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面临着诸多危机。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文化遗产遭到忽略、遗忘,甚至失落了。有鉴于此,人们应该认识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应该在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振兴中华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浅议我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非物质遗产的生存面临着生存环境和传承问题,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而不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单纯的保护不是非物质遗产发展的最佳途径,而需要合理的利用、适当的创新。本文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保护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特色.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如何保护和抢救这些优秀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对如何抢救和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的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文化伦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本文主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上位文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要求性。文章认为:在发展这个目标上,非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非遗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独特价值;而对二者矛盾或冲突之处,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再认识非遗保护,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还要体现培育国民生态素养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采集、整理、传承、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分为20世纪以前、20世纪、21世纪初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不自觉、散乱到自觉的、体系化的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9.
鉴于贵州省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手段,当前我省在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情势仍不容乐观。建议运用公法与私法双重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机制、传承链制度、评估制度等,以保护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三种文明的互动性、制约性、协调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创立了中国独特的私学教育范式,其主要内容为:有教无类,自主办学;以和为贵,尊师重道;由内及外,梯级传播;薪火相传,代代相继。孔子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为探索式,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精粹“六艺”。这种私学范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举行的"逐鹿中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论坛",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为主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政府责任三大论题,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倾向、文化遗产学学科成立的概念与范畴及课程设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等基础或前沿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如何科学界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范畴,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的关系,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概念、范畴是什么、如何形成本学科的研究范式,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政府应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结合起来等。这些问题既为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学术背景、理论参考与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4.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如何使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驻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戚继光的研究和认识 ,基本上集中在对其作为爱国主义将领、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的认知和评价上 ,而对其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的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著名人物、其对中国海洋文明历史发展的影响、其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的作用、其作为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却还远远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挖掘和发挥。戚继光海防思想及其实践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沿海各地戚继光遗迹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及其当代开发与保护 ,是我们今天的戚继光研究所更为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开始,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就被确认是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故此,《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规约》确认前南刑事法庭对在巴尔干地区冲突中犯下的破坏文化遗产的罪行享有管辖权。通过对该法庭审判的相关案例的实证研究,认为该法庭的审判实践了1954年《海牙公约》和1977年日内瓦公约两个议定书所确立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提供了更丰富的国际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玉"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发展到现在,玉字汇和以玉为根的词与词组已形成庞大的玉族字词.文章从字、词以及修辞角度考察和分析了玉的语言现象,并从汉民族传统玉雕业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角度详细阐释了玉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逐步开展,制定统一的《文化遗产法》成为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重中之重。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特殊性,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更注重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融合,重视专业知识在法律中的适用,而这些特点最终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所具有的评价、管理、协调等特殊功能。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特点和功能,能够从立法学理论角度为统一的《文化遗产法》的制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