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前时期青海先民的经济活动始于距今近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和湟水中下游谷地,其时已进入较进步阶段。卡约文化时(距今约3600—2600年),畜牧业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游牧方式产生。就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关系而言,原始农业曾经历过"火燎杖种"的生产方式,故对植被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反观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显得更突出,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2.
<正>青海出土的彩陶器以河湟流域最为丰富.河湟流域,指今天的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湟水流域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在大约距今3000——4000年之间,河湟流域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气候比较适宜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在海拔1800——2200米左右的河谷和丘岭地带,由于当时植被和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先民们从事狩猎活动,与野生动物关系十分密切,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也比较深刻.譬如青海卡约文化出土文物中有动物骨骼制成的骨箭簇、骨针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有鹿牙做的项饰,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  相似文献   

3.
关于姜炎文化的时限,我在拙作《论姜炎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上限应在老官台文化时期及其以前,距今约7000年以前,为母系氏族时期,即神农氏时代;下限相当于龙山文化至西周,距今约4800-3000年,为“五帝”到夏商周。以此时间为上、下限,姜炎文化从孕育、形成到以高领袋足鬲为器物特征的刘家文化(姜戎文化),其间为3000-4000年,贯穿了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时期。①尽管此说也不算错,但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似乎不能从宝鸡的考古文化落实下来,其中有些问题难以论述清楚。随着关桃园…  相似文献   

4.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诞生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生活资料.青海境内人类活动的遗迹,就目前已知资料,可追溯到约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柴达木盆地已有人类居住生活.①约一二万年前,昆仑山区、唐古拉山区一带也有人类劳动生息.那时青藏高原的气候大概比现在温暖湿润,丛林茂密,游食动物成群结队,成为人们猎获的对象;可食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等资源丰富,可供人们采集,因而适宜人类生存.1980年在贵南县境发现距今6700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遗存拉乙亥文化,当时人们仍使用打制的石器,以狩猎采集为生.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环颈雉、鼠兔、沙鼠、喜玛拉雅旱獭、狐、羊等,②这些动物应是当时人们主要捕食的对象.这里还出土了加工植物性食物的石研磨器,表明至少采集农业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劳动下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青海作为祖国西部的一个边远省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拥有众多而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已发现的就有两千余处,古墓葬五千余座,出土文物约十万余件.仅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文明更多地受到青海地方文明的撞击和影响.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青海文明和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关系.尽管这块土地上的居民群体有多次变化、迁徙,他们始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我国母系氏族公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距今七千年至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以“一道道川来,一道道梁”来形容鄂尔多斯高原的风光地貌。 当地最高处的山梁称梁地,顺梁地而下的山坡是为坡地,坡地以下的第二台地叫塔地,处于河沟之旁邻近水源的第一台地是川地。这样的区分,恰与当地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它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从准格尔旗到河套地区的黄河沿岸,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似乎摸到一条规律:要寻找距今约六千年,即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阶段的人类活动遗存,就应当去梁地察看,会遇到像壕赖梁、窑子梁那样出有尖底瓶、彩陶等红色陶器的文化遗址;要寻找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即相当于龙山文化阶段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一般应到坡地或塔  相似文献   

8.
兰州在春秋、战国以前(约公元前4000—前722年)属雍州地,为羌戎部族据有。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霸西戎,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兰州属陇西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边塞阔远”,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增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永靖县东北小川西约二公里黄河北岸之汉城遗址,即 湟水入黄河处之三角地区(一说在今青海民和县东上下川口之边墙村附近)。并置金城县,治所在“皋兰山北少西濒河者”,即今西固城之北。属金城郡辖。但据《皋兰县志》载:“金城县建置当在昭帝之前”。考秦时陇西郡所辖9县中尚无金城县,故西汉置,当无疑。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十六国之一前凉王张寔,将金城郡治由苑川河谷的尚古城(今榆中金崖乡南五里处)迁都至今兰州市西固区之西固城,并开始在此筑城,此乃兰州筑城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之久。北魏时复由兰州西固城三次迁都苑川,西魏再次由苑川迁都至今兰州市城关区(今五泉山南三爱堂一带)。并改金城县  相似文献   

9.
西宁地区之农业经济发展甚早。据考古发掘,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西宁地区已出现“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而约于公元前二千左右,相当于齐家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西宁湟水流域的农业,巳出现了较前更高的水平。(《考古》1957年第七期) 另据考古报告可知,在公元前一千年后的“卡约文化”时期,今西宁市附近之西川、北川、东川、已出现有相当规模的村庄。清水村遗址,南北广约半公里,东西长一公里半,青铜工具已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及手工业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自秦以降,汉唐为西宁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外,明清两朝,西宁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正> 柳湾墓地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它位于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北湟水中游的第二台地上。它的考古发掘工作于1974年开始,至1980年结束,而后又经过小范围的清理,先后共发掘墓葬1730座。1984年出版的《青海柳湾》发表了1974年—1978年发掘的1500座墓葬的资料,在这些墓葬中包括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墓葬257座,时代大致相当于公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十余位史学专家数年的努力,300余万字、8卷本的《湖北通史》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对湖北乃至全国史学界,都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湖北历史值得深入研究和浓墨重彩地书写,理由大致有如下数端:其一,湖北也是中国大陆上最早有人类远祖活动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80—70万年左右的“郧县猿人”,大体上与陕西蓝田猿人的时代相同;距今60—40万年左右的“郧西猿人”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距今约19万年左右,长阳一带已有早期智人生存;距今5—1万年和距今1.3万多年以前,江陵鸡公山和房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良渚文化的源流问题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良渚文化是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当时制陶技术相当进步,普遍采用轮制,造型精致;生产工具有石、骨、木等制品,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半月形石刀和石镰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与丝、麻织品。据研究,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即其源流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另一种意见认为,良渚文化的“源”来自云南。其理由是:第一,古代中华大地上盛产美…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水稻农耕,一般认为起源于3世纪的弥生时代,但是近20年的考古发现证明,距今约3000年前的绳纹晚期,九州一带已出现大面积水田遗构.围绕日本水稻的起源,历来有"自生说"和"外来说",目前"外来说"已成学界定论,但是关于传播的路线则有多种意见.本文除了水稻、农具之外,还从房居、村落、蚕桑、纺织、粗陶、宗教诸方面寻觅江南文化的印记,以为"江南传播说"提供更多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距今40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在新疆地区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古墓沟—小河文化等当中,有一种头面装饰奇特的萨满式人物形象。这类形象在大体同时的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奥库涅夫文化和卡拉库尔文化等当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发现,类似形象还见于新疆康家石门子,以及阿尔泰山、天山、贺兰山、阴山等地区岩画。推测这些人物形象不但彼此时代相近、互相存在联系,而且可能具有共同的萨满特征的信仰底层。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大城市养狗数量都超过10万只,天津已达30万只,全国有1亿多只,是全国人口数的1/10。1亿多只狗每年耗粮约72亿公斤,相当于4000万人1年的口粮。有些狗的消费大大超过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等  相似文献   

16.
试述叶蕃封建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吐蕃王朝建立前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 藏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分布在约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聚居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五省区。距今大约五千多年以前,就有比较成熟的人类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这已经被一系列考古资料所证实。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南部沱沱河沿岸发现了许多旧石器。同年,又在西藏林芝发现了古代人类头骨。1966年起又相继在西藏地区的定日、聂拉木、那曲、阿里北部、墨脱、青海湟水流域及黄河沿岸等地出土的旧石器文化。1978年在西藏昌都卡若村等地发掘出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和贝壳、粟米等。上述这些石器分别属于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文件。这些文化说明,此时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是在有湖泊、河流、泉水等气候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中。这就为藏族先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1、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以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的首次发掘而得名。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255±140年,时代和马厂中晚期相当。距今四千年左右,晚期相当于夏代或早商。属于青铜时代文化。该铜镜出土于海南州贵南县尕马台墓地25号墓,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角与角之间饰以斜线纹,因镜钮已损,另在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作为系绳穿挂之用。经鉴定其铜和锡的比例是1:0.096,属青铜质。学术界一般  相似文献   

18.
理解先秦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对加深认识人类文化当有启发;而东江三角洲先民择地谋生的情况是这项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论文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梳理了距今约7,000年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引进资源和经济形式等概念分析认为,在距今约7,000-3,500年间,人们选择岗丘为相对稳定的居住地,获取蛋白资源,以占有经济的经济形式谋生,自有其合理性。在距今约3,500-3,000年间,人们发展兼顾利用水生和陆生资源的初始农业经济,承占有经济之前启农业经济之后。两周时期所形成的古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社会,是生产力水平、人们对资源的理解、经济形式的调整这三者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三峡地区迄今为止共发现了8处人类化石地点。三峡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化石密集区。该地有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早期人科成员,也有距今1万多年的晚期智人。从早更新世早期至晚更新世晚期,三峡地区基本形成一个较连续的人类"演化链"。客观总结、科学规划三峡地区古人类研究工作,是三峡地区人类化石资源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保合少公社大窑村,距市内约30公里,在大青山南麓,于1965年,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在该村东南山中,发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50万年前)人类集体打制石器的场所,遗留的燧石碎片,至今遍布山岗,约有一尺余厚。同时采集到各种石器多件,包括初期、中期、晚期,形制典型完整。曾有专文在文物考古杂志报道,颇为中外学者注意。1974年以来,经考古专家贾兰坡教授多次前往考察。1978年由内蒙古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正式开掘,从土层形成及新发现的石器及兽骨化石,进一步证实其年代及演变过程。1979年,中央考古研究所裴文中所长及吕遵谔教授与内蒙古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共同勘察鉴定无误,并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这样完整的旧石器时期的集体打石场,为国内外所仅有。吕遵谔教授激动地说:“大窑文化的发现,是为国增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