天行事,这种战争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要在足食足兵的基础上教兵备战,让没有经过教战训练的民众去作战,等于是让他们白白送死,如果教战如同儿戏,则不如不教。  相似文献   

11.
刘国钧先生《中国的印刷》(197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本)16页说:“到了十八世纪(清代)时,除了某些带眉批的书籍外,分栏的书籍就看不见了。”按:版面正文的分栏书籍,宋元明有,清代也有,并不怎么少见。如我藏的咸丰元年(1851)福州鼓山刻本《牧牛图颂》,就是上图下文,那是翻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姑且不论。《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附录二;“《绣像汉宋奇书》六十卷,清兴贤堂刊小本,图像四十叶,上《水浒》,下《三图》”,“《合刻天花藏七才子书》:聚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生死哲学是其气本论思想的延伸。他认为,人的生死是气的形式的转换。死后的世界并非空无,而是肉体之气与心灵之神各归其类,死而不亡。就生命来说,气有屈伸,生的同时有死,死的同时又有生。气的聚散有循环往复,人的生死亦可以互换。就宇宙而言,是总量平衡、无所谓生死的;就个体生命而言,乃是有生有死与无生无死的辩证统一。宇宙通过气化,赋予人以道德自觉性。人能实践道德,便是实现天之所命,从而天人一体,超越生死,达到既勇于进取而又对生死、得丧、顺逆旷然无累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承明人"宋无诗"的主流话语背景,对宋诗评价偏低。他认为宋诗存在四方面的不足:议论入诗,以理入诗;欺心炫巧,以意为主;发泄无余,枝繁理乱;讲求出处,喜欢用事。王氏对宋诗流弊的认识较为深刻,但他对宋诗优长的认识尚流于肤浅。王氏跟外界联系少,著作刊刻迟,其诗论在晚清才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他的学术思想,有鉴于明王朝兴衰变乱及感于个人人生之遭遇,志以继承正统儒学,发往圣精神,寻求治乱变通之旨。考查其学术思想之成长轨迹,可窥其学之大略。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唐代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居重驭轻"、"不专委边将之任"的改变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原因,玄宗、肃宗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肃宗的平叛计策,又进一步影响了叛乱的平定,在回纥的威胁下,唐代宗最后与安史降将妥协而结束了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注重学理,考证字音,倡导反切注音,认识到古今音差异而彻底否定叶韵说,尤其是在多音字的读法方面,反对无别义而有别音,认为方言不可取、"地从主人"不可取的注音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简化普通话中许多不必要的多音字的处理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的思想学术成熟于六十岁即康熙十七年(1678)之后,其前、后期思想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思想重心,由"华夷之辨"到"人禽之辨";学术宗尚,由学宗程朱到学宗横渠;学问规模,由经子之学到兼通四部;著述体例,由外传引义到内传注解。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建构了公正道德哲学,他对公正范畴内涵的揭示必求顺于理。王夫之对公正范畴的内涵揭示主要从大公的公正合宜的公正伦序的公正三个方面展开,分别具有理事合的指向性。进一步细分,大公的公正又可分为大公理三个方面;合宜的公正可分为和顺平三个方面;伦序的公正则从序位差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内部存在高下不同的品住,是明清相当一部分文人反复申明的事实。王夫之在把握八股文高下不同品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八股文要在“代圣贤立心”的基础上“代圣贤立言”:肯定了认题对畅发文题意蕴的重要性;反对八股文的过分格律化;在八股文的章法上,抨击“死法”。提倡活法。他的这些观点对令人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江西金溪部分儒生向刻书业的身份转型进行了论述。具体包括转型人员的构成、转型原因、从业特点以及转型对促进江西古代文化发展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