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东洋 《东岳论丛》2023,(1):154-162
秦汉帝王功成封禅泰山,成为王朝正统、天下一统与盛世太平的标志,为后世帝王封禅创建了可资遵循的“古典”模式。魏明帝朝“遵古封禅”之议,时在天下三分;孙皓采纳群臣封禅之议,遣使“封禅国山”,时在吴晋对峙;晋武帝朝“古典封禅东岳”之议,时在天下一统。“天下未一”则拒绝封禅,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独特作用方式。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体现了君臣对“功成封禅”“封禅以告太平”的古典模式的认知与理解,彰显了“古典”封禅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对魏晋君臣的影响与塑造,其实质是对秦汉大一统思想的认同与继承。在天下分合的三国西晋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通过魏晋君臣“古典”封禅的政治言行得以维系、传承与强化,从而对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件,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直接体现了先民的宇宙观,是和谐思想在生活及艺术领域的集中表达。本文以之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呈现,进而探讨传统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思想的源流关系,以及二者内涵和社会背景等的本质性差异,从而获得对我国当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3.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由来已久,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论述;古典自然法理论也以其天才的设想和完备的论证使后来的法学家们孜孜以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为理念、以古典自然法理论为依托的。当自然状态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的自然状态,取得新的形式——和谐社会;当自然法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自然法,并以“和谐”作为基本的法律精神。现实社会以及法律自身的矛盾涵养了新自然法和谐社会中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4.
近代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对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个人主义影响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思想 ,机械力学自然观及宇宙和谐的思想与“看不见的手”支配下的“市场出清”密切相关。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创新组合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的方法论选择 ,人本主义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的潜意识态度和伦理判断。  相似文献   

5.
和谐观与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美在和谐”成为中西美学思想产生的第一个命题。和谐作为一种秩序原理和关系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美学史上人们把社会和谐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人文关怀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斯宾诺莎与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宾诺莎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其深邃的思想支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斯宾诺莎哲学的博大精深处却是东方的,与儒学非常一致。斯宾诺莎和儒学都把一个绝对的本体推为哲学的出发点,都把伦理学视为哲学的核心,都把“天人合一”奉为哲学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的人格模型,都把认识自然和道德修养当作达到“天人合一”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人”学说向来是尼采思想研究的焦点,学界对“超人”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先前,“超人”被理解成一实体范畴,或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或解为天才式的杰出人物,即人中之王;或解为人类未来时代的新主人;甚至视作“超动物”、“准上帝”、“新神”。总之,把“超人”当成目标和结果。而后,人们对“超人”的理解超越了“实体”视城,把它解构成了一个过程性范畴,即把它视为人自由创造、自我超越的一过程,强调“超人”的生成性含义。显然,对“超人”的第一种理解,以根本上背弃了尼采借用“超人”概念的用意,使其本体化…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政治     
基于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古典思想与现代思想在年轻人从事政治上的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古典思想认为,政治并不仅关系民众自然需要的满足,还关系到道德、社会品质等诸多属人方面,也不是对某一个抽象、单一的政治框架的贯彻实现而已,而是必须根据每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体质和气质制定一个适合的政治制度,由此决定了政治家必须是阅历丰厚的老人;现代思想则将政治化解为一个抽象的原理和秩序,同时也去除了政治的道德性等属人品质,所以只需要精力丰沛的年轻人。对政治的深沉理解决定了老人政治,对政治的浅薄规定则决定了从政者的年轻化。现代政治排除了智慧与深沉,勾连了青春与激情,但这恰好违背了政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孙子军事美学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美学思想理念,以“求真”、“尚智”为其思维的理念方式,以“善战”、“神奇”为用兵境界的追求,以“全胜”、“和谐”为最高军事美学价值的核心,构建起以“尚智”、“善战”、“天人和谐”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军事美学思想和行为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卓有成效 ,必须做到“四个结合” :即把共同理想教育同最高理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结合起来 ,把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改革开放教育结合起来 ,把正面疏导同必要的理论灌输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人类美学发展史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奠基者,由他们所开掘的东西方古典美学这两条宽阔的美学长河,并驾齐驱地奔腾了几千年。也正是在他们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中,鲜明地体现着东西方古典美学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比,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都产生于奴隶制社会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它们又具有共同的性质,体现着共同的规律,即在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围,都把和谐作为美的理想。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本质的含义是讲在矛盾的对立中强调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平衡,即“中和”的思想。孔子  相似文献   

12.
郭守运  马钰滢 《江淮论坛》2013,(1):160-163,178
“逸气”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历来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其哲学渊源来自于道家思想,是一种脱离了儒学框架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也是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它拥有多维度审美质素,如自由超脱之气、自然疏野之气、清新空灵之气、高迈壮大之气、变化无端之气等。本文从老庄思想出发,梳理“逸气”范畴的历史表现形态,从而探析“逸气”范畴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思维总体。对此,可以通过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科学方法,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具体、时代内容和崇高追求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和谐的渊源及实现和谐管理的基本内涵 1、和谐的渊源。“和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识别基因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它也是华夏文明脉传千年、绵延不绝、影响广远的基轴。中华文华的三大支柱儒家、释家、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概念作了系统的阐发(详见表1)。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永忠 《阴山学刊》2007,20(5):5-1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斯宾诺莎哲学深受近代物理学尤其是机械力学的影响。但与笛卡尔不同,斯宾诺莎认为:不仅广延属性下的物体,而且思想属性下的心灵也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这特别表现在,人的情感总是受到力学原理尤其是惯性(inertia)的影响,在努力(conatus)的驱动下趋乐避苦。我们把情感的这种力学特征称为“人性力学”。历史地看,斯宾诺莎“人性力学”决定性地取代了古典人性论,成为现代人性论的核心标志。考察斯宾诺莎的“人性力学”,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重要的“古今之变”,并进而展示现代哲学在面对现代科学时的努力、困难与局限。  相似文献   

17.
对“和谐社会”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精神和谐三方面的内容,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答孙春山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三月下旬接山东省济宁地委党校教研室孙春山同志来信称:在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对第二章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同志们理解不一,难成定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命题,明明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同于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论点,但为何对这一命题要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肯定?诚然,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而且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并且是实践把二者沟通起来;但这能纳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之下吗?……现在是否人们把这个“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把这个唯心主义的命题,硬要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呢?马列原著人们已经学了几十年了,对其理解,应该有个定论。我们的理解不知对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和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我提出过美是和谐说,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美是古典的和谐美,是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和为美的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春秋时期曾有和、同之辩,“以他平他”的杂多或对立的统一是为“和”,单一的抽象统一是为“同”。五味相调之为美味,五色相杂之为文采,五声谐和之为音乐。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不是同,而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有机的谐和。孔子和儒家把这一思想引向伦理、政治。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20.
“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法律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天人和谐”的法律思想予以分析 ,说明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上 ,诸如立法、司法及审判 ,都在印证着天与人相和谐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