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试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留日学生中,后来投身于革命或在思想上具有革命倾向的占很大比例,这显然与他们的留日经历有关.通常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日本受歧视侮辱,屈辱经历的刺激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这只解释了一小部分原因.本文试图从留目的原因、目的和决策,日方的政策和朝野的态度,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学习,留日学生政治意识的兴起和清廷的防制与镇压等几个方面,来逐一分析形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唤醒下,以"求学"为良药,广大学子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出现了留日学生这一群体.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1896-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在译书主体上,留日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立译书的重要力量;在译书种类上,由偏重科技类书籍到偏重哲学社会科学类书籍;译书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末江西留日学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留日热潮,可谓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之壮举。就江西来说,当时留日学生数相当于江西本省高等专门实业学堂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多。无怪乎时人评曰:留日学生“如潮汹汹涌来”。介于人们已从各方面对中国人留日问题作了探讨,本文只旨在对清末江西留日学生派遣时间、规模、特点以及对江西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江西派遣留日学生的时间和数量 江西派遣学生留日的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材料来说明。据《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到宣统元年七月各省官自费毕业学生姓名表》中载:在1900年就有江西学生谢晓石(官费)到日本,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及日本近代教育成功的经验,推动了中国留日学生速成教育的兴起。速成教育主要有师范科、法政科、工艺科等专业;因学习一年左右即可毕业的较短年限,致使留日学生趋之若鹜,形成20世纪初年的"速成科时代";留日学生速成教育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对晚清社会变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留日学生教育史上,永远铭刻着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先生的名字。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一批批中国留日学生在他的辛勤培育下,成为中国的国家栋梁.这些留日学生无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教育等发展上均有突出贡献.本文仅就松本龟次郎先生如何献身于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及其所从事的留学生教育的特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维东 《社会科学》2021,(2):183-192
青年群体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此时形成的青年文化影响到新文学的建构。清末民初青年文化包含三种类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完成集体性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文化,如创造社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自杀"情节,便是留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以青年为喻体的现代文化,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中对于"少年""青年"精神的想象,体现出的便是这种文化;导师文化,是清末民初崇尚青年的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鲁迅在《导师》《娜拉出走怎么》等篇章中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反思。三种青年文化同时存在于清末民初,对其进行区分,可以对此时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905年前早期留日学生刊物速亡原因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朕宇 《理论界》2009,(8):144-145
1905年前早期留日学生刊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也是中国急于现代化的产物与缩影.正因为如此.该批刊物在资金、经营状况、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外加传播学中"第三人影响"理论作用--清政府对留日学生刊物的相关打压政策.导致了早期留日刊物速亡.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遗民话语系统是在清民鼎革政治背景中形成的,其主要由政治话语、文化话语、名字话语及时间话语等构成。其中,名字话语与时间话语是其主体。名字话语表现为变名、改姓、拒用民国年号等;时间话语表现为运用"义熙"、"阳九"、"癸丑"等术语凸显他们的"孤露遗臣"之情怀和对民国的抗拒。四种话语楔入割舍不断的君臣之伦、狭隘的夷夏观念,使得清末民初遗民的文化倾向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东亚振兴会是战时体制下在日本本土从事“对华文化工作”的主要团体之一,作为外围机构接受兴亚院的指导与补助。围绕东亚振兴会的缘起、对华文化工作及战争末期与大政翼赞会的关系等展开探讨,可以揭示东亚振兴会在战时体制下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文化劝诱”,揭露其配合日本武力殖民侵略的本质特征。东亚振兴会的战时对华文化工作,具有投机性、深入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的留学热潮中 ,赴日本留学者就多达 4万余人。日本在清末成为中国维新人士、革命先锋、民族精英留学和活动的最主要地区之一。本文就清末 (190 0~ 1911年间 )留日学生几次重大的爱国活动研究 ,进一步探索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发展轨迹。清末留日学生爱国活动有 :一、拒绝沙俄驻兵东三省。二、抗议日本大阪博览会歧视华人。三、开展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集会、结社活动。四、创办报刊杂志 ,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共和的思想。五、抗议日本政府限制中国学生留日 ,呼吁“办学爱国”。六、关心国事、心系故乡家园。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临时议会与其它省的民初议会不同,不是由清末咨议局直接演化而来的。 甘肃是一个政治、经济均十分落后的边陲省份。交通闭塞,地瘠民贫,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直到清末才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尚未成长起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一直未能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形势远远落后于内地各省。早在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之时,独甘肃因无留日学生而没有代表出席。1906年虽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陕甘同盟会支部,但成立甘肃同盟会的计划却始终没有实现。陕甘同盟会支部负责人井勿幕等人虽在甘肃有过活动,但在组织发展方面也没有形成一支力量。1910年前后,一些内地革命志士陆续来甘活动,但因力量有限,革命工作局面终未打开。  相似文献   

14.
董宝训 《东岳论丛》2004,25(5):138-142
山东区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以中国整体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背景的 ,但又明显受到本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因而使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既有别于中国整体现代化也有别于全国其他区域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在揭示山东区域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同时 ,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6.
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选拔及相关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立英 《学术探索》2004,(1):112-114
作者从留日学生的选拔、留日经费与赴日路线3个方面,对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选择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末立宪派的议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立宪派将开国会作为核心的政治诉求 ,除了应对清廷的虚与委蛇和革命思潮的动机外 ,与他们议会万能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他们所追求的议会是英国式的议会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清廷的冲突、对立和决裂。他们在议会性质、地位、效能、权力结构和实现方式等多方面的认知上超越了前人 ,将晚清的议会理论推到了最高水平。这一思想对清末的政治文化革新和政治变革影响良深。但由于立宪党人对西方议会价值功效和生成条件的误读 ,其议会政治的理想终成泡影。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普遍出现的同姓联宗是中国历史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明清科举时代到清末民国地方自治时代,由地方精英推动和主持的同姓联宗活动经历了时代性的演变与发展,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这一变化与清末民国时期的政治变迁具有密切关系。清末民初以来,伴随着科举制度时代的结束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活跃于地方政治舞台上的新式地方精英,在积极参与地方政治权力角逐和派系斗争的同时,广泛推动同姓宗族的联合,结成政治联盟和扩大社会基础,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地方政治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姓联宗作为地方精英操弄地方政治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显示出政治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内涵,而地方政治的近代化进程也因深受同姓联宗这一传统社会组织关系的影响而更趋复杂、曲折。  相似文献   

19.
晚清吉林省报业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报业发端于清末,至民国成立短短的几年间发展迅速,呈现出政府倡办官报、民间办报活跃、进步报刊涌现、报刊文种多样等特点。而正是晚清时期,吉林省向近代文明的变迁,促进了吉林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所体现出的办报理念、办报实践及经营方式,无疑对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新闻事业等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雄 《南方论刊》2011,(6):45-48
英国宪政模式和德日宪政模式代表着宪政建构中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因而在实际的政治设计上各有特点和分歧。清末立宪中,政府立宪派和在野立宪派都主张立宪,但是基于晚清的阶级、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在野立宪派主张走英国模式,而政府立宪派则倾心于德日模式。比较而言,德日模式相对保守,英国模式相对开放与激进,但是在晚清国家能力不足,制度构建乏力,而民众政治参与过度的情况下,二者都不能挽救清末危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