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习惯地认为,历史的一定结果只是一种意志、一个目的、一种力量造成的,其他意志、其他目的、其他力量都是不值一提的。而历史的真实却不是这样。社会的进步正在于借助、利用各种分力,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共同创造人类历史。对于社会进步规律,我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理论加以说明。 (一)历史和历史合力的经典表述 什么是历史?恩格斯说过:“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2.
意志是以自由为存在前提的,其策动的行为处于善恶之间;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是意志中指向善的那一部分,其行为以善为指向;善良意志是道德意志中的纯粹利他部分,它是道德意志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行为以"善本身"为目的.从道德动机的角度来看,从意志到道德意志再到善良意志,表现为人的道德属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将意志等同于道德意志,也不能将道德意志等同于善良意志.因此,厘清三者的各自内涵,既是道德理论探讨的需要,也是道德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人的意志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普遍意志与决策意志。普遍意志是决策意志形成的基础 ,决策意志是普遍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规律运作和实现以普遍意志与决策意志的动态平衡态势为客观基础。人类社会呈波浪式的发展以决策意志与普遍意志在形成动态平衡态势过程中的互动为根本原因。正向互动和反向互动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但人们要把争取同向互动作为首要任务 ,原因是激烈的反向互动往往以造成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性行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性行为刍议杨玉洁目的是人们欲望的具体化。目的对于它的主体来说有两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诱惑性和未来性。人们的行为从总体上看总是在一定的目的下进行的,目的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指向和制约作用。从苏格拉底首先提出用目的原则解释世界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有不少...  相似文献   

5.
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转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认识不能直接向实践飞跃,必须经过实践观念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那末,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的转化有没有客观依据主普遍遵循的方法?实践观念又是怎样具体形成并受到检验和丰富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转化的客观依据和普遍遵循的方法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中的世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在认识世界“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世界按照人们的意志和愿望变为“应是什么样”的。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既要从客观世界的实际出发,又加入了人  相似文献   

6.
一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活动,总是同一定的思想、意识相联系。固然,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能动的力量。正如列宁所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随意决定客观世界的发展进程,而是说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影响世界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思想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思想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在教育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一切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教育现  相似文献   

7.
逻辑思维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等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所谓“逻辑思维效率”就是指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规律、规则以及各种逻辑形式、方法与收到的思维效果之间的比率。大量事实表明,由于人们所接触到的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在思维方面所受到的教育、训练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各种思维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逻辑思维就会呈现出效率上的高低之别,进而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效率的逻辑思维能够加速完成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自由意志思想的政治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问题无论对于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对于理解个人的社会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黑格尔从思辨哲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十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自由意志的三个环节和自由意志从自在的自由到自在自为的自由的发展,提出了法是自由的定在这一著名的论断.黑格尔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自由意志问题是非常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9.
智力,指人们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专门知识的能力。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使人的智力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其智力发展往往只体现在某几个方面,并体现在各不相同的水平上。我们可以将这种由个人的智力因素所构成的体系称为单重智力结构。而对于那些为了进行特定的智力活动,将具有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智力的人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复杂智力体系,我们可称之为复合智力结构。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道德律令在善良意志中体现出来,使人能够为义务而行事,能够产生善行,从而无限提升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价值.尽管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承诺了先验的善良意志的可能性而导致了难以回避的困难,但其独特价值却不但深刻影响和启迪了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20世纪的决定论者和相容论者也还在思考康德的论题.不过与康德相比,决定论者无法否定康德为自由意志问题设定的目的,而相容论者无法回避康德所设定的自由意志问题的论证思路,从而分别显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及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总和.思维则是人的意识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创造客观世界.”这种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复杂的意识活动就是思维的意识.那么,在意识发展到思维这一高级阶段之前的意识活动我们不妨称之为非思维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非思维意识的外延往往不仅仅局限于感觉、知觉、表象等初级意识形式,它还包括感情、意志、性格等形成思维后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具有同一性,思维是借助于  相似文献   

12.
人所面临的对象世界是怎样进入人的意识领域的?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完成其对客体的认识的?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世界具有普遍相互作用的这一根本性质,既 规定着事物的存在方式,也规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人的目标是要认识和改造客体世界,但首先必须将自身置于这个客体世界之中,以自己的主体——客体存在性与所认识的对象发生客观的本来的相互作用。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除了将自身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分子,并遵循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之外,是没有其它途径可供选择的。我们是产生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结构的人,所以,对客观…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6):8-16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分析,当启蒙批判信仰的时候,启蒙和信仰在意识上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启蒙批判信仰实际上是启蒙的自我批判,但是启蒙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启蒙误识了自己。而启蒙对于信仰的批判导致了精神失落。它把有用性作为基本概念,在有用的世界中,手段被排除在目的之外,有用性全凭主观意志来确立。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自由被确立起来了。而个人的意志自由是与一切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立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组织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恐怖。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充实了的人是不会考虑真理的,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有用性。这种只关注有用性的人也是乐于成为工具的人。这种人就是极权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巨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造就21世纪的社会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位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俗话说,智育搞不好出废品、体育搞不好出残品.我们的教育方针也指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可见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学生取行各项活动成功的关键,而体育和体育活动、训练、竞赛是锻炼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因而,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意志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是把社会历史也当作如自然界一样的自然历史过程,也具有不依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主观规律。但是,长期以来,有些人机械地理解社会规律。强调社会规律时,便把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抛弃掉,个体自由活动和各种偶然性在社会规律面前毫无意义。作者认为,离开人的主体活动就把社会抽象化了。社会规律不能离开人们追求价值的实践活动,个性自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扩展的,社会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排斥人的价值追求和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17.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是文化行为,即文化价值行为,通俗一点说,人的活动行为就是文化。如果我们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人的活动行为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二是人的活动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外,还有精神需要;三是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只有在其生存过程中,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考虑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不是单纯地谋求生存的满足就完成了其最终的活动目的,除此而外,还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最终意义是什么。这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张彤 《学术交流》2015,(2):31-36
20世纪哲学观下移,现代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生活世界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三个世界井然有序分化的背景,同时也为这三个世界重新统合起来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这种哲学新范式,生活世界里储存着前人所做的解释的努力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知识。生活世界是人们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往的整体性的知识背景,而且还是人们共享与认可的各种观念和价值预设的基础。当交往行为取得成功时,人们之间达成的共识就会反馈到生活世界的基地之中,并且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到生活世界的库存之中,而一旦人们之间发生分歧、争议和误解,生活世界就成为了防止发生分裂的具有共享意义的防护堤。生活世界从根基上支撑了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则为生活世界提供生机活力与不尽的主题,生活世界的大坝防止了行为冲突的爆发与意义的分裂。而且,生活世界还是从更大范围内建构起批判性的社会理论的丰裕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19.
教师期待效应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婷玉 《社会》2002,(1):24-25
有学者认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这个定义看 ,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 ,且培养人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来实现的。而教师向学生施加的影响 ,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以及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向学生发出的各种刺激 ,包括言语信号和行为信号。这很容易就让我联想到了在青少年教育中时常会提到的教师期待效应 ,也即“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 ,他对自己倾注…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什么?     
本文认为,对于发展问题,从脱离人的自然主义前提出发所作的任何讨论都不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当在思考方法上来一个彻底的康德式的颠倒——由前提的客体的本位转换为主体本位。由此出发,我认为,所谓自然界本身自在的发展,不过是人类以抽象、虚幻的形式对现实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做的主观平衡和解决;它表达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凝聚着功利的、伦理的和审美的主观期望,在实践的基础上,这种主观期望便转化为现实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运动。发展,根本上是的人发展,发展就是人的解放过程。 一、发展是一个事实性描述吗? 据传统观点,发展是对自在的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