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明代文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之变化相辅相成.与明朝初年的天理流行相应的以明道为核心的三合一文学观中,孕育着天机自然的种子,而作为天机自然之内核的"真"与明代中期的良知之学结合的必然结果是以童心为髓的迩言之流行,性情说在此背景上完成了向性灵说的转化.作为思想和文学发展之自然结果的性灵说,以其对传统诗教的独特理解,成为明代以后文学发展的潜隐线索.  相似文献   

2.
性灵说与童心说有内在的联系 ,是对童心说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 ,表现真情实感。性灵说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它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 ,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性灵说也存在着把心或心灵看作文学的源泉 ,对色情宫体之作亦加以肯定等严重缺点。  相似文献   

3.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高举“性灵”大旗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他们以“性灵”为核心 ,主张文随世变的发展观 ,强调诗文创作“真、质、趣”的标准 ,提倡文学宜今宜俗之说 ,高度评价小说、戏曲和民歌等通俗文学 ,成为其后性灵文学发展衍变的思想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强调文学抒写性灵,重视作家表现个性,这是明清浪漫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说到此时独抒性灵如火如荼局面的形成,人们自然会想到李贽、公安派,想到袁枚、赵翼等。诚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或批评史上真正确立最活跃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审美理论形态,是在晚明和清代乾隆年间。但是,任何一种文学思想和理论现象的产生,都有政治、经济等某些社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文学自身思想传统方面的一些作用与影响。本文拟对独抒性灵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想传统作一次正本清源的探寻,沿波讨源,找出其真正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承继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传统,提出了"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理论。他强调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提倡来自性灵,不能自已,自然流露的寄托。况周颐寄托论是以性灵为本的,它与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同形异质,是对常州词派寄托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晚明公安派为代表的性灵文学思想与阳明心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性灵说是以阳明心学重主观心性而轻外在之物的观念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同时又将阳明心学的良知虚明改造成超然的审美心境,将良知灵明转化为作家的慧心灵性,将自然良知引申为自然奔放的审美风格,性灵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阳明心学继承和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与性灵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林语堂在创作上已经渐趋丰富和成熟,从而迫切需要在创作理论上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因其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自由主义精神,此时他已在西方众多的哲学、美学思想中,筛选出他所认同和需要的表现主义美学,并经过创造性的综合改造,使之成为他可以应用的理论武器。而当时周作人扬起的“性灵文学”大旗,也与他的性情和兴趣一拍即合。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明性灵文学与林语堂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诗坛袁枚等人倡导的性灵说是以强调人的“情欲”为主要内容、以“生趣”为特征的。这不仅与晚明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也与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李贽的童心说一致。性灵派把诗人看作是领悟宇宙万物与“神”相通的圣者、智者,他们轻视“六经”,重视创作的主观精神,此乃轻视知识的王学传统在文学领域中的折射。“性灵说”的出现是王学在清代诗坛的复苏。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的辉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晚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明末袁宏道的“性灵说”,他们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创作中的真情和自然人性。中国新文学大师们的创作都直接和间接地接受了这些影响。这是一种必然,也是艺术的一种至境。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该书进行了广博的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对文学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也给予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笔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心雕龙》作了考察,将一得之见,呈献于学界,求教方家。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仰观吐…,依察含章,高插定位、放两仪既生吴;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c,‘c生而言丘,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德开宗明义,从语…  相似文献   

11.
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形成是阳明学去格套精神影响的结果.袁中郎将去格套的精神引入文学世界,将去格套的哲学意义在文学上具体化,才使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在具体写作时有所落实,从而使"性灵说"不仅是有精神之理论,更是有方法之主义.  相似文献   

12.
竟陵派是性灵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其问世以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一方面试从性灵文学发展之轨迹来探讨竟陵派的理论主张 ,另一方面就竟陵派与其直接源头的公安派不同之处略做比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晚清至五四文学观念的发展中,辨析现代文学观念在其发生期演进的轨迹,以期把握现代文学观念整体中的一些内容和方面。 一、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晚清文学观念的主流是文学功能观念。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说,清末进步文学的“基本观念是‘载道’,新文学的基本观念是‘言志’,二者根本上是立于反对地位的”。用“载道”来概括晚清文学观念也许失之简单,但是推重文学功能、特别是文学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确实是晚清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14.
晚明茶人集团的饮茶性灵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求闲适、真趣、清赏的生活态度。是晚明茶人集团意识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在传统文人的文化生活中,饮茶是透过茶品的谦德、幽趣的内涵.来达到超升性灵层次的高品味生活模式。性灵即指灵性.或称童心、性情、元神、精神等.描述各异,而皆就人所内具的心性着眼.而饮茶性灵生活,在此是指称日常饮茶生活中.茶人的真性情、真性致的自然流露而言。晚明名士陈继儒描述文人性灵生活态度说:“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  相似文献   

15.
性灵说曾主文学发展的创作路向。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很多文学家以此为创作进路。在萌芽阶段,性灵说始于老庄虚静说,经阮籍、嵇康自由审美说的嬗变,由南北朝文学家开创了性灵文学的创作先河,至明清,由于提倡性灵说的文学家的努力,性灵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流派。一路走来,性灵说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自南北朝以降,刘勰、钟嵘、谢灵运等人主张性灵说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其表现是强调性灵与性情的统一,提倡性灵与佛教心性论相融合,性灵文学带有浓厚的佛学色彩。这对后来李贽与汤显祖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以及清代袁枚的性灵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明以降,阳明学与程朱学并立格局,因由时势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上的纷争。思想多元,党争频仍,社团林立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象。这些因素引发了晚明党争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追根溯源,唯有从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方可突破其表象,得其实质。宏观上讲,晚明党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晚明党争与文学流派,主要指性灵派(包括公安派、竞陵派);二、晚明党争与文人结社,如复社、几社等政治性社团;三、晚明党争与时事文学,如时事剧、时事小说等。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袁宏道的性情自适论中的三个概念"性灵"、"真"、"趣"进行了深入阐发,从而揭示其自然性灵论的本质,认为它是袁宏道士夫狂禅在文论领域的全面推衍及其一己性情自适的文学理论化表现,其旨趣只在支持本然性情的文学自适,因而具有本然性、非理性与反理性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明中叶始,诗坛上七子复古之齐气和公安竟陵之楚风竞相称霸,使得作为地域特色深厚的地方文学——吴声遭遇空前危机。齐气雄浑博雅,统领诗坛,风靡天下,前、后七子在诗学上努力同化吴声,试图建立大一统的诗学;楚风在以其幽情单绪、独舒性灵的审美特色抗拒齐气独霸之局的同时,也企望影响并改变吴声;而吴声则在齐气与楚风的双重夹击下始终固持自己的江南文化本色,在主流话语外坚守自己的地域传统。吴人徐祯卿融入复古诗学洪流中,成为复古的中坚人物,但并未放弃自己的吴声特色。钱谦益则倾其所力打造吴文化,鼓吹吴文化。在文学传统中,吴声一直作为一种明显的地域创作风格与齐气、楚风并飚诗坛。晚明清初诗史即是齐气、楚风与吴声相互抗争、相互包容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79-84
以明代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性灵文人,摒弃了传统诗歌创作中的宏大题材和高尚情感,将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诗意化,正式确认了人的自然情感及日常情感的诗意价值。这种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审美化的做法,不仅为当时面临困境的明代诗歌探索出了一条发展道路,更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起着完善文学经验、平衡文学生态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性灵诗歌所呈现出的俗情、闲情、艳情等情感类型,对此给予具体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颖 《北方论丛》2010,(3):25-27
明代中期"心学"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晚明小说的潮流和风尚,在"主情"、"性灵"的文学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晚明绝大多数文人都坚持,文学对真心真情的追求不能逾越儒家传统伦理的范围。明代文人认为小说具有"劝惩教化"价值功能,尤其是通俗小说作品,对于教化百姓知晓伦常道理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