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E.Wendt)是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建构主义思想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在90年代中后期引起国际政治各学派的重视。温特在《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一文中,分析了国家行为体互动的方式,形成了关于国际社会的互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西方国际政治理论都是在"无政府状态"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展开的。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导致的"安全困境"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冲突本质: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发现国际制度的安排可以克服无政府的困境;而建构主义者则从认同的角度赋予了无政府状态新的内涵。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对无政府状态内涵的不同解读,不仅反映了理论的不断进步而且标志着国际政治的实践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陈宗权 《理论界》2009,(9):93-95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主流学派都承认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尽管关注的视角和焦点不一样.本文根据与无政府状态密切关联的两个变量--武力和国际权威--探讨了的无政府状态的四个层次--无序的无政府状态、自由的无政府状态、失序的无政府状态和有序的无政府状态,并分析了它们的各自特征和不同后果.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关系思想中,卢梭的自然状态较少受到关注.本文认为,根据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国家间漠不关心的角色定位可以成为一种典型的类别,而且从现实基础看,这种相互间漠不关心的国际关系现实是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对卢梭式无政府状态进行探究.进而,在无政府状态的过渡问题上,本文认为温特的三种文化过渡路线不一定是惟一的,可能存在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5.
姚卓文 《兰州学刊》2005,168(4):27-28,6
当前的国际体系的本质特征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家行为体复合相互依赖,独立决策受到限制,不能达到个体希望实现的最优结果.国家间的互动过程中就必然产生制度的需要.本文通过就国际制度分成内在国际制度与外在国际制度,并对其深入分析研究,从中得出霸权在无政府的相互依赖状态下对制度的作用并非千篇一律的结论.探讨霸权在当前国际体系中与不同国际制度存在的不同关系,对国际社会的冲突与合作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赵瑞琦 《学术界》2023,(12):110-123
国际社会因为缺乏超越国家的权力、执法机构与税收,仍处于无政府状态,网络空间尤其如此:由于互联网本身的技术架构缺陷与文化秉性(先天之手)、网络主权的利己主义(有形之手)、科技寡头的垄断竞争(无形之手)等三重因素,叠加创新技术迅速出现与规范滞后的落差,导致全球网络空间较物理空间的无政府状态更为严重和普遍。由此导致的治理赤字较物理空间更严重,其缺乏物理隔绝的特点会使风险和威胁往往一点突破就全网流散且影响持久。为此,要通过资本驯化、政治制衡与技术向善等路径来减轻无政府状态的弊病。  相似文献   

7.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小红 《江汉论坛》2007,(12):94-97
自20世纪80年代起,建构论开始成为社会科学的主流方法论,至今仍盛行不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打上了建构论的烙印.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存在紧密的关联:"双重解释学"的产生和关于结构与能动的关系的重新表述与建构主义思潮有密切的联系,结构化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潮的关联还来自于现象学、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的间接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并不仅仅是各种建构论的简单叠加和翻版,它在有些方面不同于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8.
陈凡健 《南方论刊》2007,(Z1):85-86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简要地阐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最后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据库应用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人类社会系统,都属于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混沌与秩序协同共生是其根本特征.网络传播中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适度混沌"."强互动性"是造成这种"适度混沌"的根本原因.在保证复杂系统富有弹性地因应其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发展创新的活力方面,"适度混沌"是具有良性功能和正价值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开展竞争会不会造成生产无政府状态?这种顾虑恐怕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当作同一个规律的传统观点有关。然而,这种传统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怀疑的。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起作用的,还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代替了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第16页)在这里,他把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说成是同一个规律。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虽然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建构主义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期,哲学和社会学中的建构主义被引入西方国际关系学科,从而导致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从主流理性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转向建构主义的社会本体论。建构主义的社会本体论将国际关系看作社会实在,强调是人的实践以及实践中产生的观念使权力和利益等物质力量具有意义。这种本体论的转向对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它的经济活动只能主要靠市场调节自发地来进行,但这又不是说它就完全排斥了“计划调节”。历史证明:“现在资本主义已经直接发展到具有高度计划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崔万霞 《理论界》2008,(5):205-206
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其全新视角探索学习规律,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学习”过程作出创新性阐释,风靡世界各地。基文基于建构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民族学校外语教育实际,提出“建构型”英语教育模式,以期创新发展民族师范英语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知识学习的建构性,以及经验、情景在建构中的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来反思地理课堂教学,为新形势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注入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是政治学理论中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途径.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观念的重视,推动了中国政治学者开展建构主义性质的研究,并涌现了一批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成果.建构主义作为一般性理论,可以为比较政治、中国政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具体研究纲领.建构主义中国政治研究的下一步:一是应回到政治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澄清基础性问题;二是需发展出建构主义比较政治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现代理论,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客观存在,但物质的意义是观念赋予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嵌入动摇了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引发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观念至上与物质至上两种主义之争有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巴里·巴恩斯经过对科学知识的去特殊化、去客观化、去理性决定论等三个步骤的分析,消解了科学至上主义的神话,在理论上确定了社会学家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可能性,确立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基础.以解构主义手段达致建构主义目的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大理论特色.但也正是这一特色构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无法超越的理论限度,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长期共存;作为建构主义基础的解构主义的局限性;立基于解构主义之上的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以批判学科知识生产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出场,主张文学的本质是建构出来的,不存在非历史的、永恒的本质,并提出重建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性和地方性语境.通过对当前论争中建构主义的立场问题、本质主义和权力干预的关系问题以及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问题的考察,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在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上的意义在于,为反本质主义的语境化提供了便利,从知识社会学视角为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双方关系的调整是彼此在互动中所建构的文化使然.国际话语实践所导致的"自我证实的预言"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文化选择中的社会习得而成的国家间互动模式,在具备相互依存、共同命运、文化的同质化和自我克制四个要素的同时同样促成了双方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杨永琴 《社会科学家》2006,(Z1):243-244
现时期教育心理学界正掀起一股建构主义的思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知识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向传统的教学理论发起了尖锐的挑战.同时给当今的教学改革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