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叶宏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生于 1 933年 ,福建莆田人。 1 95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 ,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中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 ,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 ,中国古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际古陶瓷学术会议组织委员 ,浙江树人大学董事会董事、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长。叶宏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专家 ,1 958年大学毕业后 ,在周恩来总理“一下要恢复龙泉青瓷”指示的鼓舞下 ,开始了陶瓷研究 ,尤其是古陶瓷恢复的研究制造工作。经过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材质美、特殊的艺术语言,凸显出巨大的东方神韵之美。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艺术领域的主流特色,在当今这个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里,它的艺术语言将不再仅是传统特色。当代的陶瓷绘画艺术在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思维意识的更新中,不断地碰撞着、融合着、吸纳着,融入现代文化,在不断革新拓展中使陶瓷绘画特色的、个性的艺术语言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远古的丝绸之路上,有江南雄镇美誉的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中早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从此,英语CHINA就成为瓷器与中国的同义词。数千年泥与火的辉煌,陶瓷彩绘的生机,瓷魂、魅力何在?如今往后她将怎样……  相似文献   

4.
陶瓷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生态要素、社会生态要素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的两个基础性要素.技术、社会、价值三个维度的结合,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与陶瓷文化的关联所在.实现陶瓷文化创新性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设计和艺术为其赋能,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5.
陶瓷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生态要素、社会生态要素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的两个基础性要素.技术、社会、价值三个维度的结合,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与陶瓷文化的关联所在.实现陶瓷文化创新性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设计和艺术为其赋能,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6.
瓷器上的铭文与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可以建构陶瓷图文语篇的特定意义,被观者感知。鉴于此,从语言学及认知学视角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观者对瓷器图文模态的视觉认知特征进行量化,并进一步发现古陶瓷铭文与纹饰存在图文系统论中的地位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对多模态图文关系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及中国陶瓷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必须发掘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处于中国中部的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它是在南方的楚文化与北方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精华而产生的艺术奇葩.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在装饰色彩、纹样、图案、题材、风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知识贡献,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基础.基于地域传统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普通商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戏台作为徽派古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由于它是徽州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伦理、道德的产物,从而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徽州文化,尤其是古徽州的戏剧舞台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西方艺术世界中,古希腊文化艺术处于统治地位,其文化艺术被誉为欧洲文化艺术的起源,当时古罗马帝国的艺术发展成就无法与古希腊相提并论,在古罗马帝国吞并古希腊后,其音乐实质上是古希腊音乐的延续,但其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文章从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古希腊音乐在古罗马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宏观论述。  相似文献   

10.
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既具民族文化神韵也蕴含了现代多元文化要素.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发展,不断吸收各种精华,形成了具有哲学、艺术、美学意蕴的艺术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要素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阐述,进一步分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融书画诗印于一炉的中国画,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艺术园林的一枝奇葩。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新具有一种"蝴蝶效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这种原动力的推动,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并相互交融以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古老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正在徐徐演进,正逐渐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34-138
"和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认识。"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否认矛盾的存在,强调绝对的同一。陶瓷本身是"和实生物"的结晶,景德镇陶瓷文化受中国古代"和同"思想的影响,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域外文化以及"官民竞市"的政治文化交互融合,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统一,"和同"思想奠定了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断,成就了其世界瓷业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经亦随之东渐,由此带来中国文化史上整整四个世纪的佛教石窟寺艺术的滥觞。云冈石窟寺艺术,便是这时代艺术主潮中的一颗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云冈石窟,是在当朝以“禅业见称”的高僧昙曜继任“沙门统”之后,按计划开凿的巨大的艺术工程,以此弘扬佛法,把中国石雕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峰,也使佛教及其佛教艺术逐渐在中国这块古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6-250
南丰古傩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一类古代艺术品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了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南丰傩舞音乐,是音乐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南丰古傩音乐"吟诵调"的"音声"艺术特点不仅孕育着本区域原始的民间音乐雏形,同时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当代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创新当代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10):138-146
新中国初期,音乐、绘画、电影、戏曲、舞蹈等各大艺术门类中都出现了关于"中/西""古/今"问题的论争,这些概念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出了多义性、矛盾性及自我否定性等诸多特征,但根本指向都是在"古""西"两种艺术体系之外,继续强化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时期形成的"人民文艺"的美学道路。通过对"西""古"美学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政府希望在艺术领域实现对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精英意识及其审美取向的改造,完成新中国艺术的阶层跨越,最终确立"人民文艺"的主体性地位。虽然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面对今日现代艺术观被质疑、大众文化兴起及传统文化复兴等多重文化转向时,新中国初期艺术在"人民文化主体"建构实践中所闪现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启示,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7.
侯样祥 《文史哲》2021,(4):117-134+167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皇帝"。他一生以诗歌为伴,创作的诗歌至少有43719首,其中陶瓷诗249首,在中国千年陶瓷诗创作史上,制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乾隆的陶瓷诗,涉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名窑与名器,特别是宋代名窑名器,无异于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名窑名器史读本。作为文化修养相当了得的陶瓷鉴赏大家,乾隆在陶瓷诗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对陶瓷审美的独特视角与鉴赏意趣,在中国陶瓷审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亟待建构的中国陶瓷文化学体系,乃至中国工艺文化学体系而言,乾隆陶瓷诗是不可多得的"可居"之"奇货"。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从世界遗产的视角分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一种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它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朝鲜陶瓷艺术与中国制陶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它深受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但又有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先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王著")是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的著作.说王著全面、系统,是因为其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时期及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艺术心理思想;说王著深入,是因为其是将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放置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心理这样广阔的宏观背景上来展开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作参照和导引的,是与古代及现代的艺术活动实际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